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第六次党代会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一场
2015-05-18 16:04:45 | 来源: 深证政府在线
韩望喜:各位尊敬的记者朋友,上午好,欢迎大家参加市政府新闻办的新闻发布会,发布会开始之前请大家把手机关闭或者调到静音的状态,中国共产党深圳市第六次代表大会将于本月下旬召开,市委决定在党代会的前后举行系列新闻发布会,邀请有关方面的负责人向媒体介绍我市近年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及党的建设取得的伟大的业绩和友谊经验,本场发布会是系列发布的第一场,主题是民生领域的发展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市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岳新女士,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美华女士,市教育局副局长吴筠女士,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胡建文先生,欢迎各位的光临。首先我们有请市场和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岳新女士介绍相关情况。
岳新:各位新闻界的朋友,在过去5年,市场和质量建管委借大部制的改革契机,在打造大市场、大监管、大标准大质量现代治理体系的过程中,不断完成食品药品监管体制,努力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没有发生较大和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未出现行业性系统性区域性食品药品风险。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立足于保障安全,监管执法力度不断加强
我委在全国率先统一了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环节以及使用农产品安全监管职责,在大市场监管体系下,整合食品药品监管职能,监管检测执法力量明显增强,为落户市政府严准入、严检测、严执法,严惩处要求打下了坚持基础。过去五年,在监管安全方面,用心用管理手段督促企业确实负起食品药品安全第一责任,建立问题导向机制,用风险管理理念防范潜在隐患,及时处置了面条非法添加硼砂和甲醛等食品安全案件。全市在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三环节从2010年的2.61万批次提高到2014年的4017万批次,增长了61%,创建了肆无忌惮条省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给全市餐饮业树立起先进的标准;我们采取多种形式,通过多渠道宣传食品药品安全科普知识,加强食品药品风险交流,积极营造食品药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分为。
在稽查执法方面,我们成立了市场稽查局,设立了食品药品及网络案件专业级差执法机构。五年来,共查处食品药品安全案件20607宗,其中2014年食品案件立案8069宗,移送案件213宗,分别较2013年增长69.5%和195.8%,查办的超级牛扒,3.19问题洞肉等食品安全案件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药品网络大家办案数量和质量持续领跑全国,成功查办的骄阳、7护瞳等大案还被公安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部列为典型案件。
二、专注于能力提升,基础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20年,市政府批准实施了总投入发到23.66亿元的食品药品安全重大民生工程作为我市12项重大民生工程之一。该工程规模之大,在国内大中城市是少见的。
在这项工程中,我们将投入近5亿元。用于食品和使用农产品检测实验室的建设和视频快件车辆的配备,提升检验检测能力,力争到2017年,全硕视频筹建覆盖率提升至每前任9.5份,达到香港当前每千人9的水平;将投入5000万元,在全市建设1000个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筛查和定量检测预处理点,实时监测全市使用农产品质量状况;将配备大量人员充实监管一线,对大型农批市场实施驻场监管;此外,还将投入1.17亿元,开发建设食品安全风险管理、食用农产品追溯等信息化系统,运用大数据技术提高监管效能;将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的宣传教育和风险交流,让市民懂得如何更好的保护自己、避免风险;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硬件设施的提升一级软件配套的完善,从根本上提升我市的食品药品安全性保障能力和水平。目前,该项工程进展顺利,2015年计划完成投资额将达到近4亿元。
三、着力于品质惠民,食品药品产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在严厉打击食品药品违法的同时,我委还注重服务企业营造市场环境,积极推进食品药品科技水平和产业发展不断提升,五年来,深圳生物医药产业高速增长,工业总产值达400多亿元,其中医疗器械产值达200多亿元,年出口额达20多亿元,占全省40%以上,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涌现出一批如迈瑞、华润三九、华润三九、华大基因、华因康、致君制药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产业聚集度不断提高,是我国最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医疗设备产业聚集地、大型精密设备的重要研发生产出口基地,疫苗和诊断试剂在全国也居领先地位;企业研发和创新能力强,企业拥有各级重点实验室和承担了国际级课题数量居全国前列。
在食品行业方面,这些年我市专注于品质的打造,既涌现出了金龙鱼、怡宝、景田、等一大批食品知名品牌,同时也培养出了像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这样交易量、交易额位居全国前列,辐射涵盖港澳成都等3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全国性农产品批发企业,为深圳乃至全国食品消费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接下来,我们市场和质量建管委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大市场大质量,以民生工程建设为契机,努力使我们的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和防护能力提升,科学监管水平和违法打击能力显著提升,企业主体意识和市民满意度显著提升,为深圳改革发展和民生保障做出我们新的贡献,谢谢。
韩望喜:谢谢,下面有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孙美华女士介绍相关情况。
孙美华:今天是国际护士节,借此机会谨向全市的护士姐妹们表示节日问候和崇高敬意。我市自2014年启动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面向全球引进名医、打造名院、建设名诊所,集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推动深圳医疗卫生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为市民提供一流的医疗卫生服务。目前,“三名工程”各项政策措施基本落地,一批高水平医学学术团队相继到位并开展工作,名院合作项目有序推进,名医诊疗中心建设取得新的突破。
24个名医团队陆续到位工作
在去年签约的24个团队进行了资格认定,其中A类团队9个,B类团队14个,C类团队1个。这些签约团队已经陆续到位并开展工作。
一方面指导我市医疗机构开展疑难重症诊治,让市民“大病不出市”。如:市第三人民医院引进郑树森院士团队,开设“肝干细胞移植中心”和“终末期肝病生物治疗中心”;北大深圳医院引进邱贵兴院士,共建脊柱侧弯中心、脊柱肿瘤诊疗中心和老年脊柱中心;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王满宜教授团队,挂牌成立“北京积水潭医院-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创伤骨科中心”;市人民医院引进张旭教授团队,开展前列腺癌根治术和保留肾单位的肾肿瘤切除术。
另一方面指导我市医疗机构开展新技术新项目和重大课题攻坚。如:市第二人民医院引进赵国屏院士团队,并联合王荣福孔雀团队及华大基因,启动了“精准治疗计划”,遴选深圳发病率前十位的部分肿瘤(以膀胱癌为主)的中晚期患者,进行个性化、综合性治疗;北大深圳医院妇科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魏丽惠教授团队合作开展妇科肿瘤防治前沿技术研究,建立了“阴道自取样本—HPV分型检测—高致病亚型联合细胞学序贯二次筛查”的子宫颈癌创新预防模式。此项目已经在坪山开始试点,将为坪山新区1万名户籍妇女进行3年期宫颈癌防治公益项目。
除了上述已经到位团队之外,各医疗卫生机构形成了一批新的合作意向。如市康宁医院引进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精神医学系团队,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引进澳大利亚蒙纳仕大学家庭医学团队心。
深圳卫生人才可参加哈佛研修
在大力引进名医团队的同时,我市加大对本土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增强“自身造血”能力。2011年至2014年,全市共有17家医疗卫生机构与34家境外医学机构建立了人才研修合作关系。2014年,全市选派79人次赴境外医学机构进行为期3个月以上的人才研修。
今年,我市将借助国内外优质医学教育资源,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中青年骨干人才。目前,市卫生计生委已经与哈佛大学医学院开展了“深圳-哈佛国际医学教育项目”。经选拨,67名学科带头人和骨干将参加为期一年的培训,培训专题包括医院管理、临床研究、肿瘤生物学及治疗三类。
此外,我市还将与澳大利亚蒙纳仕大学合作开展社区卫生专业骨干人员培训、与新加坡专业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展医疗专业能力提升与医院管理现代化培训、与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合作开展临床专业技术人员的临床研修培训等。
此外,今年,我市将拿出2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资助一批高水平医学学术会议。
南医大深圳医院6月试运行
名院建设是实施“三名工程”的重要载体。目前多家名院建设工作正在按进度推进。在引进名院的同时,也通过现有医院帮扶,提高全市的医疗水平。
深圳市肿瘤医院自去年12月29日试业以来,已经设置综合门诊部,开展了内科、外科门诊医疗服务。目前正在完善设施设备,组建相关专业人才队伍,为医院开设住院服务做准备。
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行政后勤楼于3月19号正式启用,门诊楼、住院楼5月底竣工投入使用。目前正在开展试业前的各项筹备工作,计划于今年6月30日试运行。
市聚龙医院的建设有新的突破,市政府决定引进德国汉诺威国际医学创新公司,合作运营市聚龙医院,将其建成以“大综合、强专科”为发展定位的国际化医疗中心,为深圳市民提供综合性的基本医疗服务,重点发展神经学科。
此外,目前我市正在与名院商议市新明医院、新华医院、口腔医院等合作协议。
在名医诊疗中心建设方面,龙华新区中心医院启用了“名医诊疗中心”;深圳维世达胜凯门诊部有望在7月升级成为国际名医诊疗中心;福田、罗湖、宝安、龙岗等区政府正在积极推进名医诊疗中心项目。
韩望喜:下面请市教育局副局长吴筠女士介绍情况。
吴筠:教育是民生之首、人才之基。近5年来,深圳教育以“做有使命感的领跑者”为追求,以“为了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和“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为目标,在改革中转型、在创新中提质、在奋进中发展,扩规模和提质量并举,教育改革取得新突破,教育公平迈出新步伐,教育质量迈上新台阶。2013年率先成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2014年全市通过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验收,市民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一、近5年教育工作主要成效
一是教育规模快速扩大。全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数量2094所,增长28%;在校生数量175.3万人,增长38.4%(其中高等院校在校生14.5万人,增长18.6%)。5年间全市教育财政投入1259亿元,年均增幅近30%。
二是教育事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学前教育入园率提高8个百分点,达98%,公办学校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100%;高中教育毛入学率提高5个百分点,达98.5%;深圳户籍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7.9个百分点,达55.1%。
三是办学水平进一步提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规范化比率提高10个百分点,达100%;省级普通高中比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85%;规范化幼儿比率达96%。全市中小学和幼儿园食堂在广东省率先全部取消C级,达到B级以上水平,整体优良率达100%。
四是师资质量持续提高。全市高中以上学校的教师中研究生学历比例提高4.7个百分点,达35.9%,小学本科以上学历的教师比率提高17个百分点,达66.6%;全市正高级教师和特级教师282人,数量居全省第一。
五是创新支持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我市高校市级重点实验室89个,占全市40.1%,国家级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基地14个;全市高校获科研经费达11.05亿元,是2010年的3.3倍。院士从2010年的2名增加到8名。
六是惠民政策成效显著。健全了覆盖学前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5年来共资助学生78.4万人次,资助金额8.76亿元;率先推出民办中小学学位补贴、在园儿童健康成长补贴、普惠幼儿园奖补、民办学校教师长期从教津贴等公益普惠政策,2012年以来,财政累计投入37亿元,惠及中小学生48万人次、在园幼儿68万人次。
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和亮点
(一)加大统筹力度,教育综合改革取得重要突破。2010年,我市成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点城市,积极推进省级政府教育统筹综合改革、改善民办教育发展环境、中小学课程改革等三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5年来,在高等教育创新发展、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责任督学挂牌督导等方面探索了新路,取得了重要影响,受到教育部充分肯定,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特别奖”、“全国地方教育制度创新优秀奖”等一系列重要奖项。
(二)创新多元发展,高等教育优质资源快速集聚。走向开放式、国际化发展新路,多途径扩大高教优质资源。新建南方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两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获批筹建。在全国首创特色学院发展模式,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深圳吉大昆士兰大学、清华一伯克利深圳学院、深圳国际太空学院等一批特色学院签约落户深圳。深圳大学18个专业进入一本招生,2015年一本计划招生将增加到2350人。2015年,全市4所高校计划招收一本线以上学生将达到4250人,较2010年增加14倍。
(三)推动均衡优质,基础教育质量不断提升。教育“十二五”学位建设计划提前完成,2014年,又启动基础教育工程,将在3—4年内投资近100亿元,新改扩建130所中小学校,新增14万个以上学位。全市全面推行不分户籍、统一标准的义务教育积分入学政策,70%以上的义务教育学位和50%以上的公办义务教育学位供给非深户籍学生。在全市统一中小学校生均拨款标准和设施设备配置标准,14%的中小学校长、11%的符合条件教师实现交流。连续开展2轮“百校助百校”,全市近三分之一中小学成为素质教育特色学校。
(四)改革评价体系,全面学生综合素养。率先实施中小学生综合素养评价改革,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指导意见》,通过课程改革、阳光评价、师资建设、家庭和社会育人共同体“四轮驱动”,培养学生品德、身心、学习、创新、国际、审美、信息、生活八大素养,引导学校和社会将关注点从单纯的学业成绩转向综合素养和全面发展。已制定我市中小学生阳光评价指标体系,2014年完成了首次试测。
(五)做大做强职业教育,支撑城市产业发展和城市文明提升。中、高职办学规模5年来翻了一番,共培养15.6万名毕业生。通过职业教育平台每年培训超百万在职劳动者。统筹成立6个职业教育集团,开展中、高职对口招生试点和应用型本科试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双双成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全市超过一半的中职学校成为省级以上重点学校。全市6个行政区均为国家或省级社区教育示范区,基本建成“一个社区一所社区学校”的教育网络。2014年试点实施全民素质提升计划,财政补贴学费支持在职劳动者接受中职教育和提升技能水平,首批惠及2.3万人,2013年,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学习型城市案例城市”。
(六)惠普园建设成效显著,走出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的“深圳路径”。率先探索以公益性为核心,以惠普园为主体,以财政定向奖补为调控方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发展模式,2012年起实施儿童健康成长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和惠普园财政奖补等政策,每年惠及全市20多万名幼儿和1万余名保教人员。全市建成普惠性幼儿园611所,基本覆盖每个有条件的社区。“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得到缓解,公益惠普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七)民办教育规范优质发展,教育选择不断丰富。2012年,在全国率先实施民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补贴、教师长期从教津贴、优质规范办学奖励等3项普惠政策,3年累计投入12亿元,每年惠及10万名学生、1.4万名教师和193所民办学校。学生巩固率大幅提高到90%以上,教师流动率平均下降16.2%。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快速提升,全市市一级以上民办学校达84%,广东省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民办学校达标率超过95%。
未来五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时期,也是深圳争当“四个全面”尖兵,加快建设创新型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关键时期。深圳教育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好在城市综合创新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国际化的视野、现代化的标准,打造教育“深圳质量”,为保障推动民生幸福、建设人力资源强市和高水平学习型城市作出新的贡献。
我们将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和推进实施教育“十三五”规划为平台,全面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高等教育开放式国际化发展,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提升教育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加快推进教育国际化,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学,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努力构建创新型开放式现代城市教育体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努力办好市民满意的教育。
韩望喜:谢谢。下面请市住房和建设局副局长胡建文先生介绍有关情况。
胡建文: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上午好,市住房和建设局既是经济部门、质量安全监管部门,更是民生部门,每一项工作都与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中保障房的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燃气的物业管理等民生服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可以说是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过去5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重要领导下,我局坚持民生为本,质量优先,勇于担当,攻坚克难,拼搏奉献,在改革创新统揽全局,在住房和建设领域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可持续的全面发展。借此机会,把我局过去5年的工作情况向记者朋友们做简要的介绍。
第一,大规模的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是国家推出的一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局过去5年大力推进的一项重点工作。
五年来,全市共开工保障房21.7万套,竣工9.04万套,分别是上一个五年的8.2倍和9倍。目前在见的22万套,相当于特区建立以来前30年政策性住房的总量,累计供应保障性住房9.1万套,是过去五年的10.5倍。供应规模创历史最高。
第二,住房和建设领域改革创新成果丰硕,率先推出住房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住房保障工作实现了由解困型向发展型的转变,出台了《深圳市保障性条例》、《深圳市住房保障制度改革创新纲要》、《关于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的决定》,构建了具有鲜明深圳特色的多渠道、广覆盖、分层次的租售补相结合的住房保障新体系。
保障房建设引入市场机制,系统破解土地、资金瓶颈。创新保障房建设的多种模式,引入房地产卡法企业和社会资本建设保障房,政府投资进占保障房全部投资的约三分之一,对于深圳保障房建设引入市场化机制的做法,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要求住建部总结推广。
创新建立了保障房的轮候制度,建立了全市统一的门户平台,在册轮候家庭共约6万户。保障房制度的建建立和实施,不仅为保障房的阳光分配和以需定建提高了制度保障,还大幅度提高了保障房的分配效率。
神话有形建筑市场和招标投标改革。以专家定性评审、业主泡决定标为核心,公开评标全过程,破解招标投标难题,使招标投票回归市场,推动了有形建筑市场的阳光作业。五年来,进入市场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及两个分中心的招标投标项目累计为16854项,中标价3992元,节约国有资金和政府投资超过500亿元。
大力实施简政放权,全面打造服务型政府部门,整合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两个机构,实施两监合一,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审批资料精简率减少40%,行政审批网上办理达到100%,施工许可的审批实现压缩为两个工作日,建筑业企业资质审批实现缩短三分之二,在市政府的年度绩效考核中,我局连续两年位居市政府各部门前列。
第三,人才安居促进了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把人才安居作为住房保障的重要任务,是我市保障制度创新的显著特色。目前市区两级共有9627家企事业单位被纳入人才安居重点企事业单位名录,全市约有25万名人才受惠于人才安居工程,其中,面向人才家庭配租配售的保障房约4.1万套,发放各类人才住房补贴10.9亿元。
第四,公积金制度实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截至2015年3月底,全市实际缴纳公积金职工人数达到370万人,位居全国大城市第三,累计缴存公积金总额1184亿元,相当于五年间为缴存职工累计增加工资约550亿元,提取公斤级总额425亿元,累计发放公积金贷款323亿元,共有64000多个职工家庭享受到公积金购房低息贷款优惠。
第五,绿色发展领跑全国。累计新建节能建筑面积超过88000万平方米,建筑节能走在全国前列,新增建筑面积节能总量累计超过417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约用电103亿度,减排二氧化碳1008万吨。建筑节能对全社会的节能贡献率达到30%。率先实现从建筑节能到绿色建筑的华丽升级。出台了国内首部绿色建筑立法,绿色建筑总规模超过2100万平方米,有208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稳居全国大城市第一位。
第六,燃气和物业管理等民生服务水平有新的提高,近五年,新增燃气管线2377万米,新增天然气用户44.6万户,燃气管网覆盖率达到69.3%,比五年前提高28个百分点。在市文明办组织的的窗口行业公众满意度测评中,燃气行业服务质量持续多年保持先进水平。
已打造宜居社会为目标,大力发展物业服务业,绿色物业和智慧社区识点逐步推开。全市物业服务业管理的物业项目达到9100项,总面积达到9.8亿平方米,其中半数以上的在国内其它城市,全国物业服务百强企业中有22家是本市企业,其中6家企业是全国十强。
第七,建设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升,深入开展建设工程质量两年治理和五年提升行动,对于建筑质量严抓严管,房屋建筑的验收合格率100%,打造了轨道交通二期、南科大一期、深圳湾体育中心、T3航站楼、平安金融等一批新的地标建筑和精品工程,五年来有42个项目获鲁班奖、詹天佑奖等国际级优质工程奖项,获奖数居全国全省前列。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积极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一批试点项目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龙悦居保障房三期工程被住建部授予“省地节能环保型逐渐国家康居示范工程”称号。
第八,建设行业对社会发展贡献持续增强,保障房建设的投资拉动效应明显,过去5年我市保障性住房投资达到643亿元,拉动相关产业2000亿的产出,住房和建设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6.28%,2014年深圳建筑业总产值2198亿元,是2009年产值的1.76倍,年均增幅12%,装饰企业有56家进入中国百强装饰企业,占据全国装饰行业的半壁江山。
第九,鹿丹片区综合改革工程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化解长达14年的鹿丹项目拆迁征收的难题。仅用82天完成全部31栋原有房屋拆迁工作,拆迁没出现一起信访事件,目前该项目已全面开工建设。未来我年我局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四个全面的要求作为指导思想,按照即将召开的我市第六次党代会对全市工作的总体部署,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强化执行力,全力以赴抓落实,为实现党代会提出的奋斗目标作出应有贡献,谢谢各位。
韩望喜:谢谢。今天的发布会是第六次党代会系列发布会的第一场,我们重点关注的民生领域的情况。即衣食住行医疗教育等,我相信大家都很关切。下面是记者提问环节,原则上每个记者只提一个问题,现在开始提问。
记者:我是深圳特区报的记者,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问岳主任,食品药品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也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之一,市政府把这个列入了民生的重点工程项目,老百姓也很关心。我想请岳局长详细的介绍一下这个项目。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关于住的问题,我想请问住建局的胡局,今年保障房计划多少套,有哪些项目分别在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是否很偏?
岳新:谢谢特区报这么关心民生问题,第一场民生发布会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食品药品安全的,说实在,对于民生问题在座的各位我相信都很关注,市委市政府一直以来也非常重视,我们今天介绍的就是刚才记者要问的问题,其实是从2013年底市政府就已经通过了12项民生工程,其中食品药品就纳入了其中。这项投资23.66亿元的食品药品民生工程是到2020年结束,这个过程中,我们主要是分3块来打造,一共是15个子项目。第一个是食品安全风险防控和监管能力提升工程,投资额13.16亿元,主要是提升我们自己的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的,掌握风险防控的这一块,这个大概是要花几年的时间,现在已经开始启动,今年是做招投标和基础的设立。第二是食用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保障工程,这是最近常务会刚通过的,要花9.89亿,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为什么要专门做农产品的质量提升工程,大家都知道深圳市的食品主要是外来为主,大概有95%的农产品都是由外地输入到深圳,因此深圳农产品的质量控制源头不在我们手中,进入流动环节到市场后才到深圳,我们输入性的风险比较大,怎么来把控输入性的风险,我们就决定通过农产品质量的提升工程来把控,这个提升工程中有7个子项目,重点是在检测能力水平提升,就像刚才我在发布稿中也介绍过,现在的检测频次很低,受制于实验室能力,政府投入9.89亿,我们从实验室的投入上会做改造,在合理布局上做调整,现在只有一个农产品检测中心,我们未来会设1中心三个分中心的格局,第二我们会在市面上1000个快速监测点,基本上可以涵盖批发市场,这些工作都在做,都是农产品工程质量工作做的,我们最后要达到的水平也是我刚才说过的,我们民间老有一句话说我们去香港打酱油,其实就是对我们自己的食品质量不是很放心,我们希望到2020年的时候检测能力和水平能和香港一样,每千人能有9.5批次,现在香港是每千人9批次,它是以700万人口计算我们是1500万人口,差距是有,但我们希望与我们的邻居香港监管的频次为标准,为什么我们这么强调抽样的数字,因为我刚才讲了,我们是输入性的,源头不在我们这里,我们只能通过在市面上加大抽检力度和频次才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才能把存在问题有风险的食品找出来,香港为什么能管的这么好,也和他们在检测方面的力度很强有关,我们要学习国际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经验,这是我们第二块。第三,药品方面,主要用于药品的社区安全,希望投入6100万,在社区指导特殊人群的用药和合理用药,以及包括社区的药品不良反应的检测,整个项目分这三个大块,一共是15个子项目来做推进。
韩望喜:谢谢,真的是非常好。接下来是关于市民居住的问题,请胡建文副局长回答。
胡建文:谢谢特区报的记者关注。今年全市计划供应18000套保障房,实际的供应量我们力争超额完成计划的供应。今年3月底我局一经发布通告,推出了合约公租房项目,也就是横岗地铁车辆的上端,一共是3024套,今年是网上认祖申请的截止日,历时一个月。第二阶段平山新区推出的2840套,富士观澜项目1375套等,安居性住房项目龙岗区坂田街道的288套,具体的信息与我局发布的保障房配送通告为准,届时我局将通过媒体和深圳市政府在线发布相关信息。至于你刚才说的交通方面比较偏远,我这里告诉你其中有一些项目的交通比较便捷,因为有两个项目是在地铁的上盖项目,附近就有3号线,另外塘朗山也是地铁上盖物业,有一些项目可能目前配套设施还不完善,用你的话说现在有点偏远,但请相信,深圳的城市化进程非常迅速,市政府现在在大力推进保障房的配套建设,经过一段时间之后这些地方都会非常方便,配套设施也会逐步完善。谢谢。
记者:我是南方都市报的记者,我的问题也是关于住的问题,深圳的保障房进入高峰期,您刚才介绍达到了9.1万套,创立了历史的新记录,这样大量的保障房的供应一方面让很多的住房困难家庭收益,但我们也注意到有一些新的问题,其中保障房的配套建设问题就受到广大市民的关注,比如有些保障房的项目还比较偏远,第二是配套设施不是问完善,有些家庭住进去的是解决了住的问题,但又遇到了上学难买菜难就医难,所以我想问住建问题的核心是什么?
胡建文:几位记者都关注保障房的建设都关注配套,说明这是热点问题。要回答你的问题我觉得首先要对保障房的现状以及存在问题的原因有一个客观的分析,首先,我们需要说明的是,有一部分的保障房项目配套设施比较完善,生活也是非常方便的,比如说位于深圳北站附近的龙悦居共4期工程是14111套保障房,那个地方的配套设施比较好,今年推出的前海片区的陇海家园12000多套保障房也是地铁上盖物业,交通也便捷,配套设施也比较好。这两个项目是我们深圳市目前最大的保障房项目,在全国如此的规模,1万多套的保障房在全国也不多见,配套设施也相对完善。但我们也要承认,现代有相当一部分的保障房项目特别是分布在平山、观澜、光明的一些项目,相对于市中心来讲,现在应该说还比较偏远,用你的话说现在的确暂时还存在上学难、就医难、买菜难的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我们想有两个最主要的原因,一个是受土地资源的制约,大家都知道深圳是一个土地资源稀缺的城市,原特区内配套的区域基本上都建房了,现在的保障房只能安排在稍微偏远一些的地方。第二个我想要说明的,不仅是保障房,包括商品房,配套设施的不完善到完善需要一个实践过程,这是一般的规律。下一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经下决心要抓好保障房的配套建设,今年初市政府召开了专题会议作出部署,有如下措施。第一,把配套建设作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一项硬任务加快推进,市政府认为保障房的配套建设不仅是民生工程,也是作为促进特区一体化发展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措施,要力争做到保障房的主体工程与配套设施要同等对待,做到规模建设和交付使用同步,要做好责任制,保障房配套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市区两级政府及教育卫生等多个政府部门,要按照管理权限和职责分工对每一个具体的配套项目列出负责单位和时间表,接受社会监督,也欢迎媒体监督,让入住保障房的市民有合理的预期。第三,要加大财政投入,市政府已经同意通过财政补贴的方式,对龙岗区及龙华新区光明新区承担的保障房项目的配套设施建设予以适当的资金支持。第四,要加大统筹协调力度,我局作为住房保障工作的牵头部门,一定要作为勇于担当,负责任,及时反映情况,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加强督促检查。第五,建立问责机制,今年的配套建设任务市政府即将以年度计划和目标责任书的方式下达,并作为绩效考核内容,不能完成任务的监察部门要问责。我们深信,只要把上述几条措施执行落实到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保障房配套问题一定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谢谢。
记者:我是深圳商报记者,我想问一下市卫计委的孙副主任,最近国家卫计委说要放开绝大部分的药品竞价,也推广互联网+医疗,很多的媒体解读为这是国家要进一步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措施,所以我想问在深圳,因为是医疗资源配置是按照户籍,我们怎么来解决深圳目前存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孙美华:看病难看病贵是社会长期关注的话题,说到看病难,“看病难”主要表现在大医院就诊过程中排队等候时间过长;主要原因是卫生资源总量不足,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有待提升,分级医疗制度有待完善。2014年,全市千人床位数2.88张,远低于全国4.55张、广东省3.71张的平均水平。另一方面也表现在深圳的整体医疗技术水平与城市发展水平不匹配,,社会期盼深圳医疗能力早日媲美京、沪、穗。“看病贵”主要表现在大病保障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药价虚高、过度医疗问题未得到根本遏制,公立医院的公益性需要进一步强化。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取了以下举措:一是持续增加医疗资源供给。2010-2014年,我市卫生总投入261.91亿元,年均增长率27%;推动了43项医院新、改、扩建项目,新增病床10277张。2014年,全市医疗机构数2784家、千人床位数2.88张、千人医生数2.49名,分别比2009年增长了21.5%、28.5%、11.3%;二是着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启动“医疗卫生三名工程”,引进了香港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德国国际医学创新公司等名院名校来深合作举办医院;引进了24个高层次医学学科团队、10个院士团队来深合作发展医学重点学科。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市三甲医院增加7家,目前共有10家;三是扩大医保覆盖面和保障水平。2014年底,全市基本医保参保人数1157.83万人,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为87%,实际记账比例为78%。医保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为37.57万元。地方补充医疗保险连续参保6年以上的、最高支付限额100万;四是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加大了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补助,取消了公立医院的药品加成费用,遏制了医院过度用药。2014年与2009年相比,全市公立医院的“药占比”从40.7%下降到32.9%;次均门诊费用、次均住院费用年均增幅分别为9.49%、7.28%。
这些措施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市“看病难、看病贵”问题,但与深圳的城市发展定位相比、与国家医改的总体要求相比、与市民的医疗健康需求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下一步,我们将采取如下举措:
一是增加医疗卫生资源供给。加快推进重大卫生项目建设。目前,市属项目共31个,其中在建项目12个,前期推进项目19个;同时,全面开放医疗市场,着力引导社会资本开办高水平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大力发展全科医学诊所。规划到2020年,深圳每千人床位数达到4张左右。
二是打造国际化医疗中心。深入实施“医疗卫生三名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名院和高水平医学学科团队来深合作运营公立医院、合作共建重点学科,努力促成名医、名院、名校在深圳荟萃,为市民创造更多的医疗卫生服务福利。大力推动医学科技进发展,促进先进医疗技术研发与临床应用紧密衔接,促进一批国际先进的医疗新技术在深圳医疗机构快速转化应用,培育一批掌握国际前沿医疗技术的高科技型名科名院。
三是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发展完善基层医疗服务网络,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和布局。全面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和全科医学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和医保向家庭医生购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新制度,引导居民参与家庭医生服务,由全科医生为居民提供疾病初级诊疗、转诊转介和基本公共卫生、健康管理服务,让全科医生成为居民大病转诊的“守门人”,医保控费的“守门人”,以此全面提升市民就医的便捷性,促进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有效控制医疗服务成本。
四是深化医疗行业综合改革。深化公立医院综合配套改革,坚持其“保基本”基本功能定位,完善政府投入和财政补助机制,推进医疗价格改革,以及药品和医用耗材招标采购、物流配送模式改革,促进临床合理利用,遏制公立医院的逐利行为。全面铺开公立医院人事制度综合配套改革,推行医师执业区域注册制,改革医疗人才评价机制,更好地调动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实现“人民群众得实惠”的医改目的。
上述讲的都是政府怎么办,医管怎么管,医生怎么行医,对社会公众来讲,对每一个市民来讲都有可能成为患者,我们在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问题上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觉得就是我们要提高健康的素养,我们深圳市民在全国经济发展的前列,我们市民的素质也要提高,最重要的就是健康素养这一块,增强预防保健的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平衡心态,这样就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有病也首诊到社康,只有这样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缓解大医院的看病难看病贵。
记者:众所周知,教育都是民生之首,孩子上学的问题一直都是父母最关注的事,近年来深圳虽然增加了不少学校,但学位紧张依然存在,我们局在缓解学位压力方面有怎么样的应为和解决办法。
吴筠:确实学位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也是市民朋友们最为关注的一件事情,也是深圳教育努力在着力推动解决的一个重点问题。过去的五年,我们可以说是不遗余力的加大学位的供给,加大学校的建设。学位建设每年都纳入到深圳市政府民生保障项目,从去年开始我们又实施了十二大民生工程之基础教育工程,也是为下一步学位的加大建设力度、加大供给力度的一个重要工程。这一个是提供学位方面的情况。第二,我们在学位分配的公平机制上做了探索,这几年实行积分入学制度,这是在学位相对紧张,特别是公办学位相对紧张的前提下实施的保障学位公平分配的机制,这个机制实施以来受到了市民的接受和好评,实际上它保障了我们在现有的公办学位资源相对紧张的前提下实施了公平的分配,使市民朋友更加满意。第三,推动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因为很大程度上我们目前学位紧张还有老百姓觉得上学难的问题,实际上是优质学位紧张的问题,所以我们这几年在推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方面做了一些工作。首先是资源配置的均衡,我们实现了学校生均拨款的统一、设施设备标准的统一、建设标准的统一,我们还在办学质量的均衡方面实行了“百校扶百校”工程。师资配置均衡对教育质量的均衡也很有好处。我们组织了“市民走进身边好学校”活动,引导了家长和社会确立什么样的学校是好学校的正确认识,这也对入学的选择上给了家长很好的引导,这是在均衡发展方面。第四,向民办学校进行学位补贴,同时提高民办学校的教育质量,因为民办学校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学位提供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这几年我们在推动民办学校质量提升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当然,目前来讲,从我们初步的预测来看,未来的学位紧张还是依然存在,学位的压力也比较大,所以我们下一步这个工作也是五年内的重点,结合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也有一些工作计划。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可持续的学位供给的动态协调机制,我们将实施“631学位协调机制”,6年早预测,3年早规划,提前一年保障学位。同时,对于一些在教育用地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房地产开发中有些配套学校不足的问题,我们也和规划部门和所在区建立联动协调机制,随时解决每一块教育用地在实施建校过程中发生的问题。第二是持续推动基础教育工程,未来的3—4年基础教育工程是我们学位建设的重点工作,将来财政的总投入会超过100亿,新建的学位将有14万以上,新改扩建将超过100所学校,在总量上有一个保障机制。第三,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学位的公平分配机制,除了积分入学之外今年有些区还在探索学区制,都是为了让学位的分配更加公平,让市民更加放心。第四,要进一步加大对民办学校优质学位建设,我们制定了民办学校发展的政策意见,希望民办学校有更好的发展,为市民朋友的孩子读书提供更多选择和更高质量的教育。
记者:我是深圳电视台的,现在有些家庭通过合法的手续生了两个孩子,但他们给孩子办基本入学的时候发现独生孩子的差距特别大,所以我想问一下对于这个现象有什么看法?
孙美华:首先,说到去年3月27日我省正式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在整个过程中我们不管是计划生育部门还是教育部门,都做好了准备,使这些学生能在适龄的时间去做好入学工作,“单独两孩”新政实施以来,开局良好,运行平稳,至于入学分数问题,也是结合深圳市的实际情况出台的办法,刚才教育局的吴局长也介绍了我们深圳的整个安排,根据入学家庭的住房、社保、计划生育等各类情况进行积分的排名,根据《广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持有《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父母在子女入托、入学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予以优先照顾,所以这个方面在分数上我们都要依法办事。
记者:我的问题也是关于教育的,我关注的话题是关于高等教育的,这两年深圳的高等在于加速发展,深圳在高校的建设方面深圳目前采取了哪些措施,在接下来还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让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优质的高等教育。
吴筠:感谢记者的提问,也感谢关心深圳教育和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处于教育层级的上端,在城市创新中它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深圳的城市发展历史比较短,这决定了深圳的高等教育必须快速发展,必须走开放创新多元的发展路径才能实现快速发展。过去的这几年,在高等教育发展方面是把扩规模和提质量同时并重来做工作,刚才在整个教育发展介绍中,对高等教育也浓墨重彩,说了很多,有的不再重复。这几年突出做的,第一就是完善高等教育的体系,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是顶层的,我们这几年在完善高等教育体系,南方科大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是新建的。同时,多元引入办学资源,创新探索了特色学院的发展模式,目前有28所高校在深圳参与特色学院办学,有的在筹建,有的在洽谈,有的已经签约落地,这是体系的完善方面。第二,在高教的管理体制创新方面,这些新大学的建立,一方面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规模,很大程度上也是为高等教育改革探索新路,南方科大和港中大在招生的制度上、在内部的教师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多非常好的探索,在全国产生经验。另外,我们特色学院的发展模式也是在深圳的基础条件之上,采用了快速集聚优质资源的方式,快速实现高等教育整体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又呈现优质的产教密切结合,对城市的发展提供推动,这种创新在全国也有比较大的反响。第三,在提高高等教育的办学水平方面,首先是我们现有大学要办好,深圳大学一本的招生计划数今年会达到2350个,四所高校一本计划招生比2010年增加14倍,这就意味着深圳市民可以就近享受更多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这也是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大学的办学水平正在全面提高。同时,大学在教研方面、产学研结合方面也有很突出的成绩,以上是过去取得的成就。接下来,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仍然是我们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一个重头戏,前段时间,市政府常务会议通过了我市教育综合改革的总体方案,其中把高等教育综合发展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下一步我们还是坚持扩规模和提质量并举,努力建立有深圳特色的开放式国际化的高教体系,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首先还是进一步完善我们的高等教育体系,推动高校的分类发展,就是各自发展、分类发展、优势发展、错位发展,形成应用研究型、学术研究型等分类通道,使高校发展各得其所,都能发挥优势。另外是加快特色学院的建设,这是我们一种非常有效率、高效集约优质资源的发展模式。另外还有一点是实施高校的卓越发展计划,现有的大学和新建的大学都高质量的办好。第二,改革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加大政府对高等教育的统筹力度,使高校在现代大学内部治理结构方面能有创新的举措,人事管理方面有更加创新的经验。三是着力培养创新的人才,鼓励学校建设优势和特色的学科,建立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推动高校的产学研相结合,推动高校的协同创新,使高等教育在创新型城市建设中发挥更重要的人才培养支撑作用。我就说这些,谢谢。
韩望喜:谢谢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各位嘉宾以及记者朋友,时间关系,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本次发布会图文实录将在深圳政府在线发布,希望大家继续关注党代会的系列发布会。
作者: | 责任编辑: 高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