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贵州石阡县“仡佬毛龙”保护传承发展记

发布时间: 2017-02-10 09:23:45  |  来源: 贵州民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张钰

舞毛龙 陈营长/摄

在贵州石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仡佬毛龙”有着悠久的历史,成为当地人民传统文化的延续之链,成为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有效方式。由于此项活动群众参与度高,普及面大,该县在落实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同时,积极探索将“仡佬毛龙”与全民健身深度融合。

从舞龙健身到传承非遗

采访中,“仡佬毛龙”传承人戴鑫告诉记者:“每到春节,石阡大地上的各个村寨,大多都会玩起龙灯,有男队、女队,老人唱灯,小孩跟跑灯。基本全村人参与,一片欢腾祥和的景象。”

舞毛龙,在石阡是一项别具民间特色的体育项目,其文化特色、发展渊源对活跃石阡民间龙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该县从民间文化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充分结合市场化发展道路,加大政府主导、加强管理、引进学校、深入民众等方面正积极探索着。

毛龙的舞法一般为“单龙戏珠”或“二龙抢宝”。

以龙宝带领龙头而牵动龙身,作上步左右翻滚状,头上尾下不停连动成为“滚子”。表演形式可达十余种。有舞宝人弯腰舞逗,使龙宝及龙头贴近地面“天鹅抱蛋”;有舞宝人突然骑至一人肩上,随即向后倾倒,双脚夹住其人颈部,头朝下舞宝引龙“倒挂金钩”有舞宝人与舞龙头人背靠背、头枕肩、仰面舞动,每栋组合不停舞动“犀牛望月”;有龙身舞上桌子后将龙裹在中心,然后又闪开"螺蛳旋顶"等。

由于舞龙表演形式多样,没有一定的力量和技巧可不行。群众通过舞龙活动,既加深了情感的沟通,丰富了文化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又起到了民众健身的作用,同时也保护和传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走村进户到台上比舞

近年来,每到正月初十左右,玩灯人就会舞着毛龙到石阡县城大闹新春,走村串寨为主家“开财门”,为石阡城乡增添了不少欢乐、喜庆的节日氛围,参与人少说也有10万之多,这已成为该县乡村一道独特的景观。

石阡“仡佬毛龙”据《石阡县志》记载:“(龙)灯从唐代起”。根据民国《石阡县志》记载:清末至解放前夕,“仡佬毛龙”盛行于全县各民族村寨之中。舞龙主要是在春节期间进行,活动时段为每年大年三十夜至正月十五、十六日。

今年初,该县成功将“仡佬毛龙”纳入全省体育赛事,活动由省体育局和铜仁市人民政府主办,由省社会体育运动管理中心、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县人民政府承办,来自四川、重庆、湖南、浙江、省内高校及本县18乡镇共118条竞技龙、毛龙参加了比赛和表演。

活动现场,锣鼓声不断,黄烟腾空而起,狮舞龙腾让观众目不接暇,充满喜气的百条毛龙齐欢腾,个个大显身手,亮出自己的精彩绝技。一条条毛龙在持宝的引领下,上下左右翻滚,时而头上尾下舞成“螺蛳旋顶”;时而舞宝人与舞龙头的人背靠背、头枕肩,仰面朝天舞成“犀牛望月”;时而二龙相向,随着持宝上下翻滚,舞成“二龙抢宝”表演中因施以黄烟,整条龙在烟雾缭绕中若隐若现,毛龙还跃上四方桌,跨上独木桥,腾云驾雾中时而蛟龙出海、时而懒龙翻身,场面神秘壮观,让人们清晰的感受到新年喜庆、快乐热闹的元宵节氛围。

从社会传承到校园传承

为了培养更多的非遗传承人才,该县建立科学规范的传承体系,以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形式,改变传承仅靠家庭口传身授现状,制定规范、系统、科学的教学方案,开发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精品课程和校本教材。

“我们从2010年开始开设“仡佬毛龙”班,第届学生从高一到高二,学习两年。为了不影响高考,三年级就不开课了。”在石阡县民族中学采访时,该校“仡佬毛龙”班班主任老师余廷飞告诉记者,每届都有200余名学生参加学习,优秀的学生将代表学校参加比赛活动,今年二(8)班是参加活动最多的。

当谈到会不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专门教舞“仡佬毛龙”的老师杜庆来说:“来到‘仡佬毛龙’班的学生都是爱好这个活动的学生。我们主要是利用体育课教学生舞龙的动着和技巧,周末还分批把学生们送到‘仡佬毛龙’传承人戴鑫那里去学习如何扎龙头。”

“龙灯要舞好,关键是要团结,要是不团结,比赛就一定会失败。在舞龙时,一支队有一个人不协调,就会把龙舞坏。”毛龙班的学生唐兴辉告诉记者。

“目前,我们开展的较好的非遗进校园项目除了‘仡佬毛龙’,还有‘木偶戏’传习班、‘说春’传习班,传习班均设立了专门的传习室,制定了教学计划,实施专人负责,也取得了一些成就。并计划到2020年,完成三个国家级、三个省级项目进校园的工作。”石阡县委常委、宣传部长杨芳权告诉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