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网上直播

安徽省防震减灾工作主要情况发布会

2015-05-12 11:31:42  |  来源: 安徽省政府网

今年以来,国内外大震频发,我省阜阳也发生了4.3级地震,引起社会公众的高度关注。为进一步增强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根据省政府部署,在今年的5月12日防灾减灾日前后,全省将用一周的时间集中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今天借这个机会,我向新闻媒体并通过你们向社会公众通报一下我省防震减灾主要工作情况,旨在增进大家对防震减灾工作的了解与支持。

安徽地质构造比较复杂,著名的郯(城)—庐(江)断裂带斜贯全省,具备发生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近几年来,中小地震呈现活跃态势,防震减灾任务十分繁重。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建设,安徽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一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省委省政府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以对人民生命财产高度负责的精神,坚持防震减灾同经济建设一起抓,将防震减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就防震减灾工作做出批示指示,提出明确要求。省政府每年都召开会议,下发文件,研究部署防震减灾工作,并于2014年起把防震减灾纳入政府目标绩效考核,与各市政府签订《防震减灾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加强督促检查。“十二五”以来,省财政累计投入约7500万元,加强防震减灾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防震减灾的法制体系逐步完善。1995年,安徽率先出台全国第一部防震减灾地方法规——《安徽省防震减灾条例》,引领全国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此后,省人大常委会对《条例》作了4次修订。出台了《安徽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等3个省政府规章和2个地方标准、20多个规范性文件,全省地震行政执法人员已达到200余人,建立了部门联合的执法检查、行政检查的工作机制,完善了行政许可实施等规章制度,防震减灾形成有法可依的局面。

三是部门协作的工作机制基本建立。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的原则,省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各有关方面,依据法定职责,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协作意识,各司其职、各履其责、各尽所能,鼎力支持防震减灾工作,形成一股强大的防震减灾合力。防震减灾工作从过去单纯的监测预报向三大工作体系拓展,从过去单纯的科学事业行为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拓展,从过去单纯依靠自身的力量,向各级政府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参与拓展。

四是地震监测预报能力稳步提升。全省建成了145个各类监测台站,基本实现“一县一台”,形成了包括测震、形变、地下流体、电磁等多学科、多手段、多维立体的地震监测系统,具备对全省1.0级以上地震的监控能力。强化震情分析会商和短临跟踪,科学稳妥地把握了我省震情趋势,全省地震监测预报工作连续十几年保持在全国先进行列。

五是震害防御基础进一步夯实。依法加强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省、市地震部门根据行政许可,开展地震行政审批和社会化服务。近5年来,1160余项重大建设工程依法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7万余项一般建设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要求核定。合肥、铜陵、滁州、六安等市陆续启动开展了地震活断层探测或地震小区划工作。全省中小学校校舍安全工程全部完成,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一定成效。

六是地震应急救援体系不断健全。全省各地着力强化地震应急准备“六有”工作,即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装备、有指挥通信系统、有避难场所、有应急演练。预案编制已深入到社区、医院、学校,基本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条块结合、管理规范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2007年组建了安徽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同时依托消防、武警、民兵预备役部队、矿山企业等,全省共建立有组织的地震救援队伍共81支,总人数7500余人,全省建成了120多个地震应急避难场所。

七是防震减灾宣传教育逐步深入。利用“防灾减灾日”、“科技活动周”等时机,部门联合协作,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防震减灾宣教活动。建成了52个科普教育示范基地,333所科普示范学校,119个地震安全示范社区。通过政务微博发布、“防震减灾江淮行”新闻采访、防震减灾网络知识竞赛、百人专家进高校等活动,广泛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人民群众的防震减灾意识有了明显提高。

八是地震科技研究呈现新局面。坚持科技对防震减灾事业发展的支撑与引领作用,结合全省地震地质特点,建立了全国第一个省级地震监测预报实验场,建成了“郯庐断裂带中南段重点研究室”,与中国科技大学共建了“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加强与中国地震局直属研究所、高等院校、省内相关部门的合作研究,承担或参与了菲律宾、香港国际机场等国际国内重大科研项目和国防项目的观测研究工作。仅最近5年,争取到国家和省各类科研项目60多个,共获7项安徽省和中国地震局科技进步和优秀成果奖。

以上就是我省防震减灾工作进展的主要情况。谢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关注和报道,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地关心、支持防震减灾工作。我们相信,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新闻界朋友的大力宣传支持下,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必将开创新的工作局面,更好地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一、我省地震活动情况和趋势怎样? 灾害损失情况如何?

安徽省于1970年建成地震观测台网,开始监测以来,1.5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22次,3级以上地震年平均频次为1.5次,最大地震为1979年固镇5级地震。2000年以后,中等地震活动增强,先后发生了2006年定远4.2级、2009年肥东3.5级、2011年安庆4.8级、桐城3.6级、2014年霍山4.3级和2015年阜阳4.3级地震。2014年以来,安徽地区地震活动有活跃的态势,共发生1.5级以上地震78次,3级以上地震10次,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

1979年固镇5级地震造成4人受伤,部分房屋受损。安庆4.8级地震造成600多户房屋不能居住,3.7万人受灾。阜阳4.3级地震造成2人死亡,13人受伤,受灾人口4.15万人,房屋受损11251间。

二、“十二五”期间,我省防震减灾有什么重点项目?进展如何?有什么效能?

“十二五”期间,我省重点实施“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项目。该项目主要任务是优化全省地震监测台网布局,实现 “一县一台(站)”的目标。项目资金由中央和省财政共同投入,累计近4500万元。

在省有关部门支持和各地积极配合下,该项目建设进展顺利,重大节点和主要建设任务均已完成,尚有14个县的台(站)正在建设中,至年底将全部完成。届时,全省一县一台(站)覆盖率达到100%。截至目前,在原有的基础上,全省共建成测震台站53个、地下流体观测台站36个、电磁波台站26个、形变台站30个,流动地球物理场测点520个,宏观观测点600多个,一个覆盖全省、布局均匀的多学科、数字化地震观测网络基本成型。

该项目建成投入运行后,全省地震监控能力将达1.0级,重点地区0级以上,地震速报时间由原来的15至20分钟缩短到自动初次速报不到2分钟,最终准确速报8分钟以内,地震监测能力显著提升。

三、大家对郯庐断裂带都很关心,地处我省的郯庐断裂带地震活动情况怎样?我省有什么手段来有效监控?

郯庐断裂带是以山东郯城和安徽庐江地名的第一个字来命名的,郯庐断裂并不仅存于郯城与庐江之间,向南到湖北武穴,经安徽、江苏、山东,进渤海,过辽东半岛,穿过东北三省进入俄罗斯境内,是一条纵贯中国大陆东部、在中国境内长达2400多公里的巨型深断裂带。郯庐断裂带也是一条重要的地震活动带, 历史上曾发生过1668年郯城8 级特大地震、1969年渤海7.4级地震、1975年海城7.3级地震。

该断裂带在我省沿宿松-潜山-庐江-嘉山-泗县一线贯穿安徽省域出境,长度约450 公里,宽约20-30公里。140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共发生3.5级以上11次,其中5级以上地震2次,最大为1868年定远5 级地震。1970年以来,郯庐断裂带安徽段发生3级以上地震7次,最大为4.2级地震。

我省高度重视郯庐断裂带的地震监测和研究,在该断裂带附近布设了24个台(点),60个观测项目,涵盖了电磁、流体、形变等全部前兆观测手段,此外,在郯庐断裂带及附近还布设了固定和流动地震台20个来密切监视该带的地震活动。目前针对郯庐断裂带安徽段正在开展的科研项目有:中国地震局断层气、流动地磁、流动重力监测项目以及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安徽省公益性地质项目等。

四、我省在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方面有什么举措?

4月3日,省政府召开了全省防震减灾工作会议,全面部署加强防震减灾工作。下一步,我省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切实加强农房抗震设防管理,按照抗震技术规范,认真落实抗震设防要求。二是加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工作,在重点地区开展地震活断层探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认真落实新建、改扩建工程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深入开展人员密集场所、病险工程抗震性能鉴定排查和整改。三是按照“六有”(有预案、有队伍、有物资储备装备、有应急通信技术系统、有避难场所、有演练)标准,加强地震应急准备工作。四是认真落实震情监视方案,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五是广泛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深入推进防震减灾知识“六进”活动(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进家庭)。六是着手编制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结合我省实际,谋划好事业发展。

作者: 责任编辑: 高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