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铜陵日报 刘宇飞

发布时间: 2015-01-23 15:47:36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曾志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刘宇飞,男,汉族,中共党员,主任记者,大学学历。1984年进入铜陵日报社工作,刘宇飞和《铜陵日报》相伴走过近30年的奋进之路。这期间,他编辑的《醒来,铜陵!》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1992、1993年连续两年当选安徽省优秀编辑,1995年当选铜陵市首届十佳新闻工作者。2011年,被评为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双百拔尖人才,2012年被铜陵市委、市政府评为拔尖人才。刘宇飞同志以创新求变为己任,秉承青铜故里厚重、稳健的品格,在多年的办报实践中培育了敢于尝试、大胆探索、勇立潮头的当代气质。他非常注重对外宣传,2010年1月由铜陵日报社承办的《魅力铜陵》栏目,被澳大利亚三一频道、澳洲华语电视台和澳洲华夏传媒集团联合授予“澳大利亚华文媒体知名品牌专栏”。

剔肤见骨、革故鼎新是他作为新闻人的职业素养 1991 年刘宇飞成为总编办副主任后,主要负责《铜陵报》一版的编务管理工作,作为一名编辑,他仍然保留着一名记者在无数次新闻实践中养成的坚持事实、敢于较真的优秀品格。作为《醒来,铜陵!》的策划者之一和编辑,拿到稿件的时候,稿件已经由时任铜陵市市长汪洋签发,按常规可以原文不动直接上版的。但他以新闻人特有的敏感,掂出了此稿的分量,大胆对原稿进行了脱胎换骨的修改。当年11月4日,稿件在《铜陵报》一版重磅推出后,面对如火如荼的大讨论,许多人更进一步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刘宇飞又撰写了《铜陵有希望》报道,引起了强烈反响。上世纪90年代初改革开放面临深化,姓“资”姓“社”尖锐交锋的背景下,《醒来,铜陵!》报道本身彰显出的“自揭短处,审视自己,呼唤改革”精神,一石激起千层浪。报道被《经济日报》等多家中央媒体转载,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如何学习铜陵,再扬改革风帆”的思想大讨论热潮。《经济日报》不但连续多日在一版专门开辟了《醒来,不只是铜陵》专栏推出了数十篇报道,并配发系列评论员文章对其意义进行深入阐述,一时间全国应者如云,几十家媒体来电、来人到铜陵日报社。原《经济日报》总编范敬宜当年还特意赋诗一首赠予铜陵日报社:“一声震九皋,报坛足自豪,志在凌绝顶,池小亦腾蛟。”《醒来,铜陵!》不仅获得第二届中国新闻一等奖,还引领了铜陵后来数次的思想解放,报道本身所体现出的“剔肤见骨、革故鼎新”思想,完全吻合了数月后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精神,在各项改革需进一步深化的今天也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后,铜陵的均衡教育改革、社区综合体制改革、城乡二元户籍改革、干部初始提名权改革等都在全国有广泛影响,铜陵探索的一条条改革新路引领全国改革风气之先。

参与进来、俯下身去,是其扎实作风的真实写照作为总编,刘宇飞经常参与到新闻报道的统筹、策划中去,经常在内部交流平台进行“评报”,在职工大会和中层干部会上就一些报道深度解析,找缺点、找差距。每天他都审看大样至凌晨,第二天又正常上班,重大报道他都亲临一线直接指挥。2011年 7至11月,铜陵日报社不到四个月四次出版特刊,作为总编他不仅要审核日常报道,还要审核特刊稿件,同时又要统筹协调采编事务。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加班、夜夜达旦,但四个特刊出版后,受到了普通百姓、领导和来宾们的一致认可。刘宇飞力推采编作风转变,下大力气整顿采编作风。2009年全面主持工作后不久,面对记者热衷跑动态,当U盘记者、材料记者、会议记者,新闻报道缺少调查研究、缺乏感染力、亲和力的情况,他在全国率先倡导开展采编人员下基层“蹲点”活动,所有采编人员深入农村、企业等生产生活一线,和广大劳动者同吃、同住、同劳动,这比2011年全国新闻战线 “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早了两年。通过“铁腕”抓业务,铜陵日报社新闻报道质量显著提升,在2008和2009年度安徽新闻奖评选中,获奖等次和数量连续两年位列全省地市级平面媒体之首。刘宇飞同志带头下基层。2011年11月23至25日,他驱车400余公里,深入到铜陵“飞地”安铜办事处采访社区文化生活,到安庆铜矿负580米的矿山坑道内体验井下作业,又到铜山镇采访社区综合整治、体验农家生活,期间他还主动帮扶了一对残疾人困难夫妇。刘宇飞下基层共采写《“飞地”在腾飞》、《精神家园繁花似锦》、《谋求村居同步走期待城乡共繁荣》三篇稿件,其中《“飞地”在腾飞》被评为铜陵市“走转改”新闻作品特别奖、2011年度安徽省好新闻二等奖。

办报:像政治家一样敏锐,像军事家一样果敢在新媒体迅速崛起、传统报业发展面临挑战的今天, 2年实现固定资产翻番,3年实现经济总量翻番,对于地市级党报来说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然而刘宇飞做到了。从2008年6月主持工作,3年多时间铜陵日报社在求新中实现媒体格局嬗变,在求变中实现超常增长,在求速中实现高效运行,事业发展一路飘红,一举改变多年落后面貌,多次受到各级表彰,职工收入倍增。2012年2月,安徽省委宣传部《新闻信息》对铜陵日报社发展举措进行了专题报道,在全省范围推介。复杂环境中的抉择,更显勇气和智慧。刘宇飞刚上任时,面对账目上几百万元的亏损,以及体制、机制滞后,员工进取心不足问题,他借文化体制改革东风,率先对体制、机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扁平臃肿机构,消减中间层级,畅通指挥通道,倍增工作效率,率先在全市完成了文化体制改革任务。 2009 年,为扩大党报宣传阵地,逐步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刘宇飞结合本地和报社实际,在安徽省率先将电子阅报栏建设纳入民生工程。经过两年建设,铜陵市目前已拥有亮化、美化、电子化新阅报栏163个,实现了社区全覆盖。对于一个总人口只有70多万人的小城市来说,163个阅报栏成为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12年,铜陵市又将30个大型电子阅报屏建设纳入民生工程。现在,美化、亮化的民生工程阅报栏已成为了铜陵市和安徽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个品牌,许多报社专题到铜陵日报社就阅报栏建设进行学习调研。由于刘宇飞同志在新闻和报业发展上的许多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对地市报业发展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2011年他被评为安徽省宣传文化系统“六个一批”双百拔尖人才。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