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赤峰日报 王玉清

2015-03-30 09:46:37  |  来源: 新华网

 

王玉清,1977—1984年曾在沈阳军区服役。2005年至今,在赤峰市元宝山区委宣传部、赤峰日报驻元宝山区记者站工作。采写作品荣获中国广播协会创优节目一等奖,宣传内蒙古优秀作品一等奖、内蒙古新闻二等奖、中央台广播好新闻三等奖等十余奖项。

我没有耀眼的光环和丰富的阅历,我只是一个来自内蒙古农村一线的“草根”通讯员。我当过兵,在乡镇、区里做过宣传工作。经过38年的摸爬滚打,直到去年年底,我才成为《赤峰日报》的一名驻站记者。多年来,我有65篇稿件在国家、自治区获奖。

38年了,我爱新闻这一行,就像谈恋爱一样,没有它就不行,离开它就难受。我想和大家分享3个故事。

一、180个孩子“一个妈”

2003年,我听说孤山子村有一位农家女竟然让聋哑儿开口说了话。这聋哑儿真的能说话?我要刨根问底。但是,这个村并不归元宝山区管辖,而且,还要跑几十公里的路,我骑上自行车去采访。

原来,1993年,孙月光辞去教师职务,给一个聋哑儿当家教。后来,她创办了赤峰市回音聋儿康复乐园,聋哑儿都亲切地叫她“妈妈”。但是,由于受场所限制,孙月光每年只能招收5、6个学员,更多的聋哑儿错过了接受康复训练的最佳时机。很多家长高兴而来,两眼含泪失望地离去。

回到家里,我好像听到家长们在呐喊:“谁能救救我的孩子啊?!”

我连夜写出人物通讯----《30个孩子一个“妈”》,稿子很快在《红山晚报》、《赤峰日报》发表,孙月光还被评为《红山晚报》十大新闻人物。稿件见报几天后,赤峰市红山区一位农民,就把自家新建的独门独院二层楼无偿借给孙月光使用,我知道,更多的聋哑儿有救了!

不久,孙月光搬到赤峰市里,我就利用节假日时间,每次往返150公里,跨区域、跟踪采访。这一跟踪啊,就是10年,10年时间里,我先后写了36篇稿件。其中《一位农家女15年救助150名孤残儿》被新华社刊发,在中央《内参》刊登。中央领导同志先后给予重要批示,把孙月光作为全国重大典型进行宣传,《人民日报》等20多家媒体前往采访,孙月光上了《焦点访谈》,我也上了《焦点访谈》。

更令我感动的是,我一个简单的举动,得到社会的广泛回应,使“赤峰回音聋儿康复乐园”发展壮大。20年来,有180名聋哑儿告别无声世界。

多年来,我还积极为聋哑儿找工作。2012年,我协调元宝山区残联牵头建立4个残疾人就业基地。目前,经过孙月光培训的180名聋哑儿已经有90多人毕业、成家、就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翁牛特旗一位聋哑儿的家长崔红梅说:“孙老师让我的孩子说了话,是我的大恩人!你让孩子有了生活出路,更是我的恩人啊!”

二、3万小学生唱响“红色歌谣”

有一次,我看到两个小孩正拍着手唱歌谣:“太阳当空照,骷髅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炸药包?”

我非常震惊。第二天,我就去找中心校校长,我说:“孩子们唱的是什么?”校长说:“灰色歌谣。”我说:“孩子们为什么唱灰色歌谣?就是因为红色歌谣太少了。这个问题元宝山区有,赤峰市有,内蒙古有,全国普遍存在,我们要想办法解决啊!”校长问:“那怎样解决?”我说:“唱红色歌谣!”

周末,我和校长还有几位老师编写了红色歌谣42首,并在学生中广泛传唱。我写出稿件——《五家镇千名小学生唱响“红色歌谣”》,6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在头条新闻里给予报道,这个学校也成为全国的小公民道德建设先进典型。紧接着,我抓活动推广,全区3万小学生唱响红色歌谣,效果明显。

一天,有个家长说: “哎呀!这孩子管起我来了!”我问她怎么回事。她说:“孩子问她,我爷爷腰痛,你为什么不领他上医院?我奶奶天天早晨起来做饭,你为什么不起来?”

还有很多家长反映:“唱红色歌谣,让孩子变了,变得懂事了!”

三、 “一元钱敬老”暖了一座城

2012年2月29日早上三点半,我突然睡不着觉了,3月5日就是学雷锋活动日,还有五、六天的时间,我想我应该做点什么。我反复思考着:中国已经步入老龄社会,尊老敬老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在这一代人身上体现的不太明显。面对这个问题,我该尽责啊!

女儿大学毕业后开了一家婚纱影楼,我就动员她在美丽河镇为420位老人上门拍照,开展“一元钱敬老摄影”活动。同时,设计六个敬老系列活动。为什么收一元钱呢?不收钱,老人没面子;收一块钱,维护了老人的尊严。这个活动受到老人欢迎。我写出长篇通讯——《女大学生——在大爱中绽放的青春之花》,3月5日,赤峰日报给予报道,全国40多家媒体竞相转载。

紧接着,我抓活动推广。最初,挨门挨户搞宣传、作动员。很快,“一元钱买药”、“一元钱理发”、 “一元钱打车”项目不断涌现。全区志愿者队伍600多支,志愿者达3万多人。我撰写出长达8000字的活动稿件,标题是:《元宝山:“一元钱敬老”暖了一座城》。2013年,这个活动被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评为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不久前,这个活动入选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文集》,这也是内蒙古自治区唯一一篇入选作品。

这三个故事,是我追梦的真实写照。奉献、用心、尽责,成就了我的梦想。去年年底,我成为《赤峰日报》驻元宝山区的驻站记者。

38年了,38年啊!38年我终圆记者梦!

今后我要多抓好线索,多写好故事,做个“草根式”的好记者!

作者: 曾志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