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舆情关注

《三体》获得雨果奖:《三体》现象与中国科幻

2015-09-08 15:32:02  |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不久,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获得世界科幻大奖雨果奖,再次引发社会上对于刘慈欣、对于《三体》、对于科幻的热情关注。

其实,长期以来,一直就有一个人数不算多但却非常痴迷于科幻的小圈子。在这个圈子里,《三体》早就是读者极其推崇的科幻小说,刘慈欣本人,也被科幻迷亲切地称为“大刘”。只不过,在超出这个科幻小圈子的更大范围的文学领域,科幻还很少为人们所关注。

《三体》获奖,《三体》电影筹拍,这些对科幻利好的消息,开始刺激人们的神经,引起各界对中国科幻创作出版的关注,甚至延伸到对中国科幻原创力等话题的讨论,这是好事。然而,我以为,越是“科幻热”,越需要我们冷静地思考《三体》现象,思考科幻对于我们的意义以及中国科幻未来的发展,这是更重要的事。

首先值得分析的是《三体》这部科幻著作的独特性及其特殊意义。如果能静下心来阅读这三大本厚厚的小说,大多数读者会发现,作为科幻小说,《三体》构思的大胆新奇程度令人拍案叫绝。这不仅表现在故事情节的可读性上,更突出的表现在科幻小说中经典的地球人与外星文明相冲突的主题展开上,对科技前沿知识的利用和改造上,对未来科技发展的逻辑可能性的奇异想象上,对科学与人文立场之间深刻矛盾的深化处理上,以及作品特殊的中国背景和中国特色上。

其次,《三体》对终极问题的提出方式与众不同,对读者的思考方式也构成挑战。例如,我们为什么总是假定其他外星文明都遵循着与地球人一样的人性逻辑?如果他们真是有更高级智慧的生物,那么,除了在科学技术上的更高级和先进之外,在人性(姑且还用这个词吧)上会有所不同吗?我们地球人的深层天性,难道真是全宇宙普适的吗?其实,当人们习以为常地将像《三体》这样的科幻小说更多地理解为“幻想”时,却可能忽视了它们是与我们面临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实紧密关联的。这种关联恰恰是科幻小说重要的价值所在。《三体》中作为理论核心的“宇宙社会学”,就折射出地球人面对的资源、竞争、生存和发展的伦理矛盾。在技术性、科学性内容之外,作者对地外文明与地球人类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的表现,更能吸引普通读者思考,加深他们对地球人类之天性的理解。无论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还是为了拯救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都值得深思。

《三体》表现出来的这些优秀科幻作品的特质,预示了科幻文学发展的开阔未来。但非常遗憾的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国科幻小说长期以来发展得并不十分理想,能够达到像《三体》这种艺术水准和阅读吸引力的作品并不多见,像刘慈欣这样的作者也是凤毛麟角。也就是说,《三体》的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例外,具有不可复制性。《三体》的获奖既有令人喜悦的正面激励效果,也可能会带来某种盲目的乐观。可以设想,即使某位中国科学家现在获得了诺贝尔奖,我们能否因此就认为中国科学研究的整体实力已经站在了世界前列?因而,在人们开始带有某种乐观的倾向去关注中国科幻创作时,我们更应该反思那些制约中国科幻发展的不利因素。这些因素其实是多方面的,既有机制性的,也有文化传统方面的,比如,一直以来我们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和人类发展过程中积极作用的认识不够全面,在与科学技术相关的人文关怀方面有所缺失,可能是其中重要的制约因素。

最后还要提及的是,从科幻的社会教育意义来说,像《三体》这样的作品仅是其中的一种类型。近年来国内科幻界为数不多的较高质量的科幻作品中,像更关注科技伦理问题的王晋康等人的一些科幻小说,也是颇为值得重视的。科幻作品对科技伦理问题的深入探讨,也是未来中国科幻创作另一个值得鼓励的发展方向。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8日 20 版)

作者: 刘兵 责任编辑: 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