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工人日报 王娇萍

发布时间: 2015-01-26 14:54:51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王娇萍,女,文学硕士,1971年2月生。曾任工人日报社驻全总联络站站长、要闻部副主任,主任编辑。现任 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主要从事工会和工人新闻报道,撰写稿件300余万字,40多篇作品获得全国和省部级以上新闻奖项。曾获中直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新闻出版署'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个人,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中直机关十大杰出青年,中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当选十届全国青联委员、中直机关青联

16年新闻生涯,她始终奔波在一线,采写稿件350万余字,是全国工会系统有口皆碑的专家型记者;她是工人日报社60多年来第一位当选全国劳模的记者,也是惟一一位因“作出突出贡献”同时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记者。她,就是不久前刚被提拔任工人日报社副总编辑的王娇萍。

专注“三工”报道,以权威性前瞻性赢得影响力

1996年,王娇萍研究生毕业到工人日报工会部任编辑。当时工会工作处在相对低谷时期,工会报道被视为新闻冷门。因年轻人普遍不愿做工会报道,报社让她从1999年起兼任全总跑口记者。从1999年到2005年,王娇萍每周至少编辑两块版,并承担全国总工会所有日常报道,编辑工作量和报道工作量在报社都属最大的。长期高强度工作让她的身体严重透支,但兼收并蓄记者、编辑两个角色所长,让她很快在新闻领域如鱼得水。如她对天津市厂务公开、上海石化民主管理、东风汽车公司合资模式等报道,直接推动了这些经验在全国推广;围绕安全生产、社会保障制度、农民工权益及修订《工会法》等诸多深度报道,被全总领导和专家评价“超越了报道层面,有助于开启工作思路。”特别与同事一起主持编辑《维权在线》栏目时,从事批评报道让她屡受惊吓,但她的办公电话却成了广大工会干部和职工咨询投诉的热线。 2006年8月,报社成立驻全总联络站,王娇萍先后任副站长、站长,截至2011年7月,这期间做了5年专职记者。虽然早已蛮声全国工会系统,但她工作激情始终如一,每年至少数十次下基层,采写稿件都在300多篇、近50万字左右,工作量和好稿量分别是报社额定的6倍、4倍。王娇萍有40多篇作品获中国新闻奖等全国和省部级以上新闻奖项,主持编辑的《维权在线》2001年获第二届中国新闻名专栏奖。更重要的是,甘于寂寞、心无旁骛,专注“三工”(即工人、工厂、工会)报道特别是工会报道,培养了她高度的政治、新闻敏感性和对工会业务的专、精、深,确保了报道的权威性、前瞻性、思想性,让工会新闻“热”起来、工会声音“响”起来,得到王兆国等中央领导和广大工会干部高度评价,称其报道推动、丰富、发展了工会工作,“王娇萍是工会权威报道的代名词”。

主动拓展领域,竭尽所能为亿万劳动者鼓与呼

长期从事“三工”报道,王娇萍深知普通劳动者在现实中的相对弱势地位。抓住一切机会、竭尽全力为劳动者疾呼,已融入她的生命、成为一种本能。 1998年起,王娇萍12次参加全国两会报道,其中6次任前方报道组组长,她精心策划,每年都在两会上形成一两个社会反响大、推动问题解决的报道亮点。如2005年在中央主流媒体中率先提出劳动报酬占GDP比例连年下降难显公平问题;2006年为退休职工收入偏低疾呼引起重视,同年底中央决定连续3年提高国企退休职工工资;2007年报道了一线工人代表比例偏低问题,次年换届全国人大就提高一线代表比例提出明确要求;2010年参与策划推进一线职工收入增长、呼吁修改《职业病防治法》两组系列报道,中宣部阅评两次给予肯定,次年《职业病防治法》正式修订;2011年就劳务派遣工“同工不同酬不同权”策划系列报道,日前全国人大已明确要修改《劳动合同法》,进一步规范劳务派遣…… 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善劳动立法才是对劳动者权益最根本的保障。王娇萍刻苦钻研法律,很快成为法律报道的行家里手。在《公司法》修改和《破产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制定过程中,不仅采写大量报道,提供强大舆论支持,还以专家身份参与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和全总举办的座谈会、论证会,发表意见主张。全总法律部负责人表示,《公司法》能够明确“公司制企业必须建立职代会制度、职工董事监事制度和开展平等协商集体合同”,以及《劳动合同法》专门就“劳动派遣”做出规制,王娇萍发挥了重要作用。

勇担社会责任,致力“下情上传”建言高层决策

王娇萍一直以“记者不仅要记录历史,还应在更高的层面上推进历史”自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她高度重视内参写作,多次反映湖南等省血吸虫病“死灰复燃”带来的危害,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引起中央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小组;写作的部分感染非典医护人员待遇不公产生一定负面影响等内参,有效推动了问题解决进程。她深感农民工维权之难,策划组织采写了“把农民工维权成本降下来”系列报道,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王兆国作了长达4页纸780个字的批示,称“问题揭露的比较深刻、对产生原因分析比较准确透彻,是个好的报道”。中央领导如此力度的批示,为工人日报历史上首次,在新闻界也罕见。她利用采访之便写作调研报告,其中上海宝钢集团开展最佳实践者活动、海南南田农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经验得到中央领导肯定,由中宣部作为全国重大典型推出。她努力做有益大局的工作。汶川地震发生后,她说服山西潞安集团第一个通过全总捐款100万元;后又向全总领导建议发动全国工会会员捐款,得到全总书记处认可,举全国工会会员之力,全国各级工会为灾区捐款逾30亿元。

钟情新闻业务,在不懈探索中打造独特风格

16年来,王娇萍以主力姿态参与了工会领域所有重大报道,同时也未缺席各类重大事件、重大主题报道,如全国两会、汶川地震、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建党90周年等。而追求最恰当的新闻表现手法和对文本价值的坚持,让她不仅精于消息、通讯、评论各种体裁,还在不懈探索中自成风格:专业、权威、厚重,强调思想性却不失活泼、精致和趣味。她关于会议、领导活动的消息报道,成为报社范本;采写的大量中央领导工作、考察侧记,因笔法鲜活、风格独特为许多党报时政记者借鉴仿效;诸多重大报道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送温暖20周年、传化集团和谐劳动关系、工资集体协商、等,被誉为“大开大阖而结构严谨,精于思辨却清丽怡人,以认识价值和精致文本提升新闻品质”,在全国特别是工会系统读者中广为传诵;关于袁政海、常雨琴、杨丽、周宪梁、王远文、郭明义等重大人物典型报道,每次都被中宣部、全总誉为同批报道中最出色的;策划并参与撰写的“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上重要讲话精神”系列评论员文章,得到胡锦涛同志办公室肯定,中宣部发出长篇阅评给予高度评价。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