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重庆日报 向泽映

发布时间: 2015-01-22 13:16:57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向泽映,男,汉族,1964年10月出生,四川广汉人,中共党员,管理学博士,高级记者职称,现任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正厅局长级)。

1981.09-1985.07 四川大学历史系历史学专业学生

1985.07-1989.05 重庆日报 记者

1989.05-1993.09 重庆日报农村部 副主任

1993.09-1995.07 重庆日报区县部、专刊部 主任

1995.07-1997.10 重庆日报总编室 主任、编委

1997.10-1997.12 重庆日报 总编助理

1997.12-2000.12 重庆市万盛区委 副书记

2000.12-2004.11 重庆市广电局 副局长、党组成员(其间:2002.07-2003.07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管理经济学专业 硕士研究生)

2004.11-2007.10 重庆市文化广电局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其间:2004.09-2008.06 西南大学经济管理专业 博士研究生

2006.03-2006.10 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挂职)

2007.10-2012.05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党委委员、重庆日报副总编辑

2012.05-2013.10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 党委委员、副总裁

2013.11- 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

向泽映同志长期从事党报新闻采编、宣传管理,具有丰富的新闻实践经验及较深的学术专业素养。在近些年的新闻工作中,采写了一大批在省市乃至全国具有影响的优秀新闻作品。其中10多篇作品获全国或省级好新闻奖, 2篇作品被收入高校新闻专业教科书作为范文,并公开出版专著、专集近10部。担任重庆日报副总编期间,曾坚持带头奔赴汶川和乌江采访。中央三教办《三项学习教育通讯》、中国新闻出版报等刊载了其先进事迹。

向泽映同志是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而大家更熟悉的,是作为记者的他。30年来,他记录了一方热土翻天覆地的农村改革历程,发表了上百万字的实录体报道,而这些作品都烙印下一个共同的特征:“行走新闻”。

从一个稚气的青年记者,成长为一名高级记者和直辖市党报总裁,向泽映靠的是他那双硬铁般的双脚,靠的是坚守党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靠的是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靠的是深耕基层,以眼代嘴,以腿作笔。他的一线采录,30年如一日紧接地气,践行着一个党报记者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的长期自觉和坚守。他说:“记者天生是行者,脚板底下出新闻。” 这一流淌在他事业生命中的理念,让他的作品浸润着泥土的芳香。

不泡机关跑基层 不蹲会场走现场

2011年12月14日人民网、中国文明网、中国新闻出版网等媒体几乎同时在首页转载《中国新闻出版报》长篇报道《不泡机关跑基层,“望闻问切”写民生 ——重庆日报记者“走转改”大型采访报道“千里走乌江”引起广泛反响》。作为“走转改”活动的重要举措,时任重庆日报社副总编辑向泽映带领记者陈必忠,冒着大旱酷暑,行进在崎岖的贵州高原、武陵山区,先后途经36个区县,采访了数百个贫困乡镇,行程4800多公里,再现了乌江流域的实况与变迁。

“机关报过去报上层的多报下层的少,泡会场的多到现场的少。走乌江的初衷,就是深入边远贫穷山区采访,反映基层百姓的喜怒哀乐。”基于此,向泽映此行约法三章:选择贫困县、贫困乡、贫困村作为调查标本;不跑县级机关,不通过会议形式采访,上山下乡住农家;走到哪儿黑就在哪儿歇,不接受吃请。

此组系列报道共33篇,先后被人民网、新华网、新浪、搜狐、网易等数百家媒体全程跟踪,从开篇到结束语全部转载。2011年10月,中国记协领导、全国省级党报总编辑聚会重庆,共同交流“走转改”经验。与会代表称《重庆日报》的“千里走乌江”堪称“走转改”中的“大手笔”,思想深刻、内容厚重、艺术性强,特别要求推广老总长时间带头走基层住农家的做法。

“四千”精神访“五区 走出五个万里行

《千里走乌江》的成功并非偶然,这已是向泽映新闻生涯中的第五个“万里行”。

为真实反映计划单列市大农村、大农业问题,大学毕业刚一年的向泽映借鉴当年范长江环川行计划,于1987年3月开始“环渝郊万里行”,徒步独行15000里,历时近两年,实地走访、考察了重庆市21区县、700多个乡镇,磨破解放鞋20多双,被基层干部戏称为“脚板记者”、“胶鞋记者”。重庆日报破例在要闻版为这位“见习记者”开辟了个人专栏《渝郊万里行》,共刊发了上百篇通讯,重庆记协向全市发文,要求全市新闻界向向泽映同志学习。

1989年,四川、重庆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向泽映第一时间深入川东平行岭谷灾区采访,发表了“7.10”特大洪灾纪实大型系列报道。之后,他又到20多个重灾区县巡回采访,行程4800多公里,在重庆日报开辟《灾区纪行》专栏,连续发表通讯28篇。

1996年,重庆直辖前夕代管库区涪万黔三地。作为报社编委、总编室主任的向泽映带队巡回万里访峡江,走遍22个区县的400多个乡镇,先后开辟《峡江浪潮》、《峡江行》专栏,发表通讯30多篇。重庆卫视借鉴向泽映《峡江行》及先前《渝郊万里行》的报道方式,推出了《渝疆万里行》大型纪实报道,聘请向泽映为总顾问,并对他做了上下集的个人专访。

担任报社领导职务以后,向泽映坚持身先士卒,深挖基层,笔耕不辍。他常说:“总编辑首先是总记者”。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次日,向泽映率领70多名记者赶赴灾区,组成前方报道组,指挥记者现场采访。他先后四进灾区,行程万里,采访了四川30多个重灾县市,刊发了数十篇现场报道及图片,受到中宣部通报表扬。

向泽映的五个万里行是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可总结为发扬“四千”精神,深入“五区”调查。“五区”:即边区、山区、库区、灾区、穷区。“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到边远艰苦地区抓“活鱼’”;历经千辛万苦,在深入调查中发现真相;想尽千方百计,转变作风为民疏困解难;排除千难万险,在摸爬滚打中磨练意志。

在向泽映的率领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走转改”蔚然成风,通过库区行、灾区行联手采访,他带出了一位范长江奖获得者和一位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2007年全国记协、全国新闻战线“三教办”在重庆召开现场交流会,推广重庆日报集团打造“田坎记者”、“巷子记者”的经验。2011年,中宣部、全国新闻战线“三教办”主办的《三项学习教育通讯》刊登了向泽映带头“三贴近”、“走转改”的先进事迹。

鲜花常伴泥土香 脚板底下出文章

千里走乌江,发端于“走转改”,契合于“三贴近”,带头摒弃空洞、庸俗的话语体系,倡导真实、朴实、平实的文风。其实,向泽映历来的 “行走新闻”多是用小角度反映大主题,用地方话阐释大道理,用百姓的话语去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些新闻作品带着乡村气息、泥土芬芳,相对干巴巴的官腔官调、洋腔洋调,乡土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因此,他被业界称为“山药蛋派”。

向泽映的不少报道都是“接地气”、“带露水”的新闻佳品。如《“抱走一团火,救出一车人”——记烈火英雄梁强》系列报道获四川新闻奖一等奖;短消息《干部草帽今又俏》、特写《万户千门换“旧符”》、通讯《天城的事情当天办》、系列报道《峡江浪潮》、新闻调查《乌江何以变“污江”》获重庆新闻奖一等奖;《一次特殊的支部会》、《长寿农民争建新厕蔚然成风》获全国省级党报好新闻一等奖。特别是他以强烈的新闻敏感,探挖出《91年前的今天,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组织在重庆诞生》一文,是全国独家首发的原创性精品短新闻,被国内外上千报刊网媒转载传播,在新闻界、党史界引起轰动,荣获了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消息二等奖。

向泽映知行合一,学用结合,他在《新闻改革》杂志上系统论述了《旅行采访的样式与选择》,在复旦大学《新闻大学》杂志发表论文《旅行采访与新闻成才》。他先后公开出版“田野考察”著作《渝州万里行——当代重庆考察实录》、《中国的红色盆地——当代四川考察实录》、《万盛节会实录》、《千里走乌江》等10余部。两篇作品被作为范文编入高校新闻专业教材《实用新闻写作》。他的“行走新闻”实践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并已移植进高校的课堂,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的生动素材。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