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路过木萨尔县,我都要第一时间去买个沙拉依冬的油馕,便宜又好吃,在昌吉市我还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馕,说的我口水都下来了,哈哈哈·····”,家住昌吉市的郭晓清见到记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她所说的这家馕店,位于吉木萨尔县泉子街镇,在当地是比较有名气的。该镇距离吉木萨尔县城30公里,是一个山间城镇,因镇的街心有一大型自涌喷泉,故称“泉子街”,古代叫“神仙镇”。是一个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山区乡镇,人均耕地7.4亩,主要以发展草莓、黑加仓、胡萝卜、大蒜、高淀粉土豆等特色经济作物,特色养殖、特色林果种植为主,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4万元。
这家店的主人是一名32岁的维吾尔族小伙,叫沙拉依冬·巴吾冬,是土生土长的泉子街人。2006年部队复员后,他先后去昌吉、乌鲁木齐、西安等地打工,让自己开阔了眼界,他边打工边自学汉语,本打算在好好外闯荡一番的他,家里却突然出现了变故。姐姐因为一场事故落下了残疾,不能工作还要照顾病重的父亲,而随着母亲的去世,家里的情况变得更糟了,全家仅靠几亩地的收入维持生计。一家6口人的生计全都压在了他的肩上,但是生活的压力并没有把他压垮,他没有等着政府的安排和救济,而是在自己家门口盘起了馕坑,开始打馕。
凭借打出来的馕饼酥香、面精、芝麻多、口感好深受游客和当地村民的喜爱,许多周边乡镇和县城的人都经常托人专程来买他的馕。现在沙拉依冬每天都会打九坑馕,每坑馕的纯利润在80-90元左右,每天纯收入700-800元左右,沙拉依冬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了致富梦。
村民马文富说:“沙拉依冬的馕的确好吃,特别香,打了6年,我一直都在这里买。”
当问及他今后的打算时,沙拉依冬说:“听说今年开始,县上在南部山区实施万亩特色林果业生态富民工程,整村推进农家乐,大力发展旅游,以后来我们这的人肯定更多了,我要利用好这个机会。现在我又请了6个人来帮忙,有回族、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我想进一步扩大规模,这样一来,我自己也可以多赚钱,又能帮助邻里乡亲就业,改善他们生活条件。我应该打好馕,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阿赛木汗是一位哈萨克族妇女,丈夫早年去世,依靠低保和亲朋邻里的接济才艰难地把儿子带大,但因自己身体原因,没有地没有草场也没有房子,靠低保借租别人的房子艰难度日。沙拉依冬·巴吾冬了解到这种情况后,主动到她家,请她到自己的打馕店工作,还每月发给3000元的工资,一下解决了她的困境。现在阿赛木汗逢人就说:“沙拉依冬真是大好人,是他为我点燃了再次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我一定好好干”
如今,沙拉依冬·巴吾冬已经为家人在县城购买了楼房,自己拥有了轿车,他通过自己的双手为家人撑起了一片天空,也浇灌着常开不谢的民族团结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