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新华社 郝方甲

发布时间: 2015-01-29 15:35:26  |  来源: 人民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曾志

 
    郝方甲,新华社记者

三年前的今天,我站在中东地区的耶路撒冷之外,那天在耶路撒冷郊区的一个难民营发生了一场冲突,我在那里。这一场冲突只是巴以冲突当中很普通的一场,巴勒斯坦人喊口号,扔石头,而一直则用催泪瓦斯来驱散人群,另外,他们还用高压水龙向人群喷射一周散发着恶臭的水,这种水没有什么杀伤力,只不过沾在身上之后久久洗不掉,会臭很久。就是在这股恶臭和催泪瓦斯的骚乱当中,我一边哭的眼睛都睁不开,一边拿围巾捂着脸,随着人群一起跑。不知道跑了多久,我突然发现,自己脸上的眼泪已经不光光是被催泪瓦斯熏出来的了,它变成真的眼泪了。

去冲突不断的耶路撒冷之外,是我自己主动争取的,在那之前我是一个和平完美主义者,我一厢情愿地想向所有战乱地区的人民,会像盲人盼光影一样期盼和平,所有和平推动者会是呕心沥血、只争朝夕,一代接一代,把有限的时光推动到无限的和平推动事业当中。简而言之,就是不和平,吾宁死。

我当时认为,身为一个媒体人,如果能见证甚至参与到这个过程中,那才是不愧于这个行业的选择。然而,现实是什么样呢?有一天下午的三四点钟,我去采访巴勒斯坦方面的首席谈判官代表,采访完了之后发现,他办公室所有工作人员都正在收拾公文包,他们说我的采访结束后他就可以下班了,我当时很惊讶,怎么这么早就下班了。当时他办公室的人员笑着朝我挤了一下眼睛,他说,女士,我向你保证,巴以和平今晚不会实现的。还有,就在这一边冲突不断一片狼藉的同时,另外一边几十公里外的会展中心就在举行地区最大型的国际武器展,人们衣冠楚楚地坐在一起讨论最新型的武器,讨论怎么样才能更有效地杀人。所以,当我抱着相机在难民营里面一边哭,一边跑的时候,我心里面对这个世界特别失望。我们觉得,所有的事情,技术都在越来越发达,所有的效率都在变得越来越高,但是受苦的人仍然在受苦,这个世界并没有变得更好。那是我在媒体工作一段时间以来感到最无力的一天。那天之后一年半我结束了我的驻外任期回到了国内。我们究竟为什么干媒体?所谓敬业,除了最基本的履行职责之外,到底这份职业有没有能力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这个问题一直在我心头,回国之后我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可能有人听说过RH阴性血这种血型,这是一种稀有血型,因为特别稀有,所以也被称为熊猫血,这种血型在我国有千分之三,大概有400万人,这些人健康的时候看起来和常人无异,但是一旦需要输血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医院或者血站没有足够的备血而陷入找血无门的绝境。全国有三万熊猫血人,他们自发组成了一个中国稀有血型联盟的民间组织,这三万人自愿当全国400万的移动血库,他们在有人求助的时候,一个电话随叫随到,献血救人,十几年里救了几千人。我用了几个月时间跟踪报道这个民间组织,稿子发出之后第二天,我收到一个陌生的四川大姐的电话,她说我看到你的稿子,我是熊猫血,我可以献血,请告诉我他们的电话。这只是一个开始。后来我接到了更多的电话,有报名献血的,有兄弟媒体希望跟进采访的,而更多的还是求助。一周之后,中国稀有血型联盟的负责人给我打电话说,稿子发出之后,全国稀有血型求助剧增,特别是北京,大医院多,用血量大,北京的志愿者已经不够用了。他说天津的、河北的、山东的志愿者正在陆续赶来献血。我也是熊猫血,他们问我,有一个内蒙古的白血病熊猫血小伙子在北京治疗,现在找不到血,危在旦夕,你可不可以来?能救一条命,我怎么会说不呢?献过血之后我有一个朋友开玩笑说,你本该在战地流的血没有流,现在回到国内,以这种方式流了。看来媒体果然是一个流泪、流汗又流血的行业。

我敬重我的职业,这份敬重就是我的价值观,它体现在我的每次行动、每次选择当中。身在媒体,有的时候我们觉得我们可以改变世界,我的一些同行的确做到了,但是有的时候无论我们多努力,世界都置若罔闻,这次我依然离改变世界十万八千里,但是我觉得自己似乎加入到让世界变得更好的行列中了。这就够了。

来源: 人民网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