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地方传真

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盘王节(奏铛)获省级非遗保护专项资金支持

2016-07-06 14:33:04  |  来源: 光明网

日前,笔者从湖南省文化厅获悉,我市共有3个非遗项目成为2016年度湖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江华瑶族自治县盘王节(奏铛)列入其中。

据悉,奏铛是流传在江华瑶族自治县及附近瑶族地区的一种最古老的文化娱乐形式。《评皇券牒》载:“王瑶子孙各户侍奉盘王大帝、三庙大王,长腰木鼓,吹笛笙歌,鼓板随唱,男女连夜达天转地。”王瑶子孙“调踏盘王”,史家谓这种祭祀与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形式为“踏谣”。唐人崔令钦在《教坊记》中云:“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瑶民不称这种文化形式为踏谣,而称之为“奏铛”。译成汉语则是做鼓乐,亦为作乐。

“奏铛”的起源,《评皇券牒》中有较详细的记载:“奈何盘王虽如黄犬加身,食尝山猪之味,终朝趋野,逐日奔山,后却数日不归家,大男小女寻遍山林,嗷嗷(呼喊)而无应,盲盲而无形迹。寻及于溪、石山之中,见护被羚羊角刺而死,乃不得其善终。”盘瓠子女将死讯报知评王,评王念盘瓠有功,纳三宫女。乃赐盘瓠为始祖盘王。并敕赐王瑶子孙“敬奉阴魂。……三年一庆,五年一乐……聚集一脉男女,生熟表散,摇动长鼓,吹笙歌,鼓乐。”显然,“奏铛”之始是为悼念盘王的,其后逐渐演变成娱乐形式。整个“奏铛”活动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以祭祀、传灯接代为主,第二部分娱神、娱人为主,是瑶族历史和生活的剪影,内容有宗教、神话、传说、历史、生产、生活、风俗、歌词、曲、舞蹈等,是瑶族的百科全书,是瑶族文化的总汇和源泉。瑶族民俗“奏铛”一般是一寨或多寨联合举行。一寨举行由寨主(头人)组织,多寨举行则由各寨头人联合组织。其主要任务是请巫师1-2人,男女歌手各二人,并决定举行日期地点,通知各寨准备长鼓手和歌手。

“奏铛”始于瑶族初民阶段,属于狩猎文化范畴。后由于道教的渗入和影响,人们混二为一,用“还盘王愿”的名称取代“奏铛”。“还盘王愿”因瑶族迁徙过程中的“漂洋过海”事件,盘王始祖显灵救了瑶族一脉男女,瑶民为感谢盘王的救命之恩,上岸后就酬谢盘王,才有的祭祀活动,因此,“还盘王愿”只是“奏铛”中的一部分。“奏铛”是今天瑶族文化的基础,是一种融祭祀、击长鼓、唱歌、跳舞为一体的最古老的文化娱乐活动。所以没有“奏铛”的舞长鼓,就不会有今天的长鼓文化。没有“奏铛”中大量唱的源流歌、迁徙歌就没有今天瑶族歌谣的基础。“奏铛”是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研究瑶族重要历史的文献资料,是瑶族保留着的独特文化记忆,是维系整个瑶民族的强大精神凝聚力的纽带。

“奏铛”是由瑶族历代师公口传心授的表演形式延续,传承极为困难。加上师公从业人员的骤减,瑶族奏铛几近湮没,抢救和保护迫在眉睫。2012年8月“奏铛”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作者: 陈爱岌 吴远娅 责任编辑: 张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