扭曲的价值观
原泉州市政协委员、福建志立律师事务所主任魏正介绍,近几年,特别是打击电信诈骗行动以来,安溪本地诈骗基本遏止,但一个新的趋势是,安溪部分犯罪嫌疑人转移到外地甚至越南缅甸进行犯罪活动,逃避打击。
安溪县反诈骗中心研判打击室负责人王梓斌承认,近年来的打击确实压缩了当地电信诈骗犯罪空间,现在电信诈骗都往外地转移。比如徐玉玉案,犯罪嫌疑人作案窝点在江西。
在泉州市公安局系统工作超过15年的警官李青全(化名)认为,安溪当地电信诈骗屡禁不绝,甚至转移到外地作案,根本原因就是犯罪的土壤还在,是人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李青全说,一些诈骗者把诈骗当作一种职业,谋生的出路。一家人甚至一个村都在骗。他们的圈子里有一种说法,“以诈骗不到钱为耻”。
曾经有过诈骗经历的陈俊就认为:“我感觉它比去偷去抢还是轻很多”;而另一个当地村民认为,诈骗自古有之,两军对垒时常用,是一种谋略,对社会带来的伤害也仅是“骗骗人而已”。
“很多骗子认为,我又没偷又没抢,是你自己心甘情愿把钱给我的,我有什么罪?”安溪政法系统一位人士分析,诈骗者如此自我消解,在他们心中,罪恶感不似常人那般严重。
“即使诈骗被抓,他们也不会觉得很丢脸”,一位安溪人说,但如果是偷、抢,大家就会指指点点。
一位有过诈骗经历的安溪人认可这种说法。他说,诈骗者首要目的是钱,一开始会很害怕,但当得手之后,这种感觉很快会烟消云散。
“就像很多人考试作弊一样,作弊的过程中会很担心,一旦得手,就不会再有类似的感觉,反而会有些暗暗得意。”他说。
时评人西坡认为,应该从公共治理和社会建设的角度来探讨“犯罪之乡”的形成。良好的公共治理要求政府对犯罪集中的现象及时发现、严厉打击、严密防范。而在打击犯罪之外,如何修复变坏的地方社会才是更深层也更艰难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