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河北电视台 苏明山

发布时间: 2015-02-25 09:34:51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苏明山,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老三热线》副制片人。2006年,他的新闻作品《苏老三走四方——大山的呼唤》获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短片类二等奖;2012年,他的《三农最前线》栏目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新闻专栏一等奖;2013年,荣获2011-2012年度全国广电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头戴草帽,爱说爱笑,唱歌跑调,办事公道”,这是十年前我走上屏幕时老乡们对我的评价。可是,有谁知道,为了实现当记者的梦想,几多艰辛,几多坎坷。

因为普通话不好,长得也土气,刚到农民频道,安排我的工作是剧务。说明白点,就是给记者们跑腿、买东西之类的后勤服务工作。不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咱得看得起自己。要么不干,要干就好好干。那时候,给记者们安排得舒舒服服,干劲十足。大家满意,咱也高兴,那时候被大家伙亲切地称为“苏总”,不过可不是总监而是总管,总管记者顾不上管的杂七杂八的事。

有一回,一位记者采访回来抱怨拍片多么累,风里来雨里去,农民频道的活真不是人干的。那时看着他我就想:“要是让我去吃吃这个苦,多好啊,但没人叫我常吃这份苦。唉,还是擦桌子吧!”苦心人,天不负。看我干活踏实,长相老实,有一期养猪节目让我试试当出镜记者。试试就试试,机会来了,欣然前往,那两期节目在养猪场我是又唱又跳,有说有笑,和专家一起把养猪知识和电视语言生动结合,寓教于乐。领导看了之后,一拍大腿,豁出去了!从此,河北清凉山养猪场走出来了一个记者叫“苏老三”。现在咱明白了,地方口音咱叫“贴地皮”,长相土气咱叫“接地气”,老乡们都欢迎。但是咱心里明白:最重要的不是外表,而是你是不是有颗一心一意为乡亲们的心!

2006年9月,沧州海兴县辛寨村老乡反应吃水困难,长期饮用苦咸水,健康受影响。当我们从石家庄赶到村里时,老乡们早已等在村口。一位大爷给我端来一碗水说:“来,喝口水吧”,我连忙说:“大爷,我不喝,我不渴。”大爷说:“喝吧,喝吧,喝了就渴了”,至今仍然历历在目。一位盲人大爷,我在采访时他仰天长叹:“老三啊,这水,老咸呢!”。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才真正明白一个记者真正的价值所在:信任、希望、被人需要!三个月的奔波和联系,河北省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让魏桥村的乡亲们吃上了安全水、放心水。放水的时候,我和老乡们一人一碗喝着,那水“甜着呢!”喝了真解渴!

我到现在还记得在喝完一碗水之后我在现场的出镜:“从此,辛寨村吃苦咸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当汩汩清泉从井里喷涌而出的时候,乡亲们心中是滚滚的暖流!”幸亏有字幕,但当时说的真是特别自然,也没有觉得普通话有问题,还是那句话“只要你心是正的,人是真诚的,干什么都是对的。”

乡亲们的支持,观众的认可,如今的“苏老三”成为了一个品牌,成了一个为乡亲们排忧解难的符号。“有事找老三,老三到身边!”现在的《老三热线》由一个苏老三变成了一群苏老三,事实证明:正是这些挽起裤腿跳到地里和老乡拉家常,戴着草帽炎炎夏日走四方,为了乡亲们的事奔走在田间地头的老三记者们迅速成了乡亲们的贴心人。老三热线经常有老乡说,我找那个脸挺大的老三,我找那个说话特别解气的老三。记者的使命感、荣誉感、成就感,在那一刻,荡气回肠!

十年磨一剑,烈火铸青春!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为了乡亲们的微笑,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我们的中国梦,让我们扬帆起航!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