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 于文国
发布时间: 2015-01-22 12:37:10 | 来源: 新华网 |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于文国:男,1956年11月生于山东省桓台县,中共党员
工人日报高级记者、摄影部主任
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第5、6届)副会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
专业报新闻摄影学会会长
他,坚守职业理想,追求新闻摄影“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公平正义、勇于历史担当,不给历史留下空白”的从业理念。并把“当草根记者、带着思考拍照”贯穿从业始终。36年来,他的足迹遍及祖国31个省市区,无论是在抗洪抗震前线还是在国家重大新闻现场,哪里有新闻,哪里就有他的身影……
他,“一手拿相机、一手拿笔”,“边拍照、边写稿、边做专业研究”,最终,成为造诣深厚的专家、我国新闻摄影的学术带头人。
他,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88次获得全国及世界性的新闻纪实摄影奖。是目前我国惟一一位获得过中国新闻奖“照片、通讯、论文”奖的“两栖”记者。
他,曾连续三届被评为中国摄影记者《金眼奖》,并先后获得过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全国优秀摄影记者(3次)、全国优秀摄影家、全国百佳新闻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抗震救灾模范等称号。
一
在工人日报工作25年中,国内几乎每一次重大新闻现场,都有于文国拼抢新闻的身影。
2008年的“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正在医院打吊针的于文国第一时间带领工人日报采访小组奔赴灾区,冒着通讯中断、余震不断、山体随时滑坡等险境徒步走进映秀,在44个小时内仅吃了半碗粥。从震中走出来时,他的脸部浮肿,胳膊严重脱皮……此后的三年里,于文国又4次专程进入震区,先后拍摄并发表了《废墟中的目光》、《孤岛传递生命》、《笛声道情》、《重 建》、《重 逢》等数十幅(组)优秀新闻摄影作品和2万多字的《抗震日记》。
他在《抗震日记》中写道:“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摄影记者的岗位一定是在灾区的最前沿,我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到达现场,否则就是失职……”
于文国这样写也是这样做,20多年来,包括“1991年,华东地区的特大洪涝灾害”、“1998年,张北地震”、“2003年,北京非典疫情”等突发灾难性事件发生后,他第一时间赶赴现场进行报道。1998年夏天,长江、松花江流域发生特大洪灾,于文国先后在灾区采访42天。在九江灾区十几米深的洪水里突遇龙卷风正面袭击,他乘坐冲锋舟几近沉没后被救起。长江大堤九江段决堤后,面对滔滔洪水他冒着生命危险抢拍照片,他带领4位摄影记者拍摄的作品在工人日报头版连续发表了五个整版,在业界好评如潮。并受到了时任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范敬宜的高度赞扬!同年9月15日,于文国在抗洪救灾现场撰写的新闻通讯《九江城哭了……》与他在洪水中抓拍的新闻照片《生命筑长堤》同时获得文字、摄影全国抗洪救灾好新闻一等奖和中国新闻奖。2008年,他在汶川地震中撰写的《抗震日记》被全文刊登后,读者反响强烈,时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乔传秀批示:“于文国同志以不同寻常、非同一般的所见所闻,记录、叙述和抒发了汶川抗震救灾的真实故事、真貌场景、真情感受,读后感人肺腑、沁人心田、催人奋进、可敬可为!是一份难得好教材”……
在日常报道中,于文国拼命三郎式的采访经历也在业界享有盛誉。
1992年9月,在青藏公路五道梁道班的采访中,身挂两台相机的于文国,因过度劳累和高原反应而昏倒,栽进了5米多深的沟坳,左脸摔得鲜血模糊,当时环境温度接近摄氏零下30度,苏醒后,他艰难爬回工棚才免遭冻死。
1993年3月,于文国采访全国两会时,为了报道好会议他白班夜班连续工作,又因过度劳累晕倒在了人民大会堂二楼,被抬出了会场。
2002年8月,为了深度报道青藏铁路工程,他感冒未愈再度进藏,沿着建设工地摄影采访,最后身患急性肺炎,被送进了中日友好医院。
2014年4月,在我国第二条亿吨级煤运大通道太焦铁路的太行山深处,为了用照片深度报道最危险、最偏远、最艰苦的孔庄站54位护路工,58岁的于文国被绳子吊挂在近百米高的石壁上拍摄捅山工。
……
数次受伤、几度晕倒。于文国这样说:“摄影记者,体力付出大是职业特点,很正常,而我最大的幸福和快乐是能够亲眼见证历史、为历史写真和用作品影响社会……”
二
“紧扣时代主题、突出平民视角、关注弱势群体、富于人文思考、推动社会进步”是他新闻作品的主要特色。
近些年来,他先后发表的《中国民工潮》(系列报道)、《小煤窑业主与矿工》、《今天,厂子被兼并》(组照)、《困境中的伐木工》(组照)等作品,都是基于以上追求的优秀之作。
2004年,于文国深入重庆市綦江县偏远山村,跟踪报道了因讨薪8年未果而倾家荡产的农民工刘天会,最终,在舆论的推动下刘天会得到了补偿。
2007年,在河南平煤一矿,他在地球深处的掘进层掌子面上,抓拍的《矿工群像》(组照),被誉为“当代矿工纪实摄影的经典”之作。
2009年,他翻山越岭37个小时,在新疆塔里木最偏远地带拍摄的组照《石油勘探队》被称为我国“石油新闻摄影的新突破”。
2009年,在宁夏干旱带“西海固”,他长途步行采访的摄影报道《即将消失的村庄》网上点击率至今仍在攀升。
2010年,他在大秦铁路隧道里,面对飞扬着浓烈煤尘的运煤列车,跟踪护路工拍摄的组照《路 基》,在工人日报、南方周末等媒体整版刊登后,引起了社会和铁道部高度关注,从而改变了隧道工的待遇。
2013年,他在华山险峰冒着雪后摄氏零下20多度的严寒,踏冰卧雪,他的组照《独臂挑夫何天武》被190多家纸媒、网媒及博客转载。
……
于文国认为:“新闻摄影就其形态而言仅仅是一项技能而已,摄影记者只有将这项技能最大限度的融入到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事业中,才能显现出它的伟大与不朽……”
三
在新闻摄影采访中,于文国坚守“平民、平等、平和”,一直保持对被拍摄对象的深层理解,并多次为困难中的被采访对象悄悄捐款等。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位当代摄影记者的良好形象。
在提升专业的追求中,于文国撰写并发表的《时代,倒逼摄影记者更加专业化》、《关于灾难报道的三次体验》、《对“华赛”的理性认知与思考》等30多篇研究文章中,《论经济新闻摄影》和《对我国新闻摄影界五个流行概念的辨证思考》先后获得了第九届、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的论文奖。他的新闻通讯《九江城哭了……》也被北大、清华、复旦、人大、武大、安徽大学等多所大学收入教材。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