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兵团日报 王遐

发布时间: 2015-01-23 13:20:58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王遐:女,汉族,中共党员,第十二届长江韬奋奖获(2012年)得者之一,曾任兵团农三师联津葡萄酒厂化验员,《中国物资报》记者,现为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高级记者。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兵团日报社专刊编辑部主任。

从事新闻工作27年,采写了一百多万字的新闻作品。其中通讯《“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为兵团新闻界赢得了首个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我的哨所,我的家》获得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其新闻作品还6次获得新疆新闻奖一等奖,12次获得兵团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

王遐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闻战线辛勤耕耘了27年。她的新闻作品总是充满了激情,始终彰显着一种光辉、一种力量、一种信心,她用双脚跑出来的沾满泥土的“三贴近”新闻作品受到了众多读者的喜爱,其中通讯《“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荣获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通讯《我的哨所,我的家》荣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此外她还收获了18个省级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成为兵团新闻界首屈一指的“获奖大户”。对事业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让她在新中国屯垦戍边事业的新闻前沿无怨无悔地奋斗着。使命 责任兵团是一个特殊的组织,兵团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背负着中央赋予的屯垦戍边特殊使命。成为兵团日报的记者后,王遐在更广的层面及更深的层次上认识了兵团和兵团人,她也因此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用一生书写兵团和兵团人的故事。上世纪60年代初,前苏联在新疆边境地区策划了煽动我6万边民外逃的“伊塔事件”,并挑起领土争端。兵团奉中央命令,迅速组织人员赶赴边境地区,在长达2000多公里的中苏边界组建了58个边境团场。40多年来,边境团场两代戍边人年复一年地在争议领土上耕种、放牧,以此证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对这些土地拥有主权。2002年5月,中哈两国签署了国界线勘界议定书,2003年7月正式生效,边境地区大片争议领土划归我国,历史遗留的中哈边界问题得到彻底解决。王遐决意要将兵团人为共和国作出的巨大贡献告知天下。

2002年7月至2004年9月,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她独自一人奔波近万公里,深入到直接驻守在边境线旁的30多个边境团场调查、采访,与50多位戍边人和历史事件的亲历者倾心交谈,并进入曾引发边境战事的一片片争议领土实地察看,写出了一万六千多字的长篇通讯《历史的回声》(上篇)、《不夜的边关》(下篇),在兵团日报头版头题刊发后,感动、震撼了很多读者,产生了极大影响。有关部门称这篇报道为“最全面、最权威、最生动、最感人”的“兵团样本”,国内知名门户网站纷纷转载。王遐欣慰地说:“我终于做完了一件我最想做、最应该做的事,否则我将愧对兵团边境团场两代戍边人。” 真心 真情这位外表看上去十分沉静的女记者,内心的情感格外丰富,对生活的感触十分敏锐,总是充满着采访、写作的冲动和激情。王遐的身影经常出现在大漠腹地、戈壁深处和高寒山区的兵团农牧团场、基层连队。兵团有14个师、176个大型农牧团场,大都分布在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特两大沙漠边缘和新疆西、北部5000多公里长的边境线上,路途十分遥远,正是党报记者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让她从不畏惧困难,她坐长途班车、搭便车、乘火车,像一个“独行侠”,行走在边疆。

2000年年初,王遐在奎屯垦区采访时得知,发源于天山的奎屯河,滋养着奎屯绿洲70万人、280多万亩农田,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农七师奎屯河流域管理处的职工为了管护好这条母亲河,相继牺牲了七十多位职工群众。王遐的内心极为震撼,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念头:把发生在奎屯河上的悲壮故事挖掘出来,告知读者,告慰英雄! 2000年2月,王遐只身一人背上旅行包,乘火车到奎屯,然后又乘汽车进入奎屯河谷采访。位于天山深处的奎屯河谷被厚厚的冰雪覆盖着,气温低至零下20多度。王遐顶着寒风,踏着积雪,在河岸边逐一采访冒着生命危险破冰引水的职工们,她噙着热泪与干部职工交谈、与牺牲者的亲属交谈,用饱含真情的文字写出长篇通讯《七十一位英雄与一条河》,在兵团日报头版头题刊发后产生了强烈反响。该报道引起兵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及国家有关部门对奎屯河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的高度重视,并给予了很大支持。执着 热爱王遐是第二代兵团人,父母均为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由内地奔赴兵团投身屯垦戍边事业的老军垦。兵团伴随她成长,兵团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创新”的精神已深深浸入她的血液。长年深入基层采访,王遐与生活、工作在基层的职工群众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她一直致力于挖掘这些普通职工群众身上的伟大之处。

 2006年6月,王遐听到了一个基层连队女医生的故事,这位名叫梅莲的女医生所处的连队深藏在偏远荒僻的边境大山里,和她一样工作、生活在这里的职工群众饱受交通不便、缺医少药之苦。近20年间,梅莲翻山越岭,风雨无阻,为群众送医送药,每年接、出诊4000多人次,累计为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4万多元,还经常把贫困的哈萨克族牧民接到自己家中治病,并承担生活费用……梅莲的故事让王遐热泪盈眶,她急切地奔往大山深处,跟着梅莲出诊,目睹梅莲的工作和生活状态,真切地感受梅莲的平凡与不平凡。她倾尽心血写出了一万多字的长篇通讯《巴尔鲁克山的天使》,在兵团日报头版头题刊出后,反响极为热烈。梅莲医生的事迹引起中央领导和中宣部的高度关注,2007年,中宣部组织十多家中央媒体赴农九师一六一团,集中采访报道梅莲的先进事迹。还有28年真情呵护精神病患者的石河子绿洲医院临床科护士长唐清英;22年为共和国守护界河的农十师一八五团护边员马军武、张正美夫妇;拾荒9年偿还儿子治病所欠债务、履行诚信诺言的普通群众吴兰玉……这一个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兵团人从王遐的笔端走向全国,也让世人更真切地了解了兵团,了解了为屯垦戍边事业奉献青春、直至奉献终生的特殊人群。梅莲、马军武、吴兰玉等人相继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道德模范”“感动新疆十大人物”等崇高荣誉,成了兵团乃至全国的优秀楷模。 49岁的王遐依然像年轻记者一样充满激情地投身新闻战线“走转改”活动,她坐着长途班车到500多公里外的农五师边境团场采访,漫长的路途引发了“跟随”她多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让她难以忍受,但她没有停下前行的脚步。在中哈边境,她与义务护边24年的哈萨克族老牧工斯卡克一同《在米尔其克草原护边》;在阿拉山口风区,她与在荒原上坚守27年、顽强种植防风林的老军垦卢明锡父子一起守护《荒原上,那一片绿……》。连续四年春节,她都到基层看望、采访发出《“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铿锵声音的拾荒老人吴兰玉,写出反映老人今日生活的通讯《一个人的除夕也很温暖》……王遐始终活跃在新闻采访一线。

 2005年来,王遐先后荣获“新疆十佳新闻工作者”“兵团三八红旗手”“兵团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等荣誉,并入选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