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突出民族特点 实施精准扶贫

发布时间: 2016-09-23 09:47:44  |  来源: 中国网民族频道  |  作者: 张弘典  |  责任编辑: 张钰

在9月22日召开的政协黑龙江省十一届十五次常委会议上,大庆市政协副主席、黑龙江省政协常委于智玲结合大庆市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对全省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她说,大庆市有1个少数民族自治县,3个少数民族乡,7个蒙古族聚居乡(镇),45个民族村,常住少数民族人口13.8万人,其中建档立卡的少数民族贫困村11个,少数民族贫困人口3041户,7638人。

针对具体情况,于智玲认为应在扶持民族地区优势产业、扶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支持民族地区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和支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下功夫。

一是扶持民族地区优势产业。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民族地区大都具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人文特色。例如,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草原、水域面积比较大,农民有养殖水产品和牛羊家禽的传统。应充分挖掘和发挥这些优势,以农头工尾为抓手,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该县引进的伊利乳业建成亚洲最大的婴幼儿奶粉生产基地,累计支付农民奶资48.6亿元,实现利税近10亿元,带动全县建设300头以上的奶牛广场101个,可容纳优质奶牛6万多头。同时,利用独特的人文、生态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业,建设连环湖温泉、阿木塔等4A级景区4处,形成了民族风情、草原风光、生态休闲、养生度假特色品牌,旅游业直接创造就业岗位近7000个,间接带动从业人员15000多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对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应有清醒认识,宜工则工、宜牧则牧、宜游则游,重点论证建设一批能够带动农民就业,帮助农民增收,为财政创收的优势产业项目。相关部门在资金安排、金融贷款规模上应给予大力支持。

二是扶持民族文化的传承。由于重视不够,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会本民族语言文字的人越来越少,对本民族的历史、民俗、技艺知道的人越来越少,在民族文化传承上已经出现了断层,在贫困村和贫困户中体现尤为明显。应认真打好特色文化牌,在传承文化中实现脱贫致富发展:开设民族技艺特色传承班,为贫困户提供新的脱贫就业技能渠道;打造各色民族文化产品,融入民族元素,在文化传播中不断受益增收;申请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旅游娱乐餐饮业发展,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创业机会;加大对民族学校的支持,增加民族语言教师的编制;增加文化传承专项经费,将教育扶贫、技能培训与民族文化传承结合起来;鼓励开展民族传统赛事、特殊纪念活动并与旅游、商贸、文艺演出等结合起来,推动具有潜力的文化资源进入市场,走出一条既可传承民族文化又能丰富人民文化生活,更能让民族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三是支持民族地区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应进一步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的支持力度,贯彻好中央、省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差别化扶持政策,加大对少数民族贫困村一般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在社会事业、民生建设项目上多支持民族地区。加快推进民族乡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少数民族县、乡、村改善幼儿园、中小学基本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和改善少数民族乡镇养老院办院条件和服务水平;加大财税支持力度,支持少数民族乡村富余劳动力创业就业。

四是支持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没有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脱贫的基础就不稳固。民族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多数相对落后,存在着村屯内外绿化少、室内院内不够整洁美化、垃圾污水无法处理等问题。应多借用鲜活的事例进行启发式教育,改掉不良生活习惯,积极引导贫困户克服等靠要心理,引领他们自己动手美化家园。加强美丽乡村建设,有关部门应向民族地区贫困村合理倾斜,给予一定林木、苗木支持,逐步形成人改造环境、环境改变人的良性循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共同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