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为民族增福祉 为国家添荣耀

发布时间: 2017-03-02 09:35:23  |  来源: 光明日报  |  作者: 夏静  |  责任编辑: 张钰

邓秀新(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农业大学校长)

作为身兼数职的华中农业大学校长,邓秀新深感肩上的担子沉甸甸。无论是科研,还是建言,他都要求自己以国家的需求为方向,进行深入调查。作为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尤其关注教育和“三农”领域的有关问题。

在高校,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问题。在邓秀新看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根源在于人才供给与社会需求“不对位”。截至目前,农科大学生到县级以下农村服务的比例不到20%,农村严重缺乏高素质的农业科技人才。他说:“我多次建议有条件的农业大学毕业生回农村当现代‘农场主’,这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早在2008年,邓秀新就曾建议启动农科大学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

“当一个毕业生既有理论功底,又掌握了实践技能,还能够放下‘天之骄子’的身段的时候,相信就业对他来讲应该不成问题。”邓秀新结合自身经历,勉励学子们在日常学习中要将理论与实践并重,培养科学的择业观来应对“就业难”的问题。

结合“三农”问题,他积极为当地的精准扶贫问题建言献策。

邓秀新认为,农业扶贫既要用心务实帮扶不作秀,也要善用科技智慧的力量求实效。扶贫看实效,不仅看眼前,更要管长远,即使扶贫工作队撤走后,也要保证农民能持续增收。

湖北省建始县的特产景阳鸡好吃好卖,但由于疫病风险高,鸡难养。华中农业大学的专家团队开展定点扶贫后,以问题为导向,实施专项技术攻关,并制定了以每个贫困户养500只鸡,每亩山林果园放养50只鸡,每只鸡可获纯利30元的“553”生态养殖模式。通过依托龙头企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当地养殖规模逐年扩大,上千名贫困户养鸡脱贫。

“产业成熟了,还要靠本地化的队伍。扶贫要培养一批本地的‘二传手’人才,办好‘交钥匙’工程。”邓秀新对建始县的扶贫工作有着长远的眼光。他说,华中农业大学在建始县就是实施输入一批技术力量、培养一批技术骨干、浇灌一批祖国花朵的“三个一批”智力扶贫行动,通过打基础、管长远,防止贫困代际相传,培育产业发展内生动力。

“扶贫最怕歪嘴和尚念经,农民最经不起折腾,一定要多方调研形成合力。要做大一个农业扶贫产业,需要利用好政府、科技和市场三种力量。”在他看来,农业扶贫就是要用好这三种力量,以实起步做实事,带着目的去解决具体问题,让农民得实惠,有实效。

作为一个农业科学家,邓秀新希望科研成果能书写在大地上;身为人大代表,他更希望议案和建议能够为民族增福祉、为国家添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