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 降级保护尚早
2016-09-06 10:00:34 | 来源: 京华时报
回应 33个局域种群大熊猫过半灭绝风险高
昨天(5日),针对IUCN将大熊猫保护级别降低一事,国家林业局回应表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并提出4个不应降级的原因。
国家林业局介绍,长期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大熊猫保护管理,大熊猫保护取得初步成效。根据2015年年初公布的中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结果,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从2003年的1596只增加到2013年的1864只,增长了16.8%;圈养种群数量从164只增加到375只。
但国家林业局认为,IUCN的报告是根据相关数据和技术指标,从理论上做出的判断。国家林业局作为大熊猫保护管理部门,着眼于实际工作情况和保护形势,认为大熊猫仍是濒危物种,将大熊猫保护等级降低还为时过早。
从目前来看,大熊猫所受的威胁以及濒危状况仍然不可忽视。如果降低其保护等级,保护工作出现怠慢和松懈,大熊猫种群和栖息地都将遭到不可逆的损失和破坏,已取得的保护就会很快丧失,特别是部分局域小种群随时可能灭绝。因此,继续强调大熊猫的濒危性并不是危言耸听。
>>主要原因
◎栖息地破碎化仍是威胁其生存的主要因素,部分局域种群仍面临生存风险。大熊猫仅分布于川、陕、甘三省的狭窄地区,由于自然隔离和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大熊猫野外种群被分割成33个局域种群。个体数量小于30只、具有灭绝风险的种群有22个,个体数量小于10只、具有高度灭绝风险的局域种群有18个。
◎种群交流状况有待改善。受栖息地破碎化影响,大熊猫局域种群基因交流受阻。加之地域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各大熊猫圈养单位圈养个体间的基因交流不足。需进一步加强大熊猫基因交流,以保持整个种群的遗传多样性,维持种群生存活力。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根据IUCN的消息,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80年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竹林中有三分之一可能会消失,将对大熊猫的生存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保护管理能力仍需加强。部分大熊猫分布区存在保护经费投入不足、一线工作人员专业技能普遍偏低等情况,严重制约了大熊猫保护成效,保护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声音大熊猫已成21世纪野生动物保护标志
其实,大熊猫除了是中国的国宝外,在世界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作为全球最大的独立性非政府环境保护组织之一的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其会徽就是一只大熊猫。WWF创始人之一、自然主义者、画家彼得·斯科特,于1961年以熊猫为原型设计了WWF的机构标志。1980年WWF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开展保护工作的国际组织,开始参与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昨天(5日),WWF全球总干事马可·兰博蒂尼指出,大熊猫的保护境况凝聚了全球千万人,共同参与到野生物种保护的事业中来,发现问题并且努力做出改变。今天大熊猫生存状况的好转正给了我们所有人看到希望的机会。
WWF中国总干事卢思骋说,“我们的确应该为现在所取得的这一成就感到欣喜,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楚,野生大熊猫依然面临严峻的生存风险,相当一部分栖息地正因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种因素饱受威胁。更重要的是,全球野生大熊猫数量也仅有1864只。”
“大熊猫代表了20世纪野生物种保护的面貌:在某一物种永久消失前我们必须果断采取行动对其进行保护。”兰博蒂尼说,尽管大熊猫种群的持续恢复仍存在不确定性,但它已可以成为21世纪野生物种保护的标志。相信通过建立和深化政府、当地社区、非政府组织、企业以及个人之间多方合作,一定可以共同应对更复杂的保护挑战,守护自然景观,保障与人类未来美好生活息息相关的野生物种的生存环境。
>>IUCN红色名录
近3万个物种接近灭绝边缘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一个衡量全球主要物种生存状况和受威胁情况的清单,于1963年开始编制,将物种的濒危等级划分为7个等级,由高到低分别为“灭绝”、“野外灭绝”、“极危”、“濒危”、“易危”、“近危”和“无危”。其中极危、濒危和易危物种又被统称为受威胁物种。
如今,这份红色名录中已包括82954个种,是全球最大的受威胁物种名录。其中,23928种动植物被列入“极危”、“濒危”或“易危”状态,面临灭绝危险,约占被评估的29%。
海南师范学院教授、爬行动物生态学学者史海涛表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具有较高的权威性,目前在世界上也有较高的认可度。据史海涛介绍,目前全世界约有100多个国家认可该组织发布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也包括中国,“跟其他同类组织相比,这个数字算是相当高的了。”
意大利萨皮恩扎大学的哺乳动物专家卡洛·龙迪尼尼说,与2008年的红色名录相比,如今已评估的哺乳动物里近28%都面临着灭绝威胁,增加了3%。
比如平原斑马,捕猎致使其数量在过去14年间从66万匹下降到50万匹,评级也从“无危”升为“近危”。
作者: 卫张宁 马金凤 | 责任编辑: 宗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