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媒体动态

[光明网]“撕书吼楼”现象凸显着怎样的诉求

2016-06-06 11:30:36  |  来源: 光明网

一年一度的高考来临了。数天前众多高中毕业生以“撕书吼楼”的方式闹得沸沸扬扬,尤其是贵州省遵义市桐梓一中高三学生在教学楼上集体撕书照片引起的网络围观,一些高三开启“人工降雪”、“六月飞雪”的网络视频更是触目惊心,以及厦门市教育局日前下发了《关于做好高三年学生心理疏导工作的通知》中对此现象的要求再次引发了网络热议。

高考前后的考生们“撕书吼楼”集体现象不在少数,多年来就有发生,但现今越演越烈,这样风俗化做法对高考生宣泄压力、释放包袱、缓解情绪到底有多大作用不得而知,但对心理排解、风气蔓延、环境污染等的确不是恰当和合理的表达。教育主管部门提出的“各普通高中要严格规范管理,坚持正确的方式方法,科学开展高三年级心理疏导工作,切实提高高考(精品课)备考的心理疏导效果,杜绝简单地通过组织学生撕书、吼楼等形式宣泄压力。”,这种适时作出反映进行劝导式的管理,没有不妥。而有些舆论及媒介指责把此作为“不尊重知识”、“文化暴力”、“心理病态”和“道德批判”,也显得言过其实。

说到底,这样现象级的事件频发是青年学生的心理情绪减压、模仿跟风好乐、寻求解放痛快的行为。这一迹象发生,意味着他们在此方面的缺失或失衡,如何加强引导高中毕业生的压力排泄和心理疏导问题,应当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密切关注和高度重视。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因心理健康问题触发的事件屡见不鲜,如杀母、投毒、跳楼等事件的发生,无不让人痛心疾首。更有调查显示,超过40%大学新生在寝室人际交往中都有心理问题。大学生群体常见的环境适应问题、学业与目标反差问题、人际交往问题、恋爱与性问题、性格与情绪管理问题、择业与理想差距问题所产生的心理病态缘由很多,也很广,这与数年来甚至十多年来的日积月累所致,与中学、小学继而幼儿园的学校教育状况密不可分,与家庭环境和教育密切相关,与社会风气和舆论紧密相连。

“撕书吼楼”现象中的“撕”、“吼”,“撕”开了教育从业者的思维和脑洞,“吼”出了青少年学生的心声和所想。学业过程中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如若配备专业指导老师和心理咨询室、心理减压室等场所及用具;如若教育主管部门的学生心理疏导重视不局限于“高三年级”的特殊群体和“高考前”的特定时段;如若家庭里更加注重情感沟通、情绪发现、心理松绑、取舍懂得、言行控制等引导和教育;如若社会鼓励提倡减压减负、心理问题发现和帮扶或诊治甚至心理危机干预等方面从大学向中小学延伸,为青少年成长提供更有利的外在环境,舆论导向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这根从小学到迈上社会青少年发展的链条中,每个阶段的责任主体都应为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肩负起应有的义务,那么这种“撕”和“吼”或许就减少了很多。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学业成绩和考入高校层次,更不能将心理层面的问题拖一拖、让一让,交给大学和社会来帮扶和调理。因此,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置前,这是大势所趋。

高考前后的考生们“撕书”和“吼楼”不是表面现象,而是他们心理舒适与否的真实反映。撕去了考卷书本,吼乱了校园宁静,也不会有太大的事。置他们的减压的心理诉求而不顾,只是简单处理,弱化对待,一笑了之,贻误了发现和帮扶,那才是耽误了他们顺利完成求学和成功服务社会的大事。

 

 

作者: 凌晓明 责任编辑: 宗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