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建州60年 大理迈向繁荣幸福新征程

发布时间: 2016-10-20 17:22:47  |  来源: 中国网  |  作者:  |  责任编辑: 曾志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是我国唯一的白族自治州,成立于1956年11月22日,全州国土面积2.95万平方公里,辖1个(县级)市、11个县、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1个省级旅游度假区,生活着白族、汉族、彝族、回族等13个世居民族,2015年末户籍人口358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一半,白族人口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今年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60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全州上下艰苦创业、悦意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将大理建设成了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民族团结、人民生活幸福的魅力白州。

曲硐回族村落
 

60年来 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农业生产落后、工业基础薄弱是建州之初大理经济“一穷二白”的真实写照。自治州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理州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断做大规模、提升质量、增强后劲,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扎实抓好园区建设、产业培植、城乡统筹等重点工作,经济实力明显提升。2015年,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突破900亿元,是1956年建州时的64.9倍; 财政收入152.4亿元,是建州时的2847倍;工业总产值967.5亿元,是建州时的1612倍;农业总产值366.7亿元,是建州时的281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2亿元,是建州时的447倍。经济结构趋于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1956年的59.7∶21∶19.3调整为2015年的21.5∶39.5∶39。始终坚持把社会事业建设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抓手,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力打造滇西教育中心,初步建成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学校布局得到优化,办学条件极大改善,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85%以上,高考综合上线率连续十多年保持全省前列。卫生事业较快发展,医疗卫生机构由建州时的88个发展到现在的1888个,卫技人员总数由969人增加到16129人,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医疗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人民群众各项健康指标明显提高。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显著加强,建成文化馆(站)112个,图书馆13个,村级文化室602个,农家书屋543个,建成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县级中心13个、乡镇网点110个,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9.85%,各族群众活动难、看书难、看报难、上网难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文化遗产和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持续推进,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556个(其中国家级25个,省级52个、州级135个),是云南省最多的州市;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16项、省级31项,居全省第一,2011年被文化部批准为“全国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平安大理建设扎实推进,多年来全州社会总体保持和谐稳定,先后两次荣获“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州”称号。

大理市—洱海湿地风光(王贵泉 摄)
 

60年来 基础设施全面改善提升

 

       地处滇西、群山阻隔的特殊地形、地貌一直以来是大理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建州60年来,在国家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大理州攻坚克难,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开启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新篇章。1956年至2015年全州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11.15亿元,年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5年全州完成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649.37亿元,比建州时增长67643倍,年均递增20.74%。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县城扩容提质取得成效,中心集镇和特色小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州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79.5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42.21%。交通基础设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全州公路总里程达1.96万公里,是建州初期的15倍,公路密度发展到每百平方公里66.38公里、每万人56.05公里,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高速公路从无到有,通车总里程376公里,占全省的9%。铁路运营里程达245公里,在建里程约299公里,广通至大理铁路扩能改造、大理至瑞丽铁路、大理至临沧铁路正加快推进。大理至攀枝花铁路已经纳入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同时列入国家发改委、交通运输部 “重大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通村公路里程达1.7万公里,全州110个乡镇、1144个行政村全部通硬化路。大理机场开通航线16条,2015年旅客吞吐量达126万人次。全州共建成水库614座,总库容达8.23亿立方米,灌溉面积达246.14万亩,小湾、功果桥、龙开口、鲁地拉等大中型水电站建成发电,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投入使用。智慧城市建设加快,移动4G信号覆盖到行政村。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持续推进,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

宾川鸡足山
 

60年来 旅游产业发展令人瞩目

 

       大理风光秀美,民族风情浓郁。建州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来,大理州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民族风情等优势,不断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接待能力持续增强,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体系协调发展,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增长,全州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重要增长点和主导型支柱产业。目前,全州已有A级以上景区25个,其中5A级景区1个,4A级景区7个;设立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29个、风景名胜区5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苍山成功申报为世界地质公园, 94个古村落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建成高端酒店11个,正在建设4个,特色民居客栈2000余家;在册旅行社49家,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5万人,间接从业人员20余万人。“十二五”时期,全州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12亿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1294亿元,与“十一五”相比均实现翻番。

南涧樱花

 
60年来 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自古以来,大理各族人民始终秉持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坚守古老朴素的生态智慧,与自然和谐共处。通过坚持不懈地开展洱海保护治理、环境污染防治、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等工作,全州生态环境质量呈现总体稳定、稳中向好态势。“十二五”期间,洱海水质总体保持Ⅲ类,30个月达到Ⅱ类。大理市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云龙、宾川、弥渡、南涧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洱海海西田园风光得到有效保护,全州森林覆盖率达60.27%。县城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5.4%,垃圾处理率达84.5%,乡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31.9%。全州57家企业、474万亩农产品基地通过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大理考察时作出了“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让‘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驻人间”的重要指示。大理各族人民将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进一步厚植生态保护的基础,把环境保护作为转型发展、结构优化、民生改善的汇聚点,奋力争当全国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实现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效益的多赢,“金山银山”和“绿水青山”相得益彰,美丽幸福新大理的美好愿景正在成为现实。

漾濞西坡大花园
 

60年来 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处处盛开

 

       大理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各族人民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州各族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特别是近年来,大理州以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繁荣稳定幸福示范区为抓手,投入专项资金1亿多元,整合各类资金5.6亿元,先后创建了1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10个示范乡镇、168个示范村、9个示范社区,打造了鹤庆新华村等33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整合各类资金76.63亿元,帮扶发展条件滞后的1225个少数民族自然村实现“五通八有”(即通水、通电、通路、通广播电视、通信息,有安居房、有高稳产基本农田、有增收致富产业、有村内硬化道路、有乡村亮化设施、有公共卫生厕所、有垃圾收集处理池、有综合活动中心);提升150个样板村,实现“五好八高” 引领发展(即经济发展好、村容整洁好、民主管理好、村风民俗好、邻里和睦好,群众生活水平高、居民综合素质高、人居环境质量高、社会文明程度高、民生保障能力高、生产组织层次高、服务管理效率高、特色文化活力高);突出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培育发展特色经济、保护发展民族文化、推进生态家园建设、加快民族人才培养、巩固团结和谐局面六项重点工作。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点亮大理”乡村路灯工程和“三清洁”活动,建设了漾濞县光明村等一批生态村,各族群众得到了更多的实惠。对8个人口较少民族学生就读州内4所中专学校、5所高中实行学费、生活费、住宿费、杂费“四免”政策,九年义务教育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达到98.5%。洱源县郑家庄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典型,大理州多次被授予全国和全省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013年8月,大理州被国家民委列为全国首批13个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地、市、盟)”试点之一,2016年9月,被正式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州”。

欢乐跳菜 (李亚东摄)
 

60年来 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建州60年来,大理州历届党委、政府始终把改善民生,提高人民收入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大理州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现了全面覆盖。构建了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等8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临时救助实现常态化,近两年临时救助在14万人次以上。坚持公平效率相统一,切实做好就业保障,近10年来累计城镇新增就业23.5万人,困难人员就业4.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53.5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7万个,发放创业担保贷款7.5亿元。累计投入70亿元建成保障性住房5.68万套,发放租赁补贴2.6万户、1.27亿元,实施棚户区改造2.1万户,完成农村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30万户。近5年来,累计投入扶贫资金94.72亿元,贫困人口从2011年的73.78万人下降到2015年的25.41万人,累计脱贫48.3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3.6%下降到9.23%。居民生活水平由贫困到温饱,由温饱向全面小康迈进,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345元增加到2015年的27081元,增长78倍,年均增长12.5%;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53元增加到2015年的8766元,增长164.4倍,年平均增长14.8%。2015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 697.8亿元,比1956年增长20109倍,年均递增18.29%。

大理州60年的巨变充分证明,发展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走向繁荣幸福的必由之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理将紧紧抓住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大理的重大历史机遇,以“三个定位”为目标,夯实以综合交通为重点的“五网”基础设施,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打响生态文明和文化旅游“两个品牌”,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三篇文章”,强化从严治党、依法治州、改革开放“三个保障”,把大理建设成为生态文明的标兵,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世界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滇西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的重要支点,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全省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