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人民铁道报 和平

发布时间: 2015-03-25 10:03:05  |  来源: 新华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曾志

 

和平,人民铁道报社驻北京记者站主任记者,先后担任要闻编辑、驻原铁道部记者、驻北京站记者。2013年获中国铁路总公司建功立业先进个人称号,2009年获第1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

半个多世纪前,开国领袖毛泽东为铁路工人郭树德,在《毛泽东选集》上签名的瞬间。这一幕,是“毛泽东号”光荣历史的一个精彩片段。站在这幅画前,作为新时期“毛泽东号”故事的记录者,我在追随这台机车采访的过程中,也追寻着新闻的真相、追求着心中的梦想。

两年前,我初次来到“毛泽东号”所在的丰台机务段采访,就遇到一个巨大的挑战,那就是它浩如烟海的历史资料。这台1946年10月30日命名的机车,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大量的档案、书籍、报纸和文件资料。我要从那些泛黄的旧纸张中,深入了解“毛泽东号”的历史事件,耐心找出报道中能用的事实材料。

在一本厚厚的《毛泽东号志》中,我看到,法国的记者、英国的牧师、坦桑尼亚的外交官等人,都不远万里地来到了中国北京,登上了“毛泽东号”机车,并和火车司机们合影留念。灵机一动,我想写写外国人眼中的“毛泽东号”,从一个新角度报道这台老机车。

我把采访计划告诉了机车组成员,请他们帮忙留心线索。有一天,司机长赵巨孝告诉我,他突然想起来,有一位德国记者前后两次到“毛泽东号”采访,而且都乘坐了他开的“毛泽东号”机车。他还翻出了当年的工作日记,在某一页寥寥数语的记载中,我惊喜地发现:原来,这位名叫约尼·埃林的德国《世纪报》记者,早在1987年就来采访“毛泽东号”,临别前他说会再来采访;赵司机长没想到,2007年9月12日,埃林真的又来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吸引着这位德国记者,让他在时隔20年后仍然对这台中国的火车头念念不忘呢?这个问题必须得找到埃林本人回答。可丰台机务段没有埃林的联系方式,也没有他来采访的更多记载,甚至连一张他来过的照片都没有。人海茫茫,如何是好?正当我苦恼时,我想起了报社的一位前辈,他为了写《毛泽东和“毛泽东号”》的报道,曾一连去了18次丰台机务段档案室,把其中存放的214卷上千万字的“毛泽东号”历史资料全部看完。为了核实根据郭树德口述进行整理的材料是否准确,他还骑着自行车到国家图书馆,翻阅了1951年报道“毛泽东号”的所有报纸。前辈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事实从正确到准确再到精确,是新闻真实的不同境界,记者笔下所写的事实要“一点也不能差、差一点也不行”。所以,为了确保新闻的真实,我也应该像前辈那样舍得下工夫去查证,我一定要想办法找到埃林,一定要听他亲口说出真相。

从同事圈问到亲友圈,通过十来个人、五六个部门的辗转接洽,我终于找到了约尼·埃林。采访他之后,我写出了独家报道《“毛泽东号”精神启示录》。当中国高铁走向世界、备受瞩目时,这篇报道也让更多的人们看到,中国铁路的老典型“毛泽东号”正在书写着为人民服务的新传奇。后来,埃林又与丰台机务段取得了联系,他还约我一起再去访问“毛泽东号”机车。

在采访“毛泽东号”的日子里,我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唯有真实,才能让今日的新闻成为明天的历史;认真是记者的使命,唯有认真,才能让好记者保持客观求实的好作风。我会继续跟随“毛泽东号”奔走在万里铁道线上,无怨无悔地追寻事实,不辞辛苦地追问真相,不断写出激励百万铁路人实现中国梦的精彩篇章!

来源: 新华网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