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吉林日报 隋二龙

发布时间: 2015-02-15 13:28:50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曾志

 

隋二龙,吉林日报主任记者、吉林日报社驻辽源记者站站长。从事新闻工作12年来,在记者站工作就超过10年。这些年来,他一方面当好与地方党委、政府沟通的桥梁和纽带,另一方面做好“驻外大使”,积极履行着一个党报记者的使命和担当。

我是吉林日报辽源记者站的记者。到辽源两年半、30个月,我的生活轨迹构成了一个大三角:白城—长春—辽源。然而,奔走在这三地之间,我的时间表里充满了太多太多的“不确定”。每次和远在白城的家人通电话,我都在极力调整着自己的情绪,最怕儿子一遍遍地问:“爸爸,我想你了,你啥时候能回来呀?”“放心,这个周末你放学,老爸肯定在校门口接你!”“忙完手里的稿子,爸爸保准回家带你玩儿。”……每当说出这样的谎话却兑现不了诺言,我心里真的很不是滋味。

人生风雨路,得失寸心知。我想,儿子总有一天会明白这个道理。这就是我今天要讲述的故事——《我确定,这是我想要的》。

我不曾忘记,2010年腊月二十七,惦记着农民兄弟在干些啥?他们的春节怎么过?我来到洮南市胡力吐蒙古族乡采访。那一天大雪纷飞,气温达到零下28度。在村民周海波家,我了解到周海波带着20几个村民外出务工,妻子耿春艳在家做豆腐,用豆腐渣养猪。听着一家人谈生活、谋富路,我强烈感到基层肥沃土壤孕育着最鲜活的新闻。于是,从凌晨2点半到早上8点,我和夫妻俩一起做豆腐、卖豆腐……虽然手脚冻得失去了知觉,但随着《豆腐坊一天》这篇接地气的新闻在大年初一吉林日报一版刊发,我体会到了啥才是幸福的滋味。

我不曾忘记,今年“五·一”,我带领站里两名记者放弃假期,采访辽源市奋战在各条战线的普通劳动者。当《干完工作,她直奔婚礼现场》、《等退休了,再补偿家人》等8篇稿件见诸报端后,我的眼角湿润了。是呀,不同岗位都需要有人去坚守,因为岗位就意味着责任,身在异地的我,又何尝不是这样呢?!烈日下,骑着摩托车采访农民抗旱场面;凌晨1点多坐火车体验春运……尽自己应尽的责任,让普普通通的工作变得高尚和光荣。这,便是我想要的。

我不曾忘记,2008年5月9日,身患重病的妈妈永远离开了人世。而那时的我,还在白城记者站的新闻采访现场,当我含着泪写完稿件,疯跑着去往车站,坐了300公里的车回到农安老家时,妈妈已经紧紧地闭上了双眼。没能见到妈妈生前最后一面,成了我心中永远的痛。当我无比悲痛地跪在妈妈灵前痛哭失声时,迎来的是舅舅劈头盖脸的怒骂与指责,顿时,自责和愧悔像毒蛇般噬咬着我的心。一向支持我工作的爸爸一把将我揽在怀里:“老儿子,你妈的在天之灵一定不会怪你的。”听着爸爸的话,我的泪水再一次夺眶而出……

人活世上,最难的是有人懂你,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就是我想要的。这也更加坚定了我履职尽责做一名优秀记者的责任心。

我常对自己说:“二龙,你就是一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孩子,一个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走好你的路,做好你的人。”因采访结缘,我对白城社会福利院的20几个孩子奉献爱心已经9年。每年六一儿童节,我都会来到他们身边,每当看到孩子们为我画的画,想到他们争抢着往我嘴里放小食品时,我的心里充满了无比的幸福感,在孩子们心中,我是他们心爱的“隋爸爸”。从2012年开始,我又从微薄的工资中为白城市的贫困学生刘爽和孙天阳每人每年捐助学费3000元,其实,我自己的房贷还没有还完……在爱与善良中被感动,在感动中去宣扬并传递爱与善良。每当看到孩子们满足的笑容,幸福的脸庞时,我知道,这种放大了的爱,也是我想要的。

如今的我,仍然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一个人租房子住,周一到周五早餐和午餐吃在当地的市委食堂,周六、周日和晚餐经常是一碗麻辣烫或者是一个馒头葱蘸酱。这30个月,我回家的次数总共不超过30次,照管孩子、照顾老人成了妻子一个人的事儿。但妻子从无怨言,有时她的朋友替她“抱不平”,她干脆地说:“我家隋二龙啊,就是为新闻而生的,我习惯了。”

干新闻,是一件让我上瘾的事儿。两年来,辽源独有的东辽满族剪纸、东丰农民画,激发了我创作公益广告的热情,于是,经过一个又一个不眠之夜,16个以反腐倡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广告专版,陆续在吉林日报刊发,成为宣传辽源、宣传吉林的一张张靓丽名片。

当记者,背后总好像有一条鞭子在抽打着我停也停不下来。累极了的时候,我也曾多次问自己,像这样承担压力、透支体力、熬得满头白发的活得干到什么时候?到底为了啥?而当我阅读老一辈新闻工作者范长江、穆青的新闻之路时发现,“责任”二字熔铸于他们的一生。正是因为有责任,他们才表现出尊重大众、服务大众、敢讲真话的杰出品性与智慧;也正是因为有责任,他们才会穷尽一生告诉我们这些后辈:“我们的新闻是为谁服务的!”在他们身上,我找到了答案——这些智慧和品质,都是我想要的。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这些年,我一边收获着工作上的成绩和快乐,一边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记者的声誉。“不为自己打算,不计个人得失,尽可能达到‘无我’境界。”从踏进吉林日报社大门的那天起,我就用自己的实践向人们展示着这样的境界。

我确定,这才真的是我最想要的啊!

像云朵一样,我想要锦绣的天空;像江河一样,我想要壮美的大海……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