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河南人民广播电台 吕超

2015-06-23 09:36:3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吕超,河南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参加工作10年来,我走遍了河南的108个县。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在兰考县的采访经历。

在兰考县的所有村镇,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多岁的孩子,没有不知道当年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的。

双杨树村是当年焦裕禄树立的一面红旗。

出兰考县城,向东走5公里,就到了双杨树村。在这里我们找到了和焦裕禄有过多次接触的姚留学老人,他曾经和焦书记一块种过红薯。

在姚留学家的小院,他告诉我们,1963年6月的一天,村里组织群众趁下雨天抢栽红薯,当时他年纪小,只负责丢红薯苗。大伙干得正起劲时,他看到两个骑自行车的人来到地头,脱了鞋光着脚走到地里,挽起裤腿开始刨坑栽红薯。其中一位穿着比较朴素的中年人问:“小伙子,你知道怎么栽效果好吗?”姚留学说:“我只负责丢,不管栽。”那人笑笑,拍了拍他的肩膀。回到家里,叔叔告诉姚留学,和他说话的中年人就是焦裕禄。采访时姚留学告诉我们: “焦书记没啥官架子,过去县太爷可不得了,摇旗呐喊、乱七八糟,他偷偷地骑着车子就过来了。”

在姚留学家的房后,到现在还保留着焦裕禄曾经和群众拉家常的屋子。说是屋子,其实只剩了个框架,一条房梁、一面砖墙,早就不能遮阳避雨了。后来,姚留学的院子4次翻新,唯独把这间老屋保留了下来。有人让他拆了,他说:“焦书记当年在这间屋里,和群众打成一片,有砖坐到砖上,没砖坐到地上,也不嫌脏,留下这间老屋,就是要提醒我们不要忘本。”

50年前,双杨树和兰考的很多地方一样非常贫困,在庄稼差不多绝收的情况下,大家用卖鸡蛋、卖猪的钱买来种子,坚持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就是四面红旗之一“双杨树的‘道路’”。现在双杨树红旗不倒,发展越来越好,用邻近县城交通便利的优势,组织了乡村集市,市场越来越红火,村民也富裕起来了。

追寻焦裕禄书记的足迹,我来到了兰考一个有七八十年历史的理发店,60多岁的老板张金成还没出生时,他的父亲张振祥就开了这间理发店。从县里的干部到群众都喜欢在这里理发,因为焦裕禄书记也曾经是这里的一位普通顾客,大家喜欢听张金成和他老伴段秀荣讲焦裕禄的故事。

张金成告诉我这么一件事。

1963年冬的一天,焦裕禄到理发店理发,理完发找不到自行车钥匙了,没办法,他只好扛着自行车走了。张金成的父亲张振祥心里不是滋味,因为钥匙是在自己店里丢的。过了一个小时,通讯员跑来店里说“焦书记让来告诉一声,车钥匙找到了!”在哪儿找到的呢?在棉裤腿里,焦书记穿的棉裤破了,钥匙从棉裤兜的补丁破洞里掉下去了。焦书记是怕群众为自己操心呐!张金成说,焦书记没有官架子,跟亲人一样,他心里装的都是老百姓,事事处处都为老百姓着想。

张金成的老伴段秀荣说起焦裕禄书记更是满含深情!。

采访过程中段秀荣三次流泪。

理发店离兰考火车站不远,这么多年她一直看着车站的变化。1962年,焦裕禄来兰考上任第一天,就到了火车站。呼呼的北风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飘着,车站的房檐还挂着长长的冰溜子,逃荒的男女老少,挤在候车室甚至站台上等着扒火车。

段秀荣告诉我,50多年过去了,兰考火车站变了,车站人来人往,没有了逃荒的身影,多了到兰考学习参观、返乡就业创业的人群。她还说,50年来,她的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房子翻修七次,从以前的3间房到现在的18间,家里10口人幸福地住在一起。

段秀荣告诉我,焦裕禄不仅是干部学习的榜样,普通群众也能从他身上汲取营养。每年段秀荣都会带着全家到焦裕禄纪念馆、焦裕禄陵墓看看,教育孩子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记得自己是兰考人,这里曾经是焦裕禄战斗的地方。

段秀荣告诉我,焦裕禄在兰考虽然仅仅工作一年多,但他带领群众挖河排涝、封闭沙丘、根治盐碱除“三害”,让兰考人民永远记住了他。焦裕禄去世后50年间,他的精神在兰考代代传承,干部群众继承着焦裕禄的遗志,共同奋斗,努力改变兰考贫穷落后的面貌。

段秀荣反反复复说的一句话就是:焦书记心里装着老百姓,老百姓心里才会一直想念着他。

在兰考,60多天采访的日子我一直被感动着,焦裕禄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激励着我、鼓舞着我像战士一样努力战斗——去记录焦裕禄精神的永恒,去见证我们时代的变迁。

作者: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