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记者风采

新华社 张建松

2015-08-10 14:43:46  |  来源: 中国记协网

 
    张建松,新华社上海分社调研部主任兼政文部副主任、主任记者,上海市“三八”红旗手,闵行区政协委员。
 

我成为新华社记者至今有17年。当记者6000多天的日子里,我至少有600多天是在茫茫大海上度过的。

我曾经两次远航万里到地球最南端的南极去采访,也曾穿越北冰洋到达地球最北端的北极点;我曾经在不到一海里地方凝望过钓鱼岛,也曾经在日本人的眼皮底下在钓鱼岛领海内,高举五星红旗宣示主权、现场进行新闻报道。我的书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向全国青少年推荐,我拍的照片成为我国钓鱼岛地图封面、成为新版记者证的防伪照片。作为历史文物,我的记者证已经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当记者,我最大的梦想和追求就是不可替代。

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我有过彷徨,甚至想过放弃。我的先生常年在海外留学工作,我曾不止一次飘洋过海去探亲。隔着大海眺望祖国,总让我更加热爱自己的文化;隔着大海思考人生,也让我更加珍惜记者这个职业。我最终听从内心召唤,回到新华社上海分社,全心全意投入到海洋报道。

2014年初,我第二次到南极采访时,巧遇雪龙号在南极救援遇险的俄罗斯船、自身被困突围、紧急搜寻马航失联客机等一系列举世瞩目的重大新闻事件。当时,为了确保国际救援行动万无一失,考察队组织了一个海冰先遣队,在南极冰面上进行前期的各项准备。这项任务要冒着生命危险,刚开始没有让记者参加。我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冲到驾驶台找到领队,主动请缨,一定要一起去。

当时,新华社是雪龙号上唯一的一家中央级媒体,我是新华社唯一的一名记者,我的职责不可替代。再三坚持下,我终于成为海冰先遣队唯一的一名女性。为了做好全媒体报道,我脖子上挂了两台专业相机,肩挎一个摄像机,左边口袋放着铱星电话,右边口袋放着对讲机,手上拿着出镜话筒,全副武装登上了直升机。那次海冰救援的确非常惊心动魄。我在南极冰面上,几乎是在连滚带爬地、嘴里含着速效救心丸的工作状况下拍摄了一组珍贵画面。

救援成功了,在撤离的时候我们自己却被困住了。消息报道出去以后,引起了全国人民极大关心,党和国家领导人立即做出重要批示。当时,在冰天雪地的南极,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一股来自祖国的强大暖流,从万里之外传到雪龙号,紧紧地包围着、温暖着每一个人。虽然我们不知道要被坚冰围困多久,也不知道下一秒还有多少危险等着我们,但大家没有丝毫的恐慌情绪。

在祖国的关心下,我们在南极重冰区经过五天五夜的坚守、百折不挠地破冰,终于在船头撞开了一道闪电般的裂缝,胜利突围,最终圆满完成科考任务。作为记者,我用自己的笔和镜头,完整记录了这次比好莱坞大片还要精彩的科考传奇,感到非常幸运,也非常荣幸能代表考察队向张高丽副总理赠送了纪念画册。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我们新华人从入社第一天起,就需要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家国情怀。2012年初,中日钓鱼岛争端爆发以来,我和我的同事们一方面积极采访专家,为中央建言献策;另一方面千方百计争取赴钓鱼岛斗争一线采访。仅我一个人,就先后五次去过钓鱼岛海域。

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中国海监船编队914钓鱼岛巡航。那次巡航是日本宣布将钓鱼岛实施所谓“国有化”以后,中日两国公务船在钓鱼岛海域的第一次正面交锋。当时两国气氛剑拔弩张,会不会在海上擦枪走火,谁也没有把握。但我们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我们坚信“狭路相逢勇者胜”。

在那次全国人民高度关注的巡航中,新华社也是唯一的一家成功登上海监船的中央级媒体,我也是新华社唯一的一名记者。当进入钓鱼岛领海,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日本船近在咫尺的叫嚣和阻挠,也不是日本飞机在头顶上的盘旋和轰鸣,而是钓鱼岛的美。

碧海蓝天下,魂牵梦绕的钓鱼岛就近在眼前,郁郁葱葱,连岛上的树木都看得一清二楚。在钓鱼岛的最高峰——高华峰的脚下,中国海监船历史性的巡航身影,那么矫健、那么有力,我当时就激动得热泪盈眶,心里只有一个声音:祖国如此美丽的大好河山,绝不能让日本人抢去了。我相信这一定也是13亿中国人民的心声。新华社在历史上第一次用“钓鱼岛”的电头发出电讯稿,向全世界宣示中国主权。

记者的天职,就是应该永远在路上、在基层、在一线,在人民群众中去。17年的采访报道,让我深信:无论多大的新闻事件,人始终都是新闻的灵魂。无论是常年奔波在地球南北两极的科考队员,还是奋战在海洋一线的维权执法队员,他们许多人都有一种信念:那就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工作的负责、对真理的坚守、对梦想的追求。这种信念也深深感染着我,激励着我。

为了当好记者,我没有太多的时间回大别山的老家看望年迈的父母,我和我的先生两地分居了15年,去年才终于团圆。女儿在最需要妈妈的时候,我不能在她的身边。这些都使我深感愧疚。

有一天,女儿拿着学校发的教科书,指着封面问我:“妈妈,这张照片真的是你拍的吗?我跟同学们说是你拍的,他们还不信呢!”看着女儿骄傲的眼神,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付出都得到了回报,那一刻,我感到当记者,是我人生道路上最正确的选择。

作者: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