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昭君牧羊”雕塑 是最糟糕的“风景线”
2016-05-25 10:23:16 | 来源: 扬子晚报
原标题:“昭君牧羊”雕塑是最糟糕的“风景线”
“因为是学中文的,所以就很敏感,第一眼看到就觉得这四个字不对劲。”日前,在重庆大学中文系读大三的小赵和朋友在沙坪坝三峡广场聚餐,几个人在新世纪超市旁的空地等人时,被一组雕塑吸引,雕塑上“昭君牧羊”四个大字引起了大家的讨论。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昭君出塞”的典故从诗词歌赋到民间故事都广为流传,而“苏武牧羊”则在中国历史上有出处,是受到社会公认的历史典故,稍稍具备一点文学、历史常识的人,都会对此留下深刻印象。而“昭君牧羊”既无典籍可考,身为王妃,牧羊也无可能,极有可能是雕塑制作者将两个著名典故混为一谈,张冠李戴。
据报道,该广场人来人往,群雕吸引了很多小朋友的注意,不断有小朋友跑来和羊群合照嬉闹。活灵活现、煞有介事的“昭君牧羊”会给小朋友们带来怎样的误导?如此寓教于乐,孩子以后只晓得有“昭君牧羊”,不晓得昭君出塞、苏武牧羊怎么办?
对于大学生们的质疑,管理者称这不是用典是场景描绘,“王昭君生活在塞外,应该是有牧羊经历的。” 以此推论,“昭君放马”“昭君骑骆驼”……一切皆有可能。殊不知,历史文学是可以允许想象的,但是如果要将一种文学想象的场景用作一处地名或地标,必须慎重考虑,准确考证,要避免给市民造成误解。信口开河、牵强附会,以我为是,只会凸显城市管理者的无知与肤浅,也降低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管理者还称该雕塑摆放已久,周围许多居民都已经直接把雕塑所在的地方,叫做“昭君牧羊”,意思是“大家已经叫习惯了”,不必再改。但在笔者看来,这反而是必须重视和更改的原因。艺术作品具备宣传、教化功能,无形中起着提升群众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城市文化水准的作用,对孩子们的寓教于乐更不容忽视。知错不改,强词夺理,兀自一路错下去,与现代化城市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人文化要求背道而驰。
广场雕塑是城市美丽的风景线,也是城市人文底蕴和管理水平的体现。一件好的城市雕塑,不但本身就是令人叹服的艺术作品,还能引起观赏者的文化共鸣和美好享受,“昭君牧羊”则反其道而行之,是在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作者: 斯涵涵 | 责任编辑: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