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解放军报 郭丰宽

发布时间: 2015-02-25 10:13:10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郭天虎

 

郭丰宽,1994年入伍。历任西藏军区战士、班长、指导员。2013年6月至今,任解放军报驻西藏站记者。先后荣立二等功3次、三等功3次。其采写的稿件曾经获得解放军新闻奖一等奖、中国新闻奖三等奖。

我在西藏当兵20年,特别是任《解放军报》记者以来,几乎跑遍了西藏边防所有的哨所、执勤点,亲身经历和感悟了边防官兵“弘扬老西藏精神,争做特殊贡献”的诸多感人事迹。他们“虽然生活在禁区,但忠诚使命没有特区;虽然边防有界限,但工作标准无极限;虽然环境很艰苦,但完成任务不讲条件”。从他们身上,我切实感受到边防官兵在“生命禁区”,像大昭寺广场的信徒对宗教的虔诚一样,不含任何杂念地落实 “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战略方针,以及“坚守底线、坚决斗争,着眼大局、管控风险,长期周旋、积极应对”的24字边防斗争方略。

每次采访边防官兵的过程,就是一次心灵之旅。他们以随时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对党、人民的忠诚,来履行使命的一颗颗平凡而伟大的心激励着我、影响着我、感动着我,让我流泪,让我感慨。下面,我讲5个故事与大家共享:

我想起了西藏军区总医院院长李素芝。真正认识李素芝是2013年“新春走基层”的时候。那天,我走进改则县医院门诊部,他正抱着一名藏族大爷的脚仔细端详,屋子里弥漫着呛人的脚臭味,一脸慈祥的李素芝拿着医用镊子从老人的脚板底下往外夹虫子。那一刻,我明白了西藏老百姓为什么叫他“李门巴”、为什么叫他“活菩萨”、为什么把他的照片挂在自家墙上?他说,我做的一切不为别的,只希望远离北京的西藏老百姓能从心里说4个字:共产党好。

李素芝让我看到,以他为代表的西藏医生,正以怎样的姿态绽放人生、以怎样的精神实现梦想、以怎样的作为担当历史使命。他让我明白:人生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才是人生最厚重的底色。

我想起了一盘人人舍不得吃的青菜。去年在边防某团采访,驻地连下4场暴雪,新鲜蔬菜送不上来,战士们就把宿舍花盆里种的用来观赏的小白菜挖出来炒了一盘青菜。这盘菜,是几天来大家看到的唯一一盘绿色叶子菜。菜盘放在桌子上一直转,大家两眼盯着,谁也舍不得吃。我给一位战士夹上让他吃,他说:“在边防哨所,绿色是养眼的良药,看看就行。”我想,无论社会如何发展,时代怎么变迁,西藏军人面临的恶劣自然环境可能会改变,但肩负的使命职责永远不会改变。

我想起了5岁的军娃吴恩泽。吴恩泽是春节前专门和妈妈从贵州老家进藏陪爸爸过节的。我见到他时,高原反应很厉害,两嘴唇乌紫,脸色发白,躺在妈妈怀抱里,一脸痛苦样。同行的方司令员说:“小朋友,这里不适合你,我买张飞机票送你回家吧。”他张开稚嫩的嘴巴说:“我想爸爸,他不能回家,我要在这里陪他过节。”

这就是我们边防军人的孩子。一个5岁的孩子为了什么?名?利?都不是,他就是为了享受他本该享受的、可他父亲却不能够给予他的两个字——父爱。我们都是为人父、为人母的人,我们的孩子“享受”过这种“待遇”吗?他躺在妈妈怀里面对死亡威胁时的笑容,留给我永不磨灭的记忆。

我想起了岗巴宗山观察哨哨长徐国江。当我爬上海拔5300多米的岗巴宗山观察哨,头上戴的帽子“呼”地一下就被风给“抢”走了,可见那里的风是多么的大。

我第一次看见徐国江时,他还没结婚,可是高原的风霜已经把他侵蚀得看上去足有40岁,头发也掉得非常快。其实,他的实际年龄只有30岁,他说:“只要组织需要,我愿在这里坚守一生。”他平淡的语言,让我看到了一名战士崇高的思想光芒。他在我心中筑起一片精神的高地:边防军人就是敌人撼不动的界碑。

我想起了军嫂陈雨。她来部队原计划是和丈夫离婚的,结果去了一趟哨所,回来说了四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平时两小时的路遇上风雪后走了一天;二是没想到会有两米多深的雪;三是没想到哨所吃饭没有绿色蔬菜;四是没想到晚上睡觉冷得盖四床被子。从哨所回来后,她感觉以前对丈夫的误解很多,再不提离婚的事了。采访时她说:“如果有来生,我还愿意做一名边防军人的妻子,守孤独的空房,做团圆的梦想。”

这些,只是边防军人生活的冰山一角。在我国数万平方公里的边、海防线上,正是有了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存放在国家建设的银行里,我们的父母兄妹、妻儿子女、亲朋好友才能安心读书习字、漫步公园,享受那份静谥的温馨,我们,才能坐在办公室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郭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