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观察:基层绝不是无奈的去处
2015-08-07 09:24:53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临近就业季,高校班主任会统计就业率。一些暂时的就业“困难户”,往往成为老师们重点关心的对象。一些老师通常这样安慰:你们就业的时候要理性,不妨先就业再择业。如果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可以下基层。
可以肯定的是,老师关心学生的出发点是好的。可是,安慰的背后,却暗藏着一个逻辑——大学生下基层是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的无奈选择。不得不承认,大城市的高校密集、人才多、竞争激烈,谋得一份好工作并不容易。但其实去与留,都是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存在高下之分。
评价一个大学毕业生是否有出息,重要的标准就是毕业之后的去向。大学毕业之后,留在大城市,往往被别人视为成功。有一项调查显示,75%的大学生在就业意向上会首先考虑父母的看法。尤其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即便儿女远离自己,他们也希望孩子们能扎根在大城市,子女在大城市工作,让他们觉得更有面子。
选择到基层,有些大学生会“水土不服”。正如一个老家在西部的女研究生说:“回老家生活有很多不便,就单说在县城买衣服,对我而言都是一件难事。”这是一些大学毕业生不愿意回到基层的直接原因。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县城,往往缺乏生活休闲设施。下班之后,很多年轻人的娱乐活动无非就是打牌、唱歌、吃夜宵。如此单调的生活,让大学毕业生们觉得没有新鲜感。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基层的环境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对于大学生就业有吸引力的基层岗位,无非是公务员、事业单位的岗位,稳定、安逸、节奏慢。但现实情况是,到了基层,有些大学生无用武之地,甚至感受不到公平正义。有一位西部的县长曾经趁着春节人们返乡时期,写了一封公开信,号召青年回乡创业。然而,“买账”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要让大学毕业生把“下基层”与“留北上广深”作为同等序列的选项,一方面需要制定相关政策,解决大学生为什么来、能干什么、未来发展等问题,同时也要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配套设施”不能忽略。另一方面,应当帮助大学生进行深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他们能在基层生根。
就业创业,关键看是否能干一番事业,在哪里无关紧要。大学生下基层,绝不是无奈的去处。
章正
作者: 章正 | 责任编辑: 曾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