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资讯速递>地方>

北京委员为“医养结合”献计献策

发布时间:2017-01-14 12:45:30  |  来源:北京日报  |  作者:高健  |  责任编辑:吴爱凤

昨天,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以“医养结合”为主题举行记者会。本报记者 方非摄

昨天,在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的记者会上,本报记者向委员提问。

本报记者 方非摄

本报记者 高健

面对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医养结合”四个字越发受到社会各界关注。昨天,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医养结合”成为委员们和媒体共同讨论的话题。

“大医生”要带头下社区

“医养结合”,首先要有医。王以新委员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安贞医院全科医疗科主任,她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的建议——大医院的医生应该带头下到社区。

“我自己在三级医院出门诊,也在社区出门诊。”王以新说,三级医院的医生下到社区,不仅能为老百姓看病,同时把基层医生也带起来,医疗水平就提高了。王以新还建议,积极鼓励社会办医,加快网络建设,开展远程医疗、化验、会诊、影像等,实现农村和城市居民均等化的医疗服务。

“医养结合”还需要更多条件。余立新委员谈到:“我在社区看到了这几年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发展,最深刻的体会就是老百姓的需求非常多元,而供应部分相对单一,要把它们联动起来,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通过云平台

采集为老服务需求信息

互联网时代,网络科技能在“医养结合”领域起到什么作用呢?

“信息技术进到养老行业,真是大有可为。”余立新认为,如果每个个体每天生命体征的变化,可以用互联网的技术采集到,再提供到相应的服务人员手里,就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也在调研报告中提出,要做好“信息供给”:结合智慧社区建设,通过信息化和云平台,全面准确采集为老服务的需求信息,实时发布动态养老服务信息。根据老人的年龄、身体状况、文化水平等情况,通过深入和精准分析对老人及其家庭的需求进行细化,使有效、便捷、智能的为老服务成为可能。

除了“云养老”,京津冀一体化,也为更好地实现“医养结合”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

董瑞委员认为,京津冀推进“医养结合”合作发展,首先要在政策上接轨,比如社会保障政策、医疗保险政策等应当处于统一平台。三地还应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协同发展,建立京津冀医联体,加大三地合作。老年人的养老需要好环境。董瑞建议,可以在张家口、承德等与北京邻近的区域,做京津冀“医养结合”推进试点。

将长期照护保险

纳入社会强制险

养老费用,是大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九三学社提出建议:推进本市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设。

九三学社在“关于尽快建立北京市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建议”中提到,大部分长期护理费用不在医保报销范围内,需要自费,相当比例的人因支付能力不足而享受不到这项服务,因此影响到“医养结合”服务体系的发展。

另一方面,长期护理服务机构因缺乏稳定筹资来源,也陷入运营困难的窘境,从而导致本应是长期护理服务对象的老人不得不住院治疗,又增加了医保。

对此,九三学社建议:北京市尽快建立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建立起风险分担机制,既可减轻失能老人的经济负担、改善生活质量,也是长期护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保障,并可减少医保成本、提高医院资源利用效率,同时可拉动就业、促进健康产业发展。对于这一建议,市政协一次调研座谈会上,市民政局曾回应:推动建立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并建议将其作为一项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纳入社会强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