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美国体育的另一种“举国体制”
2016-08-29 10:14:34 |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
原标题:美国体育的另一种“举国体制”
奥运会不单纯是运动员个人的事情,广告商一定会把奥运五环和美国国旗设计在视觉语言中。奥运会期间,美国运动员升国旗时没有将手放在胸口,会在社交媒体上遭到批判
一些美国奥委会的合作企业,比如全球最大的啤酒商安布斯-海希,会给运动员工作机会。说白了,就是在企业里领薪水,基本不用上班和工作,平时专心训练即可。除了极少数金字塔尖上的运动员,大多数美国奥运选手还得依赖这套“举国体制”生存和进步
美国奥委会的钱来自哪里?表面看是赞助商,但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国家法律赋予的独家运营权,还有相关减免税政策
黄恒(新华社驻洛杉矶记者)
每逢奥运会,总会有些貌似见多识广者,对中国运动员的成绩不屑一顾:赢了,说那是举国体制的胜利,不行;输了,说连举国体制都没戏,更不行。问他们怎么办,给的答案只有一个词:市场化。
其实,迷信市场化,恰恰是一种典型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维方式。从个体角度说,将体制作为运动员的“原罪”很不公平,以此否认他们的天赋和勤奋,并没有什么道理;另一方面,从组织行为学角度看,世界上有效的管理体制并非只有一种,美国式的市场化也好,苏联的行政命令也好,现在英国和德国的混合制也好,无非是组织方式有别而已。但有一点毫无疑问,要在奥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必须有国家层面的组织体系,必须发动全社会的资源,举全国之力。
举国,才是举国体制的核心。具体怎么操作,则要与国情相结合,避免僵化。
以美国为例。首先,认为奥运会是没什么美国人关心的非主流活动,这是一种误解。里约奥运期间,记者恰好在美国东西海岸间“飞来飞去”,特意观察了一下,航班上三成左右的乘客选了NBC(全国广播公司)的直播节目在空中观看,更不要说酒吧、咖啡厅和饭馆,只要有电视,大家几乎都在看转播的奥运比赛。
在美国,奥运显然是一场国家形象公关活动。奥运期间,几乎所有商业广告都与此相关,出现的人物无非是能拿金牌的明星选手,或显示意识形态上政治正确的非著名选手。比如,在各种媒介上频频出现的美国击剑队的伊布蒂哈吉·穆罕默德,她的成绩不算特别显眼,女子佩剑个人赛连16强都没进,但她是第一个代表美国队戴着头巾参加比赛的穆斯林女运动员。
奥运会同样不单纯是运动员个人的事情,广告商一定会把奥运五环和美国国旗设计在视觉语言中。奥运会期间,美国运动员升国旗时没有将手放在胸口,会在社交媒体上遭到批判。正在参加总统竞选的希拉里,更是将奥运与政治结合得特别紧密——每当美国运动员赢得金牌,她都会专门发“推文”表示祝贺,如果是女运动员,还要引用她所说的一句经典语录。大家都知道,共和党候选人特朗普的支持者以白人男性为主,而民主党的希拉里则主打女性和少数族裔牌,奥运是一个直白的意识形态赛场。
再来说说美国奥运战略的组织形态和资金来源。此前,因为美国没有专门负责体育运动的行政部门,奥运代表队也没有国家财政拨款,所以很多国人都有一种错觉,以为美国并没有组织化的奥运管理体系;还有人以为,美国运动员都是出于兴趣而参加训练的纯业余选手,奥运比赛之后他们就会去上班,进而推论出美国不是举国体制。
其实这是一个大误解。现代竞技体育,运动员再有天赋,不经过超越一般人的刻苦训练,依旧很难站在奥运赛场上,特别是通过选拔代表美国为国家荣誉出战。除了每天最少五六个小时的训练,这些运动员还要不停参加比赛以积累经验,某些项目还有必不可少的国际比赛积分,这也要靠金钱支持。以伊布蒂哈吉·穆罕默德为例,击剑并不是一项奢侈的运动,但她每年所需最低训练经费依然达到2万美元,这主要依赖她所在的俱乐部和商业广告。
这个穆斯林姑娘还算幸运的,田径项目成绩能在美国排前十名的选手,大约50%根本支付不起日常训练和奥运比赛费用,他们的资金来源是美国奥委会。那么,美国奥委会的钱来自哪里?表面看是赞助商,但归根到底还是来自国家法律赋予的独家运营权,还有相关减免税政策。
一些美国奥委会的合作企业,比如全球最大的啤酒商安布斯-海希,会给运动员工作机会。说白了,就是在企业里领薪水,基本不用上班和工作,平时专心训练即可。这无非是货币化还是实物化的差别,除了极少数金字塔尖上的运动员,大多数美国奥运选手还得依赖这套“举国体制”生存和进步。
奥运奖牌榜证明,美国这套“举国体制”非常有效,但这是建立在与国情相结合的基础上的。美国竞技体育的根基是深厚的群众体育土壤,加上美国身为移民国家的属性而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再加上百年历史积累和无与伦比的科研能力,这些优势几乎没有哪个国家可以复制。
所以,苏联也好,欧洲国家也好,为什么发展出了与美国看似不同的“举国体制”?原因也在于各国都想在奥运会上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除非大家真的都觉得无所谓,只想在奥运会上看看热闹、打个酱油。
作者: 黄恒 | 责任编辑: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