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诈骗频频发生 实名制形同虚设
2016-09-02 09:32:13 | 来源: 中国青年报
那么这些出售者所提供的信息是从哪来的呢?
据了解,当前黑客已经成为个人信息地下交易产业链的关键部分。北京众安天下负责人、知名“白帽子”“301”杨蔚对于考生个人信息安全曾做过专门的研究。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这些信息非常有价值,有人买就有人卖。既然下游有人愿意花钱,那自然就会有黑客去攻击这些目标。黑客非法获取这些信息,拿到数据以后,就会有人接手。这里面还有大量二道贩子的存在,在中间赚差价。”
某网络安全公司发布的《2015年中国互联网安全报告》显示,目前国内网站存在的泄露信息漏洞共可导致约11.5亿条个人信息泄露,占到了企业/个人网站可能泄露信息总量(26.3亿条)的43.7%。其中,IT/互联网网站可能泄露的个人信息最多,为5.23亿条,接下来依次是医疗卫生网站2.4亿条、电信运营商1.97亿条、金融理财网站1.1亿条、汽车交通网站5418万条、教育培训网站2462万条。
有业内人士表示,很多网站密码设计过于简单,安全漏洞不计其数,很容易成为黑客攻击的对象。
除了黑客之外,一些教育培训机构内部人员还会主动贩卖考生信息。8月24日,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宣判了一起培训机构员工倒卖学生及家长信息的案件。在培训学校、教育公司工作的杨某、徐某等6人,非法获取、购买200余万条学生及家长信息,除了定点向家长群发广告,还在赶集网、58同城等网络平台出售。杨某、徐某等6人因犯非法获取公民个人信息罪,被法院判处1年3个月、半年及缓刑1年等不同的刑罚。
170、171号段成了非实名手机号的重灾区
有了受害人的详细信息,诈骗分子就能够针对受害人实施“精准诈骗”。在众多电信诈骗案中,骗子所使用的电话号码多是170、171号段。骗子为何青睐这两个号段的电话号码呢?
据了解,171号段与170号段都是虚拟运营号段。虚拟运营商从移动、联通、电信三大基础运营商那里承包一部分通讯网络的使用权,然后通过自己的计费系统、客服号、营销和管理体系卖给消费者。但是,虚拟运营商对代理渠道的把控不够严格,国家对虚拟运营商的约束力也相对较低,所以,170、171号段成了非实名手机号的重灾区,被诈骗分子利用做案。
记者在淘宝网上联系了一家标明服务范围为“170、171电话卡充值”的商家。得知记者要购买非实名制的电话卡后,客服人员介绍了一种名为“远特卡”的联通手机卡,并且明确说,这种电话卡不需要实名登记,每张售价33元。
记者问怎么付款,对方给出了一个销售剪卡器的店铺链接,并特别提醒记者,要把商品数量调整为“21件”。记者点开链接发现,这个店铺的剪卡器,标价每件1元,当记者把购买数量调整为21时,结款页面自动变成了33元。记者调查发现,市面上剪卡器的正常单价都在5元以上,记者问:“如果真的要1元买剪卡器你卖吗?”客服人员回答:“不卖。”
除了在电商平台能找到非实名制电话卡外,记者还在百度搜索上查询到了不少售卖非实名制手机卡的QQ号。记者添加其中一人为好友,发现在这个账号空间里,有许多日常经营情况的展示,不少图片拍摄的是整箱发货的电话卡。
据对方介绍,他销售的这种电话卡无月租、无漫游、无最低消费,不需要进行实名登记。记者询问:“会不会因为没有登记而被停机?”对方很肯定地回答“不会”,原因是“公司已经登记过了”。
在前述售卖信息的QQ群里记者还发现,不仅有人求购、出售学生信息,还有人发布售卖银行卡的消息,并在消息中写着“洗黑钱、匿名收款转账不留痕迹”。售卖人给出的价格是“银行卡+身份证复印件+预留手机卡+开户回执390元”,如果需要网银盾再多加100元。
卖卡人说使用这种银行卡交易,别人是“绝对找不到的”。卖卡人还说自己能提供各大银行的账户,“你需要多少我都能提供”。
卖卡人说,自己只是一个中间人,银行卡是从别人那里购买的,自己赚取的都是差价。不过他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也显得格外小心,他说“这几天被电视报道吓坏了”。
有民警表示,很多电信诈骗案之所以难破,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骗子使用的银行卡并非本人开户,而是通过网上购买的。就算公安机关找到了开户人,抓到的也只是卖卡人,不是骗子本人。
作者: 潘志贤 刘培军 | 责任编辑: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