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学生加入相亲大军?超过三成受访者被家人催促恋爱或相亲)
中国青年报2月20日消息,一条大学生因假期里密集“被相亲”而“逃”回校园的新闻上了热搜,让复习考研的大三女生王琳觉得不可思议。在她的周围,同学们普遍忙着实习、找工作、准备出国读书或者考研深造,“相亲”这个字眼在她们看来遥不可及。
2月13日,中国高校传媒联盟面向927位大学生用户发起调查,结果显示,在刚刚过去的寒假里,仅有6%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被家人安排相亲。而赵明就在这微小的比例里。
与“相亲”传统初过招
1993年出生的赵明在天津一所高校读大四,家里已经帮他安排过3个相亲对象了。这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娃并没有因为在大城市上过学、受过良好的教育而排斥相亲。
他说自己“挺着急的”。眼看着一起长大的同龄人都结婚生子,他觉得压力很大。对于网络上一条“大学女生10天相亲8次”的信息,赵明表示自己“非常能接受”。“即使每天都有相亲的安排我也可以接受,这样更好,增大了成功的几率。”赵明说,由熟人介绍的相亲对象自然比较放心。
在赵明所在的村子中,依然保持着较为传统的相亲模式:男方家先在村里打听谁家有条件差不多的女孩子,再托媒人去女方家说媒,如果双方家长都觉得不错,便可以带着孩子约到媒人家见面。在去媒人家之前,双方不能联系,更不能见面。这也是令赵明不太满意的地方,他觉得“至少应该允许看看照片,或者加个微信”。而母亲会更多考虑女方的家庭条件、工作。
赵明向笔者介绍,现在农村女方嫁女儿对于房子的要求同样很高,县城里小的楼房可以,村里再大的平房都不行,曾有亲戚就因买不起房而使婚事告吹。赵明家中还有一个弟弟,但家中的经济条件只能买得起一套房子,所以父母希望,他或弟弟的相亲对象中,得有一位是不要求房子的。
在赵明看来,农村的离婚率也不低。很多相亲在一起的,认为双方条件差不多、交往时间差不多,就选择了结婚,但因为缺乏对于婚姻的认识,所以还像谈恋爱一样,认为不合适了就随便离婚了。“可能这多多少少与农村这种相亲模式和过早结婚有关系。”赵明说。
与赵明情况类似的还有马梦迪。这个在成都上学的河南姑娘在这个寒假也受到了家人的催促。
“父母倒还好,只是七大姑八大姨、各种邻居叔叔阿姨都在催,找对象了没?咋还没结婚啊?”提到“相亲”,马梦迪有些哭笑不得。她记不得从何时起,母亲便接到不少给女儿介绍对象的请求,但她也并非有求必应,在介绍给女儿之前她都会作一番筛选,条件不合适的直接就回绝。
家人希望能找个当地的人,这样彼此都互相熟悉,知根知底更放心。
“我本身是不反对相亲的。”马梦迪说,因为自己还没有毕业,所以收到的相亲请求并不是最多的。与她同龄的初中同学,在临近春节的一个月里一共参加了17次相亲。“她很早就不上学了。”马梦迪解释。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调查显示,33%的受访大学生表示被家人催促谈恋爱或相亲,其中27%的受访者家人经常从言语上相劝,6%的受访者家人在为其筹划相亲。
提到自己的一次相亲经历,马梦迪坦然地说,“相亲不成还是朋友嘛。”她觉得虽然两人的关系没有进一步发展,但偶尔还是会发微信联系一下,两人的友情还在继续。再有一年多,马梦迪就要大学毕业了,尽管家里对结婚催得紧,但她还是希望自己能再多读两年书,继续当个学生,考研才是她接下来最重要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