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经济日报 董碧娟

发布时间: 2015-01-29 14:35:15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董碧娟,经济日报记者。

刚毕业时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新闻,我会说,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是5个W,倒金字塔结构,是宏观真实和微观真实的有机统一等等一大串话。可现在,如果有人问我什么是新闻,我的回答只有两个字—故事。

感谢我的记者职业,不到四年的记者经历让我从一个个普通人身上收获了感动,收获了成长。在陕西省杨凌的豆村农场,我听住民讲了赵瑜的故事,他放弃大城市人人羡慕的公职岗位,在农场简陋的平房里一住就是半个多世纪,成功培育了五个优质小麦品种,在黄淮麦区推广了六千多万亩。在河北省邢台市内丘县岗底村,我听全国劳模李保国讲改变的故事,他利用了九年的时间,白天钻果园,晚上上山测报虫情,带领村民实现了优质无公害苹果生产的标准化,让曾经被特大洪涝摧跨的岗底彻底地翻了身,农民人均收入由曾经的几十元,变成两万多元。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中旗的甘其毛都口岸,我听一群80后讲青春的故事,这些年轻的乌拉特出入境检疫检验工作人员都是大学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经常在外风吹雨淋,每天和煤灰、尘土和消毒液作伴,他们用青春守卫着我国这条重要的资源运输通道。

我没有想到我国著名石油地质勘探专家,大庆油田的重要发现人之一邱中建,居然告诉我,他没有业余爱好。原来,1989年到1999年,邱中建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这十年挑战不仅仅来自技术攻关的艰难,还要克服三燥:空气干燥、工作枯燥和心情烦燥。在人烟稀少的工作环境下,有时见个小老鼠都觉得很稀罕,克服孤寂的最好方法就是将全部注意力都放在科研上,坚持、改变、再坚持。以至于到最后,用邱中建自己的话说,已经被岁月洗刷的没有了爱好。

1990年以后,邱中建的老母亲卧床不起,工作任务艰巨而急迫,邱中建无法像一个普通儿子一样守在母亲的病床前。送走母亲后,邱中建压抑着巨大的矛盾和痛苦,再次奔赴塔里木。1998年9月17日,在沙漠的夜色下,塔里木盆地上克拉二井呼啸喷涌的天然气像彩虹一样喷涌而上,让在场的所有人热血沸腾,红光和泪花模糊了邱中建的的双眼。

我也没有想到,中国预警机之父、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王小谟院士,当初既是校园京剧团里唱梅派青衣的台柱子,还是学校摩托车队的赛车手。2006年,预警机研究进入了关键期,王院士却腿骨严重骨折,没过多久,他又被诊断出患有淋巴癌,学生们赶去医院探望,在病房外徘徊了半天,不知进去怎么安慰恩师,就在这时他们听见病房里传来了一阵悠扬的胡琴声,一推门,他们看到王院士竟然陶醉着拉着胡琴。在治疗的半年时间里,王小谟做了六次化疗,即便躺在床上输液,他仍要把设计师叫来研究试飞数据,病情一有好转,他就不顾亲人劝说,再次回到实验现场。王院士对我说,我有很多爱好,但我一辈子就做了一件事,研制预警机。我问他,你的成功秘诀是什么啊?他笑着说,信念是最重要的事,信念树立了,就不会畏惧挫折。

采访中收获的这些故事,每每都会在我心里激荡起一股暖流,我知道我被一股强大的能量感染,这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故事因为蕴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催人振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因为这些故事的诠释而深入人心。每当报道这些呈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故事,我的职业自豪感更加强烈。我也明白,对于这些故事,没有生命的采访讲不出,没有用心的表达讲不好,没有认真的理解讲不透,没有什么比报道这些真实有力的故事更能综合衡量新闻人的专业素养。就如德国哲学家汉娜·阿伦特说,讲故事,可以揭示意义,要让讲故事的人不犯对故事下结论的错误。

此时此刻,在祖国的各个角落,正发生着很多精彩的故事,等着我们去采撷,去记录。我将用我所有的热情,用心追寻着故事的能量,做一个有故事的记者,报道更多精彩的中国故事。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