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最新动态

校园贷乱象:“拉人”可免自身贷款利息

发布时间: 2016-09-14 08:59:58  |  来源: 新京报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宗超

学生说1

“每天打工6小时还10万校园贷”

“我每天工作最少6个小时,还不够还的。”女生小陈叹气。为了偿还所借的校园贷本息,这种上课加打工的生活已经持续了半年,小陈告诉新京报记者,“现在还有7万多的欠款没还。”

在青岛读大三的小陈9月8日刚刚过完20岁生日,然而这个生日没有聚会,没有唱K。那天晚上她在一家餐厅做服务员,工作到晚上10点。

欠了10万依然能贷

一年前,小陈接触了校园贷。分期付款带来的“便宜、省事”,还有购物的快感让她喜欢上了这种借贷模式。半年内,小陈分别在趣分期、分期乐等15家校园贷平台上借贷消费,购买了多种苹果电子产品、名牌包包、化妆品、尼康相机等。每次的金额都不大,一千、五千,但很快,她发现自己不经意间已经积累了10万左右的欠款,每个月要支付四千左右的本金和利息。

新京报记者根据这15家校园贷平台的公开借贷信息综合统计,小陈的借贷成本在30%,也就是说她10万元左右的欠款,有3万是需要支付给平台的利息。

校园贷平台会记录她的学校、专业、家庭情况、个人身份信息,会联系朋友进行电话回访。“但他们并不了解我的财务情况”,小陈说,没想到渐渐累积到了10万这个数。“虽然我欠了10万,但我现在还是能用校园贷借款。”

“还不上款听见手机铃声就害怕”

“如果我不能按时还款,他们就会给我、我的家人朋友打电话催还借款。稍有延误,他们就会给我打电话。”小陈说,还不上款听见手机铃声就害怕。

小陈开始打工,主要在餐厅当服务员,有时和上课时间冲突,“那就只能逃课了。”每天最少工作6小时,但每月还需要再从生活费中挤出一些还欠款。

除了上课就是打工,这种状态已持续半年。“还有7万左右的欠款,希望能早点还清。”电话里,传来啜泣的声音,小陈挂断了电话。

学生说2

三个平台交替使用 “拆东墙补西墙”

“一开始贷款少的时候,觉得很爽,后来欠钱越来越多,就开始焦虑,持续到现在。”今年夏天本科毕业的王雪(化名)从2015年1月份开始接触校园网贷平台并借款。一年半时间,她交替使用3家网贷平台,累计借款4.7万元,目前尚未偿还的金额仍有1.7万。

“以贷还贷”

联系到校园代理后,王雪拿着填有身份信息、父母电话的申请单和身份证在学校标志性的地点拍了照,提交后便成功提现3000元。

在贷款还不上的压力面前,王雪选择“以贷还贷”,通过另一家网贷平台提现数千元。

除了生活花费,王雪借款中的两万多元是用于考研所需的补习班和复习资料,而母亲当时并不太支持考研。王雪说自己也有攀比的心理,有钱了手就比较松,会不计后果地去买东西。

王雪交替使用分期乐、趣分期等三个平台来维持资金的畅通。她形容这是“拆东墙补西墙”,她称,这些平台不会看前期有无贷款,自己也特地在央行征信中心进行查询,结果显示“征信良好”。

2015年底,考研结束后王雪用家里存在自己账上的3万元钱补了贷款的空当。但还是不够,最终通过网贷填补剩余的几千元借款。

“因为害怕一直没说”

遇到资金周转不开的时候,王雪的母亲也接到过催债电话。“态度特别恶劣,上来就开始骂人”,王雪向母亲称是诈骗电话。

“目前还有一万七的贷款,打算跟我妈说,”王雪称,之前也考虑跟母亲讲,但因为害怕一直没说。

“我觉得校园贷这种东西利用了学生的弱点,主要是自控能力,”王雪说,“比如广告会写,只要花一点点钱,就可以随便去玩了,也不用承担一些后果。广告里把好的一面说得比较重,把那些具有危害性、不好的东西巧妙避开,让你看不到。”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