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晚报 俞亮鑫
发布时间: 2015-01-22 13:51:14 | 来源: 新华网 |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俞亮鑫工作简历
1971.10——1977.01 上海市隧道建设公司第三工程队 工人
1977.02——1980.08 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 学生
1980.08——至今 新民晚报社记者、首席记者,主任记者、高级记者。
1988.01 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1997.07 加入中国共产党
俞亮鑫是新民晚报首席记者、高级记者。他30余年如一日,辛勤奔忙在采访第一线,共写下近2万篇报道达1600万字。近年来,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新格局,他没有退缩,依然保持旺盛热情,多产优质,平均每年发表作品800篇,20多次获得上海市以上新闻奖,其中,一篇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在全国晚报新闻大赛中,获一篇特等奖、一篇特稿奖和4篇一等奖;在上海市新闻奖中,他4次获一等奖。他获得了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全国第二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上海市劳动模范、市优秀共产党员、市范长江新闻奖、市十佳新闻工作者等荣誉。
俞亮鑫1980年进入刚复刊的新民晚报,和他当年共同采访的记者升官的、换岗的、退休的、出国的都有,但他始终忙碌在普通记者岗位上,尽管辛苦,乐此不疲。20多年前,他放弃了副处待遇,放弃了转岗当编辑,放弃了电视台给他的“当官”机会,对新闻采访始终情缘难舍。他说,上世纪80、90年代,新民晚报前后两任总编辑束纫秋和丁法章多次找他谈心,希望他多写好稿当名记者,不要离开一线去当官。他答应了,并对这一承诺坚守了30余年。一些比他年轻的后辈纷纷当了领导,有的对他说:“俞老师,我在学校就常读你作品。”杨澜时隔10多年见到他仍与年轻记者在共同采访,惊讶地问:“您还在当记者?”对此,俞亮鑫说:“我喜欢当记者,不爱坐办公室,这样能见到、记录许多有意义的人和事。”面对新媒体崛起和年轻记者竞争,他自信地说:“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仍在浪尖上。”他说,与年轻记者相比,体力虽有不足,但文化积累、理性思考、社会人脉、采访经验等却是老记者的优势,欧美就有不少这样的资深记者。俞亮鑫去年被选为上海市政协常委,退休则顺延至换届,目前他仍挤公交赶地铁、风里来雨里去,奋战在采访一线。
2008年10月,著名导演谢晋不幸病逝,竟被网络大V、“大嘴”宋祖德诬陷为“死于一夜风流”。由于宋祖德说他有证据有证人,甚至亲眼目睹,一时间人们难辨真相,谣言四起,网上点击率高达数千万,社会影响恶劣。当时其家人悲痛欲绝,体弱多病,根本无力回击谣言,这种沉默更使人误以为真。俞亮鑫在长年采访中深知谢导人品,他是中国电影的一面旗帜,被中宣部、中组部等列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候选人,如不及时澄清谣传,将对社会道德观念产生严重冲击。于是,他先后采访上海市文联、市影协和上影集团,并联系法律界人士帮助谢家。当时,有不少人劝俞亮鑫千万别惹宋祖德,因为他是亿万富翁,若花钱雇人伤害你,风险很大。即便像张艺谋、刘德华、章子怡等百多位名人,遭受“宋大嘴”谣言中伤后均选择沉默,你又何必呢?但俞亮鑫深感责任重大,他感到保持沉默就是助长网络谣言。他先写下内参,呼吁保护谢晋,打击网络谣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内参上批示,要求“对于这样的诽谤之言,应组织力量予以抨击。”由此,俞亮鑫写下报道《岂容“脏水”泼向人民艺术家》,报道轰动海内外,300多家媒体纷纷转载。在中国影协等声援下,经法律诉讼,嚣张的宋祖德最终受到法律惩罚。这是一起成功的反击网络谣言的经典战役。年过八旬的谢晋夫人徐大雯拖着病体亲临报社,给俞亮鑫送来锦旗,上书:“晚报铁肩担道义,记者挥毫扬正气。”
2010年初夏,因恶拼收视,全国荧屏相亲节目曾出现低俗之风。为此,俞亮鑫连写12篇批评报道,头版头条刊登的《来找配偶还是来找金钱?》一文,对一些“拜金男女”相亲时散布的种种错误言行提出尖锐批评:“这些相亲节目根本不在于感情是否真诚,而在于嘉宾是否带着要宝马车、要豪宅、要富婆、要钞票的炒作话题前来。在如此亢奋的拜金追求中,媒体的社会责任何在?电视的文化品格何在?这样的节目收视率越高,人们越是忧虑。”报道激起社会强烈反响,上百家媒体转载,读者纷纷致电来信,声讨荧屏低俗现象。这组稿件是是全国第一个对此现象进行批评的报道,对广电总局严控相亲节目扎堆、严厉打击“三俗”现象产生了重大影响。
弘扬正气、鞭挞丑恶,坚守记者的社会责任,这是俞亮鑫的职业追求。2012年4月24日,俞亮鑫发现某电视台节目让女嘉宾身着暴露,镜头拍摄裙底以博取眼球效应,他写下批评报道《“真人秀”暴露选手隐私 女嘉宾集体裙下“走光”》,得到好评。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竞争,只有“内容为王、受众为本”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俞亮鑫写新闻,还努力开掘文化新闻的社会性。如他1987年获全国好新闻一等奖作品《杨飞飞隔窗与儿子同台唱戏》,是一则深入采访后所得的好新闻。当时,沪剧名家杨飞飞与监狱新岸艺术团在上海法制文艺会演中演出沪剧《金桥》,许多记者都觉得一般演出很难写出精彩,但他却从杨飞飞和她犯了罪的儿子同台演戏、失声痛哭中,感受到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即沪剧名家不顾自家隐私,以身说法普及法制知识,拯救更多失足青年。这一新闻短小精悍,体现了记者踏踏实实的采访作风。这种深入踏实虽付出甚多却使他受益匪浅,他写的《日军是“七君子事件”的幕后黑手》一稿,以新发现的独家新闻改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一页的“七君子事件”。他独家连续报道的宋庆龄及姐弟居住地——浦东内史第的发现考证取得突破性进展,为高楼林立的浦东新区增添了一份厚重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了追寻好新闻,俞亮鑫兢兢业业,风雨无阻,全心投入。同行们甚至流行着他这么一段笑话,他出差给妻子写信,一开头总是习惯地写“本报讯”,虽这一笑话纯属虚构,但大家都认为这正是鲜活的他,于是一传十,十传百,成为佳话。汶川地震发生后,他深入灾区采访义演并多次捐款。庆贺香港回归,他冒着大雨奔走浦江两岸忙于采写,浑身湿得像从河中捞起一般,以至病倒。上海举办世博会时,数场重大晚会他通宵达旦地写,累到嗓子沙哑、血压升高……有人劝他,年过半百,要悠着点,他却答道:“只要遇上好新闻,我就会兴奋,就有动力,就有成就感!”
来源: 新华网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