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新华社 周树春

发布时间: 2015-01-08 13:43:32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宗超

新华社副社长 周树春 

    周树春,男,汉族,1958年5月生,辽宁沈阳人,1976年9月参加工作,1984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国际新闻专业毕业,大学学历,双学士学位,高级记者。

个人履历

青年时期

1976.09——1980.09,辽宁盘锦插队

1980.09——1986.06,上海外语学院(现上海外国语大学)英国语言文学、国际新闻专业学习,获双学士学位;

1986.06——1988.06,新华社《瞭望》周刊社编辑、中国特稿社记者(其间:1987.08—1988.06作为访问学者到美国夏威夷大学、东西方中心进修一年);

成年时期

1988.06——1993.00,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中央政治外事新闻采编室记者、副主任、主任;

1993.00——1998.05,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

1998.05——1998.10,新华社对外新闻编辑部副主任、伦敦分社社长;

1998.10——1999.12,新华社伦敦分社社长;

1999.12——2003.12,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兼参考消息报社总编辑(2001.12起兼任新华社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2003.12——2007.09,新华社总编辑室副总编辑兼参考新闻编辑部主任、参考消息总编辑、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 ;

2007.09——,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党组成员

 现任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副会长。曾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中直机关青年联合会副主席。

工作实绩

多年来在新闻报道、对外宣传、内参调研和报纸出版等方面取得较突出成绩,是一名忠实于党的新闻事业且经验阅历较丰富的编辑工作者。 2007年6月获第八届韬奋新闻奖。

 

主要事迹

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周树春同志认真学习并努力践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具有较高的理论和政策水平、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社会关怀感,自觉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贯爱岗敬业,保持科学严谨的职业精神,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精益求精、锐意进取。曾被评为新华社优秀共产党员和首届"十佳记者"。积极探索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规律

作为《参考消息》总编辑,积极探索新时期编辑出版工作规律,不断提高报纸质量。在全国报纸发行总体呈滑坡趋势的情况下,《参考消息》发行量持续大幅增长,创"5年增长百万"的业绩,报纸发展克服严峻挑战登上一个新台阶。 多年如一日,严格执行"总编辑负责制",坚持每天参与报道策划、审看稿件和版面。按中央和新华社党组对《参考消息》在新形势下更好地发挥"特殊作用"的要求,在保持传统优势前提下,带领编辑部进行一系列开拓创新。第一,进一步明确这份"天下独一无二"报纸在新的传播环境中的定位,在新的水平上实现"政治性"与"参考性"的辩证统一。一方面,积极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以特殊方式发挥积极的舆论影响。

满足广大读者的关注需求

继续发挥毛泽东同志等第一代领导人提出的"见世面、种牛痘"的作用,保持和增强"参考特色",在涉台等敏感问题报道上进行探索,扭转一度出现的"参考性弱化"倾向。在增强报纸冲击力、吸引力及热点报道方面也有所突破。第二,2001年成功策划和主持《参考消息》改扩版工作。新创办的"特刊"对《参考消息》"原汁原味"的传统版面是有益的补充。以台港澳情况为主的"专刊",既可满足广大读者对台湾等问题的关注需求,在配合我对台对港等工作上也发挥了积极作用。新的"副刊"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知识性。"三刊"的"海外视角""观察中国""海峡论坛""核心报道""轻松驿站"等成为广为读者喜爱的品牌栏目。第三,在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前提下,创新报纸发行,零售取得重大突破。《参考消息》发行量从世纪之初220万份的低点持续增长到2006年的320万份。在保持中国发行第一日报地位同时,世界排名不断前移,2005年上升到全球第8位。第四,创办《参考消息》"子报"--《国际先驱导报》,在报业竞争日益激烈形势下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

坚持系统研究国内国际形势

作为新华社参编部主任和世界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坚持系统研究国内国际形势,成为一名专家型编辑,按新华社党组要求,忠实履行中央赋予新华社的"耳目""重要通道""思想库""智囊团"职责,领导内参部门全面及时准确地反映国内外重大情况,就涉及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重大问题以及冷战后国际形势的演变特别是涉及我国家利益的重大动向,组织策划和直接编辑了一大批对中央决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参稿件,包括关于世纪之交的国际形势判断、"9·11"后美国战略调整、国际反恐局势、世界资源能源状况、中美和中日关系状况与对策、依法遏制"台独"对策建议、香港政制发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新农村建设、自主创新和"走出去"战略、十六大以来新闻宣传工作经验、国家和军队形象调查等重大问题的数十项课题研究,受到中央高度重视。中央领导同志在新华社核心内参刊物上的批示量持续大幅增加,对国际内参批示过去6年增加20多倍。

组织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

作为新华社副总编辑、对外部副主任、伦敦分社社长,多年来组织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策划编辑了一大批优秀新闻作品,体现出较高的组织指挥策划编辑水平。1995年,组织指挥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妇女大会的对外报道,在与西方媒体短兵相接的舆论斗争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所策划采写编辑的《全球姐妹的盛会》《NGO全会代表批评西方新闻媒体缺乏公正》《西藏帐篷--真实西藏的窗口》等稿件产生了广泛的积极影响,其中两篇被评为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多篇获新华社优秀新闻。1997年,赴港参与组织指挥"香港回归"对外报道,在复杂情况下妥善把握并积极发挥了舆论引导作用,所策划编辑的多篇稿件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和新华社优秀新闻。此外,多次参与组织指挥或具体负责党代会、"两会"及重大国际会议的对外报道,都出色完成了任务。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

作为新华社记者,曾长期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政务和外交活动,报道了标志中苏关系正常化的"中苏高级会晤"、1989年亚行年会及美国总统访华等历史性事件和重大国事活动,多次随同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报道,并独家专访了联合国秘书长加利、以色列总理拉宾等几十位国际政坛风云人物。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和专业操守。一方面,保持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甘于奉献、任劳任怨的作风,多年放弃公休假和节假日休息,常年加班加点和超负荷工作,坚持业务值班并从事大量夜班工作,近两年每年约有90天值大夜班。多年来,除出差外坚持每天都审看报纸版面到深夜。另一方面,坚持廉洁自律,不以权谋私、以稿谋私,杜绝"有偿新闻"等一切不正之风,一概拒收或上缴各种礼金。

理论研究

坚持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把握国内外理论前沿动向,特别是就新闻"舆论导向"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在新闻院校作专题报告后受到中央领导好评。 ——从"发展新闻学"角度,结合世界新闻传播理论的发展规律,就我国当前的新闻舆论导向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和研究,提出创新性观点,以"舆论导向的历史方位和时代内涵"为题在首都高校作专题报告后,受到中央领导同志高度评价,讲座内容经现场直播后在网上被普遍转载,产生较广泛积极影响。 ——就中国独特的"国际新闻媒体现象"进行专门研究,在《中国媒体的国际观》等理论文章中提出较独到的观点(《中华新闻报》等媒体刊登)。就《参考消息》在新中国新闻史上的特殊作用进行总结,有关论述体现在《关注世界,关怀中国》(收入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北大讲座》)等文章中。 ——《从认识主体地位探究"喉舌意识"的深层内涵》《关键是要廓清学风》《"三个代表"与决策参考》《解析曲线背后的逻辑》《贸易发展新时代的新闻价值取向》等新闻理论文章获中国新闻奖或被评为新华社优秀论文。 ——就全球化时代的文化竞争与文化战略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是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竞争力研究》一书作者之一。

 

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