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蓬溪电视台 王蓝燕

2015-05-18 09:38:54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王蓝燕,四川蓬溪广播电视台记者
 

我是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来自四川省蓬溪县。她很小,在共和国的版图上就是位于成都和重庆之间的一个芝麻点;她不富裕,要走出那个小地方到北京这样的大都市里生活,基本靠三条路——读大学、参军、打工。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在北京打工的蓬溪农民工就有3万多。

2012年7月21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北京。在那场生命大救援中,在京港澳高速南岗洼路段,有一个由农民工组成的救援队,他们共152人,其中9人来自我的家乡——蓬溪。7月31日,我和摄像两个人来到北京采访他们,当时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现在我已经无法再现他们当时面对死亡的恐惧、面对受困者的勇敢、善良和无私。我想给大家讲述的是我一段内心的感受:采访结束那天,我给他们播放了从蓬溪老家拍摄来的视频,里面有他们的家人和乡亲们的问候;拿出了我们捎来的家乡土特产粉条、豆豉、青花椒的时候,几位常年在外艰辛劳作的看起来有点木讷的汉子眼圈红了,重复着哽咽着对我说:“这么远的路,把这么好的东西带过来,辛苦你们了,这样让我们今后再遇到别人需要帮助的情况,只有往前走,绝不可能往后退……”。我也流泪了,当时,我真想放下女性的羞涩,给他们一个拥抱,在他们耳边轻轻地说一声:“大哥,保重!” 他们是家乡所有在外打工的27万乡亲中的9个,我不想说出他们的名字,但是,朋友们,如果在地铁上、在公交车上遇到那些衣服有点脏、头发有点乱、甚至还有点异味的农民工时,请你们不要立即躲开!如果可以的话请给他们一个微笑!

四年前春节后的一天,在珠海打工的一位蓬溪老乡回来了,我和同事在火车站接到了她,她是蓬溪县天福镇落溪村村民欧晓琼,欧大姐的丈夫郭青建年前腊月二十六因车祸意外去世,在整理丈夫遗物时她发现了14本义务献血证,在珠海打工的5年时间里,丈夫郭青建无偿献血累计达到了38次,总献血量相当于4万1千毫升,这是个什么量呢?等于5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和。但就是这样一个坚持着无偿献血,把献血补助还要捐出来的人,他和妻子为了能省点路费,5年时间里,一次都没回过蓬溪老家。把欧大姐送到村上,临别时,她有些难为情地对我说:“小妹,能不能把你们录节目的碟子给我一张,我要留给娃娃,让他们永远记得他爸是一个好人。” 这位质朴的农家妇女,在很多人因为感动纷纷伸出援手的时候,她没有要,她想要的是一份记录了丈夫事迹的光碟,想要的是给孩子一个念想、一个榜样。天佑好人!

还有一位在北京创业后来又回到家乡的成功人士,他叫蒋乙嘉。7年前,在北京打拼多年的蒋乙嘉已有千万身家,开了公司、买了房子,娶了媳妇,事业有成,家庭幸福,但他却回到了老家蓬溪县常乐镇拱市村。2007年7月23日,我第一次采访他,当时他正蹲在村口新修的公路边上检查质量,同行的镇干部笑着问他:“蒋老板,这条路是你出的钱,从头到尾还是你带着乡亲们修的,对自己还不放心啊?”听了这话,我很惊讶,这些年,全县给家乡捐资修路修桥的蓬溪籍在外成功人士不少,但像他这样出钱还要出力还是头一次听说。让我更为惊讶的是路修好了以后蒋乙嘉竟然没有走,一个人留在老家了,而他的妻子女儿还在北京。这七年里,他前后投入1600多万,修蓄水池,建生产便道,复耕撂荒地,带领村民发家致富, 硬是把一个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的贫困村变成了全省闻名的富裕村……慢慢的,一些在外打工的村民也回来了……蒋乙嘉现在是拱市村党支部书记。

2014年5月,中央和省级媒体集中报道他和拱市村的故事,他还被评为“最美基层干部”。我和蒋乙嘉相识七年了,他有一句话让我记忆深刻:“曾经我以为,离开农村去大城市,挣大钱,才叫有出息,但现在我觉得回到家乡,让村里的人都富起来,才是真正的有出息。我就是想让我们拱市村的人,过上城里人都羡慕的生活!”

蒋乙嘉、郭青建、欧晓琼,还有那9位大哥大姐,他们是我可爱的父老乡亲,是我80万父老乡亲的代表,我爱他们,我爱这块土地。作为蓬溪县广播电视台的一名新闻工作者,我有责任记录下他们生活的艰辛、创业的坎坷,成功的喜悦和家乡一天天的变化,我愿意用心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感动了我,希望也能感动你们!

 
 

作者: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