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最新动态

景俊海就加强亚太翻译界交流合作提出四点建议

2016-06-17 11:14:15  |  来源: 中国网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景俊海致辞 (摄影:伦晓旋)

中国网6月17日讯 6月17日,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在西安召开。本届论坛以“亚太地区翻译的明天”为主题,约400名国内外翻译界知名专家学者参会。中宣部副部长景俊海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语言相通是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实现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亚太区域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亚太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加强亚太翻译界交流合作、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他提出四点建议:

第一,把握大势,增进互信,为亚太地区繁荣发展服务。

第二,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

第三,加强规范,健全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第四,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进步。

景俊海说,翻译领域的相互依赖度越来越高,希望亚太翻译界的合作之路、友谊之路、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联动发展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以下为景俊海的致辞全文:

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上午好!

今天,我们相聚在古城西安,参加由国际翻译家联盟、中国翻译协会联合主办,西安外国语大学承办的“第八届亚太地区翻译论坛”。首先,我代表中共中央宣传部,并受中宣部副部长、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蒋建国同志委托,对本次论坛举办表示热烈祝贺,向与会中外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对国际翻译界为促进中外交流做出的努力和贡献表示衷心感谢。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翻译事业的重要发源地。早在2100多年前,汉代使者和商人从长安出发,远达今天的中亚地区,打通了中国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和文化交流。1300多年前,唐代高僧玄奘从这里出发历时17年,行程5万里,把大量印度佛经典籍引入中国,贮藏于长安大慈恩寺内,也就是距今天会场仅3公里的大雁塔,并花费十几年的时间将1335卷经文译成汉语,成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座丰碑。因此,在西安举办亚太地区翻译论坛,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意义。

语言是人们沟通与交往的重要工具。西方有一个著名的巴别塔的故事,讲的是早期人类只有一种语言,他们联合起来想建造一座通往天堂的高塔。上帝为了阻止这个计划,便让不同的人群讲不同的语言,使他们相互之间不能沟通,最终这座塔没有建成。翻译的重要作用就是拆除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之间的藩篱,使信息能够准确、快速、广泛传播,进而促进人们的相互交往、思想交流和文化交融。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生生不息,源远流长。中华文明是在中国大地上产生的文明,也是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而形成的文明。通过中外翻译,中国外取异域之菁华,内化本土之传统,兼收并蓄,博采众长,融合发展,同时也将中华文明的精粹传播到国外,让世界共享中华文明的璀璨风华和独特魅力。近代以来,一大批中国翻译界的优秀知识分子,以开启民智、救国救民为己任,翻译了大量西方政治、文学、社会科学著作,为中国人民睁眼看世界打开了窗口,促进了思想开放和社会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扩大,中国翻译事业蓬勃发展,涌现出大批优秀翻译人才和大量精品佳作,中国成为当之无愧的“翻译大国”。在世界闻名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翻译始终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需要更好地了解世界,世界也需要更好地了解中国。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描绘了构建欧亚非互联互通大格局的蓝图和愿景。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语言相通,亚太地区是全球聚集人口和民族最多、经济文化发展最具活力、各国交流合作最为活跃、语言文化多元且差异较大的地区。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亚太区域内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这既为亚太翻译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借此机会,我就加强亚太翻译界交流合作、搭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桥梁,提出四点建议与大家分享。

第一,把握大势,增进互信,为亚太地区繁荣发展服务。中国有句古语,“一言以兴邦,一言以丧邦”。在治国理政中,语言发挥着定国兴邦的重要作用;在国际交往中,翻译担负着增信释疑的重要功能。希望亚太翻译界把握亚太地区发展大势,多做促进沟通、解疑释惑的工作,为地区繁荣发展创造条件。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国际社会了解和认识中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中国已经成为亚太乃至世界翻译行业的重要对象国,希望亚太翻译界把一个全面、客观、真是的中国介绍给世界,在推动中国与外部的良性互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第二,兼收并蓄,与时俱进,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创新发展。在翻译行业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产生了一大批学识渊博的翻译大师,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翻译理论。比如,玄奘提出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中国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首倡翻译要做到“信、达、雅”,即准确无误、通顺畅达、优美自然,等等。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人们对信息交流的需求日益增加,语言进化发展中不断涌现新词汇新概念新表述,翻译的内涵和外延都有很大的拓展。希望亚太翻译界发扬优良的治学传统,加强研究,博采众长,涵容不同语言文化精髓,推动翻译理论和实践不断创新,打造更多满足不同受众需求、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

第三,加强规范,健全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迅猛发展,翻译行业的内容、形态和手段都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总体看,翻译行业的发展与时代要求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行业标准化服务、管理与监督机制和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翻译服务市场需要规范引导,高素质翻译人才比较紧缺,加强翻译行业科学规划和标准化建设迫在眉睫。我很高兴地看到,本届亚太翻译论坛将翻译行业体系和标准化建设列为重要议题,希望与会嘉宾深入交流、充分讨论,为亚太地区建立统一、科学、完善的翻译行业标准体系献计献策。

第四,深化交流,加强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进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信息的传播,实现翻译的高标准和“本土化”,需要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亚太翻译论坛成功举办了七届,已经成为亚太翻译界开展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本届论坛将成立亚太翻译联合委员会,发表亚太翻译论坛《西安共识》。希望亚太翻译界以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契机,在人员往来、信息交流、产品互换、技术研发等方面进一步深化合作,同时,加强与区域外国家和地区同行的交流,共享各自致力于翻译文化与翻译行业发展实践取得的成果,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姿态推进行业发展,实现共同进步。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我们共同生活在“地球村”,翻译领域的相互依赖度越来越高。衷心希望亚太翻译界的合作之路、友谊之路、创新之路越走越宽广,为亚太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和联动发展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西安是我的老家,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我曾在这里生活、学习、工作了55年,一年前才离开这里,深切感受到了中华民族在这里所创造的辉煌,也长期受到这里文化的滋养和熏陶。西安古城长安,是一个吉祥如意的地方,第八届亚太翻译论坛在这里举行,还要发表《西安共识》,我相信《西安共识》必将成为亚太翻译论坛的重要转折点,必将载入史册,必将铸就新的辉煌。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作者: 辛闻 责任编辑: 吴爱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