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首页新闻发言人> 理论研究

主动发声引领主流舆论

发布时间: 2016-11-08 09:14:38  |  来源: 广西日报  |  作者: 邱石  |  责任编辑: 孙宇

近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全区基层新闻发言人突发事件舆论引导专题培训班在柳州举行,旨在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的媒体沟通和舆论引导水平。在突发事件中,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迅速反应、主动发声,不仅是负责任、有担当的体现,而且是赢得主动、化危为机的重要举措。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传播方式、媒介环境、舆论生态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在突然发生的公共事件面前,舆论的反应和关注,成为影响和推动事件进程的重要力量。突发事件的科学处置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场处置,确保场面不失控;二是把握舆论引导权、主动权,抚平社会情绪。然而,在一些突发事件处置过程中,当地政府反应慢、见事迟,不主动发声,结果被舆论牵着走,极其被动与难堪。

在突发事件面前,说还是不说、什么时候说、怎么说,至关重要。如果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主动发声,第一时间发布权威信息,就能占据舆论的制高点,流言和谣言就少了传播的机会。遗憾的是,现实中,一些地方政府在公共事件中缺位、丢分的现象比比皆是,新闻发言人成了田间稻草人。有的是因为“家丑不可外扬心理”,生怕影响政府形象,不愿发声;有的是因为“求稳心理”,担心公开信息会影响社会稳定,不敢发声;有的是因为“鸵鸟心理”,绕着走、躲着跑、玩失踪,不及时发声。

突发事件发生后,人们迫切想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实真相是什么?是天灾还是人祸?是偶然还是必然?人们期待政府和有关部门能够及时站出来,发出声音、表明立场、回答疑问。

此时,如果地方政府保持沉默,“让子弹多飞一会儿”,对社会舆论充耳不闻、置之不理,就相当于把事态的描述权、解释权、主导权拱手让人。没有权威的声音,人们难免联想翩翩、纷纷臆想猜测。舆论“第一反应”失真失实,会让公众加深已有的怀疑,加剧对实事的误解。当情绪化的言论成为主流,流言和谣言就会大行其道、招摇过市,沸腾的舆论就如滚雪球,越滚越大。而且,当人们选择相信扑朔迷离的小道消息和谣言时,就很难相信政府“亡羊补牢”所付出的努力。

现实中,有的干部很苦恼。遇到突发事件,该做的工作都做了,为什么舆论还闹个没完?原因不同,情况各异,但与沉默不语、三缄其口不无关系。或许,有关部门不及时发声,是为“稳妥”起见,想待彻底查清事实、全面掌握情况后再公布结果。然而,人们想知道的,不仅仅是结果如何,还有事实真相和处理过程。哪怕第一时间公布的信息不全面、只是个大概,但至少也表明了立场和态度,展现出了诚意与担当。主动发声,表明政府关注舆论,听到了百姓声音,读懂了社会关切。这既是对事件的重视,亦是对民意的尊重。

以沉默应对舆论,永远是下下策。在全媒体时代,公众掌握资讯、了解情况有了更多的渠道和方式。对突发事件,地方政府主动发声方能显现担当赢得主动,被动应对只会受到质疑陷入被动。当然,要做到主动发声,除了要健全信息发布、政务公开的制度外,更重要的是,要彻底清除某些部门“防火防盗防记者”的荒唐思维和对社会舆论“无可奉告”的陋习劣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