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媒体动态

[钱江晚报]说对不起的,不应该是老师

2016-04-11 10:25:30  |  来源: 钱江晚报

原标题:说对不起的,不应该是老师

一封言词恳切、老师写给学生的信点中了朋友圈里的泪点。15年前,沈阳八十三中杨老师带的一个毕业班在高考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唯一的遗憾是一名女学生落榜了。老师将责任归结为自己对学生关心不够,用粗暴的方式伤害了她,导致她一蹶不振。字里行间充满着深深的自责。

这封信引发了社会关于老师职业道德好坏、教育模式成败的讨论。老师的一句“对不起”戳中了社会的痛点,老师在为过去的事情无法释怀,我们这些当年的学生现在的家长则为相同的事焦虑。担心孩子遭受不公正的对待,担心原本就很狭窄的成长空间里因为老师一句无心的话就毁掉了一个孩子的一生。

人生中有几个关键步骤是非常清楚的,比如迷茫之时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困顿之时遇到了一个知音。杨老师可能算不上是个完美的老师,但他无疑是个愿意为学生付出的好老师,杨老师只是用特别的方式干了一件所有的老师都会干的事,用成绩来衡量付出和回报,这才是问题的由来。人原本就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特长,而教育的最大问题是抹去个体的色彩,把每个学生往一个模子上套。人也有各种不同的性格,有的外向平和,有的内向敏感,一句话对这个学生也许构不成什么伤害,但对另一个学生也许就能构成巨大的伤害,而教育则将每个学生都当成同样的个体。在成绩面前,个体差异不重要;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性格爱好也成了可有可无的问题,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成绩好的受嘉奖,不吝荣誉;差的被排斥,被遗忘在角落。在分数面前,差别只有分数,而没有个体。正是这种巨大的落差下,一些学生放弃自己,迷失了方向。这种伤害与其说是老师的几句话带来的,不如说是教育本身带来的。

所以我们实在没有办法苛责老师,当整个社会都在用唯一标准衡量学生的好与坏时,不可能指望一两个老师通过自己的职业道德完成个性化教育这样的使命。老师可以给同学温暖,但他再怎么给也无法填平个体差异和流水线化教育的鸿沟,他也无法用言语上的关怀来取代制度上的冷漠。在崇尚师道精神的古代尚且出了范进中举这样的笑话,可见光讲道德是解决不了什么问题的。好的老师与好的制度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有百花齐放的教育制度,自然就会有擅于发现的好老师,大家都挤高考的独木桥,自然分数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老师的这篇忏悔信充满着自责和反思,但他仍然没有脱出应试教育的窠臼,把转变人生的希望仅仅放在一场考试上,也没能搞明白为什么社会对教育会有这么多抱怨。其实教育最大的责任并不是让学生一个个都考出好成绩,而是让学生能够做好他自己,光有学历和文凭是解决不了人存在的问题的。

 

 

作者: 高路 责任编辑: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