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首页> 地方传真

手足相亲 守望相助 雪域高原盛开民族团结之花

2016-08-12 14:16:31  |  来源: 中国网民族频道

冬去春来,高原大地变成花朵的海洋。

在辽阔美丽的雪域高原,最绚丽的花朵,就是民族团结之花。在西藏310多万各族干部群众的精心呵护下,民族团结之花盛开在每一处雪山草原、村庄牧场,更盛开在高原各族儿女的心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深邃的战略眼光,在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中科学谋划民族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作为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201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总书记更是题词“加强民族团结、建设美丽西藏”。

沐浴着党的民族政策,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深入贯彻新时期党的民族政策,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把西藏建成民族团结典范的重要指示,努力创建民族团结模范区,演绎着一个个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力量。

民族团结,正在成就西藏沧海桑田的历史巨变,正在为西藏各族人民共同繁荣进步插上腾飞的翅膀!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

“民族团结就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民族团结工作重在交心,要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各民族同胞要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维护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对做好民族工作、促进民族团结有着深刻洞察,对构筑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有着远见卓识。

历经风雨洗礼的雪域高原,一直就有民族团结的优良传统。民族团结在西藏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千百年来,西藏各族人民休戚与共、唇齿相依,共同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在民族团结进步旗帜的指引下,高原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谱写出一曲曲和衷共济、血浓于水的赞歌。

藏东昌都市,一个叫“班视昌”的旅馆名噪一时,原因在于这个昌都的首家私营旅馆,正是一个民族团结的“大家庭”。上世纪末,回族姑娘阿西亚与康巴汉子帕巴格来组成了一个“团结家庭”,并创办了私营旅馆“班视昌”。从那以后,这个旅馆就成了来来往往各民族旅客的“家”:汉族旅客没有旅费,“班视昌”免费提供食宿并安排他们在旅馆打工;藏族小伙儿没有工作,“班视昌”热心接纳;孤寡老人生活困难,“班视昌”送钱送物……小小的旅馆里,发生了太多各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温馨故事。工作在这里和住在这里的藏、汉、回、蒙各族群众,不是一家人却亲如兄弟,有着不同的语言却心手相连。

这个温暖的“大家庭”,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写照。

拉萨城关区吉日街道办事处河坝林居委会,这个常住人口565户、1519人的社区,不同民族间通婚的就有101户。不到两千人的流动人口由11个少数民族组成,其中包括土族、维吾尔族、东乡族、哈萨克族、撒拉族、蒙古族等。在西藏,像这样的多民族干部群众聚居在一起的社区越来越多,各族群众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演绎了一曲曲“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动人音符。

如今,走进拉萨市八廓街曲折幽深的小巷,随意走进一所居民大院,都可以看到各民族和谐相处的动人画面:汉族大嫂去买菜,出门时总是问一下藏族阿妈需不需要捎点什么;阳光下,藏族阿妈精心地照料着学步车里的回族婴儿;蒙古族大哥上班,不忘顺便把邻居家上小学的维吾尔族小姑娘送到学校大门口……这些,已成为许多高原人的日常习惯。看似平常的一举一动,体现的是兄弟民族一家亲、融入的是血浓于水的民族大爱。

“相亲相爱,犹如茶与盐巴”,这句藏族名谚,已成为西藏各族群众水乳交融的真实写照。酥油茶里若无茶,则称不上是酥油茶;酥油茶里若无盐,则会饮之无味。在西藏这样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各个民族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藏族、汉族、回族、门巴族和珞巴族等各民族和睦相处,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

“各族同心,雪域成金”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重要优势。”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振聋发聩、掷地有声。

在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自治区党委、政府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重大政治责任——

出台《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构建民族工作体制机制。把民族工作作为贯穿各项工作的一条主线,切实做到“四同”、“五不忘”、“四联动”:即与全区各项工作“同谋划、同部署、同督查、同落实”;研究部署工作不忘民族团结工作,选配干部不忘选好民族工作战线上的干部,考核检查工作不忘民族团结工作,财政预算不忘民族工作经费,表彰先进不忘表彰为民族工作作出贡献的先进集体、个人和家庭;自治区、地(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四级联动,构建起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有关部门协同配合、全社会通力合作的民族工作格局。

成立由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创建评选领导小组,大张旗鼓地评选表彰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以“两结对、三连心、四恳谈、五解难”为主要内容,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党员先锋行”活动,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区、园)建设;

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依托各种载体,推进民族团结宣传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军营、进寺庙;

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单位、示范点、示范校园创建活动,培育人人争当民族团结模范、人人为民族团结作贡献的良好风尚;

召开来自藏汉、回藏、苗汉、蒙藏、回汉等不同民族通婚家庭代表座谈会,倡导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不同民族间通婚的浓厚氛围,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

2015年9月27日,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拉萨召开。会议对全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进行总结表彰,对推进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进行再动员再部署……而这样盛大的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并不是第一次召开。这些年来,西藏各级党委、政府每年都要召开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对民族团结进步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截止2015年底,自治区共表彰民族团结模范集体1202个、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843名。2015年,全区共有116个单位、159名个人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民族团结光荣已经成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认识。

各级党委、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入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大力表彰民族团结进步模范,有力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谱写了民族团结的时代新篇章。

白玛曲珍,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门巴族,墨脱县德兴乡党委委员。32岁的她是西藏代表团里最年轻的代表,每次到北京出席全国两会都会引起媒体的特别关注。她说,自己的当选就充分体现了民族平等。2013年,第一次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到北京开会,她就提出了“尽快让墨脱摆脱高原孤岛的制约”的建议;2014,白玛曲珍再次带来了“让墨脱实现乡乡通公路”的建议;2015年,在走访了墨脱县境内的门巴族群众后,白玛曲珍带来“进一步完善边民补贴政策”、“传承与保护较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两个建议……2016年3月,白玛曲珍不仅提建议,还自信地向中外记者介绍家乡墨脱的变化。她深有感触地说:“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是各族人民的共同责任。”

白玛曲珍所在的墨脱县只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受益者之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一系列以保障和促进民族团结为指针的政策措施在西藏不断出台,为民族团结进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建立健全民族政策法规。西藏制定出台了29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具有法规性质的决议决定,对多项全国性法律制定了符合西藏实际的实施办法,形成了具有西藏特点、较为完善的民族政策法规体系;

充分保障各族人民民主权利。目前,自治区全国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70%;自治区、地(市)、县(区)、乡镇人大代表中,少数民族代表占89%以上;

切实维护人口较少民族权益。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设立9个民族自治乡。投入11亿多元,落实兴边富民项目1600多个,有效解决了边境地区人口较少民族群众出行、饮水、住房、照明、上学、就医、增收等难题,各少数民族充分享受到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着力抓好民族干部人才队伍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了组织保障和人才支撑。全区74个县(市、区)党政一把手中有80多名藏族干部,各级党政机关中藏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达70%以上。实施西藏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特殊培养工程,全区专业技术人才目前达到6万多人,其中少数民族专业人才占74%以上。

2011年10月以来,我区累计派出5批10万多名干部进驻5464个村(居),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面对面拉家常、听意见,手把手算细账、谋致富,心贴心办实事、解难事,与基层群众建立了深情厚谊,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群众基础。

近年来,自治区还普遍开展了“党员干部进村入户、结对认亲交朋友”活动。全区4万多名党员干部同6万多户农牧民群众结对认亲,上门慰问、倾听意见、解决问题,办实事好事3万多件,和各族群众搭上了“亲情链”……

各族同心,雪域成金。民族团结是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是雪域高原各族儿女的“生命线”。在雪域高原,各民族兄弟姐妹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人心相聚、精神相依,各民族群众的团结维护了社会稳定、国家统一,夯实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凝聚起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蓬勃力量。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这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目标。实现这个心愿和目标,离不开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

“要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发展参与度和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激荡起各族儿女心中的豪情壮志。

涓滴情意汇成滔滔江河,春风化雨凝聚亿万人心。

宽阔的道路干净如洗,一栋栋大气漂亮的房屋整齐有序地坐落在省道两旁,村里的巷道都铺上了柏油……记者驱车来到米林县米林镇东多村,一幅美丽的画卷呈现在眼前。

东多村不到百户人家,藏、汉、珞巴和门巴各民族,相处得和睦友善,宛然一个民族大家庭。

白玛旺姆和扶度芳一家便是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白玛旺姆今年34岁,是一名土生土长的藏族,她在17岁那年认识了来自湖南怀化的扶度芳。

“当时他来林芝不久,与村里的人相处得特别好,是个热心肠、厚道,肯吃苦,我就喜欢上他了,一晃十几年就过去了。”白玛旺姆回味着过去甜蜜的岁月,讲起了他们走过的甜蜜人生。

他们俩的故事远不止只有爱情。携手相伴十几年,白玛旺姆和扶度芳坚定信心寻找致富路,不顾疲劳四处寻找发展空间。他们开过修理厂、杂货店、养鸡场,开过出租车,搞过运输。现在,他们与村里的门巴、珞巴族群众一起办了“塔尔杰山庄”农家乐,还开办了民族手工艺品加工厂,年收入40多万元,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甜甜蜜蜜。

扶度芳告诉记者:“干了那么多,并不觉得累,除了有这个多民族大家庭的团结奋斗,也有各方面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我觉得我们赶上了好时代!”

润物细无声,点滴在心头。

“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中,这句朴实无华的话已经深入人心。在民族团结旗帜下,一幅各民族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美丽画卷在雪域高原徐徐展开。

这是一项项实实在在的政策——中央举全国之力支援西藏,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口支援力度、促进农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等既有优惠政策持续发力。得益于中央大力支持,西藏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拉日铁路、墨脱公路全线通车,拉林铁路全面开工建设,“西藏三峡”旁多水利枢纽首台机组实现发电,青藏、川藏电网实现联网……

这是一笔笔真金白银的投入——“十二五”时期,我区坚持把70%以上的财力投向民生领域,着力办好民生“十件实事”,连续五年提标扩面。率先实现15年免费教育,率先实现五保集中供养和孤儿集中收养。201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1026.39亿元、增长11%,经济增速位居全国前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2.1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0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7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45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44元,分别比“十一五”末增长73.7%、1.9倍、1.2倍、3.1倍、66.8%、1倍。

这是一张张充满幸福的笑脸——一辆红色货车停放在门前,双层藏式红白色木结构小楼宽敞而别致,藏式客厅中现代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崭新的综合柜上放着一台大彩电,精美的藏式沙发靠在墙边……这是记者近日在昌都市加永泽仁家看到的场景。38岁的加永泽仁是卡若区白格村的普通村民,文化水平并不高,但是靠着党的好政策和当地汉族干部的帮扶,靠着自己的勤劳苦干,一边跑运输,一边种植蔬菜大棚,终于实现了脱贫致富的梦想,阳光下他的笑脸特别灿烂。

这是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认同——位于藏北草原深处的聂荣县帕玉村,由国家投资兴建的一幢幢结实耐用的藏式平房整齐排列,白墙红顶,客厅外还建有防风保温玻璃暖房。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六旬老人丁嘎一边手摇转经筒,观看着藏语电视剧节目。新房外,道路洁净,垃圾箱整齐归置,路灯静静伫立。丁嘎老人动情地说:“现在政策这么好,我觉得民族团结最重要,只要大家一心,没有什么事干不成。如果那些别有用心的人要搞破坏,我们坚决不答应!”

团结保稳定,团结促发展。

一栋栋错落有致的藏式民居、一条条宽阔笔直的乡村公路、电话电视电脑进入千家万户……目前,西藏正在加速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户有所居、学有所教”的民生目标。团结带来的社会稳定和发展,让西藏各族百姓欢欣不已。

“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生活在西藏的各族人民,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怀爱护下,在区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民族团结的旗帜下凝聚起不竭的力量: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生态良好……

作者: 高玉洁 责任编辑: 吴爱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