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内蒙古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

发布时间: 2017-02-27 10:51:51  |  来源: 人民日报  |  作者: 王瑞芳  |  责任编辑: 王瑞芳

图为边防民警和牧民在“党员中心户”学习党的惠牧政策。

图为边防民警和牧民在“党员中心户”学习党的惠牧政策。

地处中国北疆,内蒙古自治区既有辽阔草原,也有茫茫戈壁、浩瀚大漠。在这片陆上边境线长达4200多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如何兴边富民、稳边固疆是道治理难题。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3年前在内蒙古考察时提出“守望相助,团结奋斗,努力把祖国北部边疆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的要求,近年来,内蒙古以党建为抓手,围绕“促发展、构和谐、固边防”主题,大力实施思想筑边、组织固边、富民兴边、帮扶强边、共建稳边“五边行动”,积极推进“北疆基层党建长廊”建设,不断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让鲜艳的党旗在祖国北疆高高飘扬,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地团结在一起。

强基固本,实功实做见实效

敕勒川,阴山下。2月的乌拉特草原,西北风紧,草木萧疏。

走进草原深处、乌拉特中旗温更镇哈日朝鲁嘎查敖其尔那顺家,感受到的却是一片暖意融融。宽敞、亮堂的蒙古包里,多名身着各色蒙古袍的党员、群众正围坐一圈,聚精会神地听着由乌拉特中旗旗委党校武丽君老师主讲的关于学习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党课。

家住10公里外的蒙古族党员白白是骑摩托车赶来上课的,“现在对党员的要求高了、严了,学习时间更多了,大家的党员意识也都提升了。”白白说。

如今,“流动党校”成了牧区党员“充电”“补课”、筑牢思想根基的有效方式之一。然而,草原辽阔,党员居住分散,党组织服务半径过大。正如一名苏木党委书记所言,要挨家挨户走访牧户的话,一天不吃不喝最多也只能走访十来户人家。如何才能将大家集中到一起?

答案是设立“党员中心户”。

敖其尔那顺是名党员,也是哈日朝鲁嘎查的3名党员中心户之一。每月底,全嘎查的党员都会按片区集中到党员中心户家中,开展学习、议事。这对居住偏远的党员来说,大大降低了参加学习的时间、交通成本,受到大家的欢迎。

上联党支部、下联党员和牧户。为打通基层党组织的“神经末梢”,内蒙古在牧区每个嘎查确定4—5个党员中心户,每名党员中心户联系15公里半径之内的党员和牧户。通过合理划定网格,严格选人标准,科学设定职责,实施考核评价,进行动态出入等举措,确保党员中心户积极发挥作用,使支部、党员、群众“无缝衔接”。

截至目前,全区共确定党员中心户9416户,覆盖近20万党员和牧户,为建强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员作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除了设立党员中心户,内蒙古还不断建立健全党的组织体系,完善党的组织方式。近年来,内蒙古对符合条件的边境沿线嘎查村民小组和口岸商铺店面集中区域,全部建立党支部;对于正式党员不足3人的,则通过联合组建等方式建立党组织。目前,全区新设立54个村民小组党支部,组建21个联合党支部。

策克口岸,北疆国门。这个位于额济纳旗的中蒙边境口岸是内蒙古第三大口岸。平日里,装运着矿产资源入境的车辆和生产生活日用品出境的汽车往来汇聚于此,熙熙攘攘。口岸工作,一言一语都代表着国家形象。为抓好工作,展示国门好形象,策克口岸经济开发区党工委近年来新成立5个党支部,使举办活动、开展学习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

“以前党工委只有一个联合党支部,大家学习意愿不强,参加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现在不同了,建起了支部,规范了组织生活,凝聚了人心,大家干事创业的劲头足了。”党工委书记孔德贵深有感触。

强基固本,凝心聚力。正如巴彦淖尔市政协副主席、乌拉特中旗旗委书记徐茂龙所言,“抓党建是实实在在的,只要实功实做就能见到实效。”当前,内蒙古不断夯实基层党建,为兴边富民、稳边固疆创造了积极条件。

党员引领,脱贫路上不掉队

边疆安,则民心安;边疆稳,则社会稳;边疆富,则国家富。要实现边疆地区的和谐稳定,离不开群众的发家致富。

近年来,内蒙古积极推进“帮扶强边”行动,开展边境盟市和旗市两级机关、事业单位与边境嘎查村结对帮扶共建工作,推动边境地区农牧户的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区共选派3297名干部驻边境嘎查村开展帮扶工作,投入扶贫资金100多亿元,实施扶贫开发项目8448个,覆盖2834个贫困嘎查村,40.4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

而在偏远牧区,党员中心户则扛起了带领周边党员和牧户发家致富的重任。

家住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乌兰格日勒嘎查的蒙古族老人那次格在“退牧还草”后靠着每年领取1万多元的退休金生活。然而,2016年她却有了2万多元的额外收入。这离不开党员中心户额尔登达来对她的帮助。

这些年,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大漠深处探寻金色胡杨,屋前屋后被胡杨林环绕的额尔登达来心底乐开了花。过上好日子后,他并没有忘记平日里联系和辐射的党员、牧户。在额尔登达来的带动下,那次格也萌生了依托蒙古包发展旅游业的想法。

那次格没经验,额尔登达来便“手把手”地教她。“从怎样摆放桌凳,到怎样布置家具,都是他教给我的。多亏他的帮助,我去年才多挣了几万块。”老人高兴地说。

采访中,每到一处,都有牧民讲述身边的党员中心户帮助大伙儿发家致富的故事。从呼伦贝尔市达赉苏木的那仁满都拉2016年帮助10户贫困牧户还贷款22万元,到巴彦哈达苏木的白音塔拉为牧民建立300平方公里的挤奶平台,再到额济纳旗东风镇的巴音吉格勒为牧民争取盖羊圈的资金补贴……党员中心户正成为带领身边党员、牧户脱贫攻坚的积极力量。

当前,内蒙古正在牧区推行“党员中心户+协会”建设模式,以辐射和带动更多牧民脱贫致富。截至目前,全区党员中心户领办创办合作经济组织2733个,大大拓宽了牧民增收的渠道。

现年57岁的党员郝龙是乌拉特中旗温更镇“丰盈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在其带领下,共有6户牧民加入合作社,去年共养殖绒山羊2000多只。得益于地方党委、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补贴,合作社的发展逐步走上了正轨。2016年,郝龙靠养殖获得纯收入近17万元。“加入合作社前,其他牧户每年挣3万元左右,但去年他们的收入都在8万元以上,今年大家都争着加入合作社。”郝龙介绍,“现在党的政策这么好,作为一名党员,理应发挥示范带头作用,让牧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

警地共建,服务群众稳边疆

“站在群众中,我永远不会迷失方向。”这是额济纳旗达来呼布镇纳林高勒边防派出所所长金峰日记扉页上的一句话。

在纳林高勒社区,提起金峰,几乎无人不晓。他是派出所所长,还是有名的“民警爸爸”。原来,前些年,金峰在一次走访中,发现辖区居民塞音吉日格一家生活困难。见状,金峰及时向母子俩伸出援助之手。除了捐助生活费外,金峰还不时给孩子买玩具,督促他完成作业。日子久了,金峰便有了“民警爸爸”的称号。

其实,塞音吉日格只是金峰众多帮扶对象中的一个。在纳林高勒社区,金峰和所里民警长期帮扶的有5户,有的帮扶时间长达10多年。

2011年,金峰当选为社区党支部书记,一年后他再次高票当选。“交叉任职”后,通过警地党组织联创联建,调动起警地党员参与基层服务管理的积极性,补齐了边境地区公共服务的“短板”。

纳林高勒社区是一个因退牧还草、撤乡并镇而建的社区,居民来自5个苏木13个嘎查,建立之初一度陷入环境脏、秩序乱、治安差的状况。然而,警地共建后,边防派出所积极与达来呼布镇及驻地建设局、农电公司等开展结对共建,通过一起开展群众评议和联合走访调研等方式,了解居民对出行、吃水、用电等反映强烈的问题,并及时反馈协调解决,使社区环境、居民生活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如今,社区的街道整洁了,治安变好了,大家都安安分分地在这儿扎根了。”今昔对比,社区居民们不无感慨。

纳林高勒社区的变化是内蒙古推进“共建稳边”行动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全区推进公安边防部队警官兼任地方有关部门和单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等工作,共有373名边防民警兼任嘎查村官,覆盖100%的边防辖区;同时,在边境嘎查村、社区和边防派出所党组织中开展“组织生活同过、党员骨干同育、基层堡垒同建、发展大事同议、北疆边防同保”的“五同”联创联建活动,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的战斗堡垒。

而乌拉特中旗还为边防派出所配备了“爱民固边直通车”,随时为牧民购置生活用品、提供医疗服务等,打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2月19日,巴音杭盖边防派出所的民警把为牧民青格乐巴雅尔采购的20多斤土豆、12斤白菜、16斤洋葱送到了他家中。“我们住得远,出门买东西不方便,有了直通车,给他们打个电话就能直接送货到家,太方便了,现在我们天天吃鲜菜。”青格乐巴雅尔高兴地说。据他介绍,蒙古包里的餐桌、沙发、茶几、电饭锅等都是通过民警购买的,“省了不少钱!”

而在直通车车厢里,民警帮周边牧民采购的东西还有很多箱,箱子上贴的纸条写着牧户姓名和物品名称。据派出所教导员赵东介绍,2016年,所里的直通车共出动80多次,行驶2万多公里,为牧民代购物资10万余元,节省开支近3万元。

直通车除了提供便民服务外,也守护着边疆安全。“我们跟牧民关系密切了,他们一旦发现可疑人物和车辆,就第一时间通知我们。”赵东说。2016年,边疆牧民为派出所提供了20多条有价值线索,从而成功拦截误入辖区人员5人,车辆2辆,破获各类案件8起。

现在,无论是在广袤的大草原,还是在浩瀚的沙漠,抑或苍茫的戈壁滩,联创联建都结出了硕果,既解决了群众困难,也维护了边疆稳定,从而牢牢夯实了基层执政基础。

抓基层、打基础,是一项长远之计、固本之举。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曾一春指出,越是边疆民族地区,越需要抓党建、强党建,“只有真正织密党的基层组织、建强党的基层阵地,真正把党的‘神经末梢’延伸到边境最前沿、延伸到草原最深处,才能始终让党的旗帜在祖国北疆高高飘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