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河南街”上的维吾尔族人家

发布时间: 2017-03-03 10:01:05  |  来源: 新疆自治区党委统战部  |  作者: 王瑞芳  |  责任编辑: 王瑞芳

在伊犁州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爱新舍里镇,有一片河南籍人集中居住的街区,大家称它为“河南街”。在这个百余户汉族人居住的河南街上,哈木拉提·斯拉木一家是唯一的一户维吾尔族人家。

冬日的爱新舍里镇,静谧和谐,作为镇里的文化大院负责人,哈木拉提每周六都会让街道上的左邻右舍聚在他家,喝着奶茶,跳各民族舞蹈。

1月10日这一天也不例外。循着欢快的乐曲声走进哈木拉提家时,五六位当地群众正在院子里跳着贝伦舞,敞着门的客厅沙发上,还有七八位各族群众正聊着笑着,他们中有锡伯族、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多个民族。

延续五十年的民族情

上世纪六十年代,四十多户河南籍青年陆续搬迁至爱新舍里镇,搬迁来的青年和哈木拉提成了邻居。这一居住,就是半个多世纪。

在这些邻居当中,73岁的吴永平和哈木拉提最为亲近,吴永平的小女儿把哈木拉提叫“干爹”。

“我和他是干亲家,这是河南人的习俗,就是互相看得起的两家人,让孩子叫对方为干爹干妈,让关系更加亲近。”哈木拉提说。

说起这对“干亲家”,得追溯到二十多年前。1991年,哈木拉提的生活捉襟见肘,街坊邻居,算吴永平生活条件相对好点。过春节时,看到哈木拉提家揭不开锅,吴永平就把哈木拉提一家大小接到自己家过一个热热闹闹的春节。从此以后,这两家逢年过节都会一起过。

过完春节,即将开春,没有麦种,地也种不上,细心的吴永平又将麦种给哈木拉提送过来了。

“那几年家里太困难了,本想着秋天等麦子一收,就赶紧给他还回去。没想到,我的小女儿又检查出了肝包虫,医疗费得上千块元,那可是一笔数目不小的钱,我当时急坏了!怎么办?还得去找吴永平。”说起当年,哈木拉提仍旧很激动。

要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吴永平也犯了难。家里有一头牛,吴永平二话没说,把牛牵去卖了,凑齐了1500元钱,全部交给了哈木拉提。

“拿着那笔钱,我的眼泪都快出来了,这就是兄弟,比亲兄弟还亲。”哈木拉提说。患难见真情。女儿的病得到了有效治疗。四五年过去了,吴永平只字不提钱的事。五年以后,生活渐渐好转的哈木拉提才把这笔钱还上。

正是因为这件事,两家越走越亲,结为了“干亲家”,也希望两家的孩子们永远像一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五十多年了,从最初的小屁孩就玩在一起,现在我们都老了,互相很了解,他只要一开口,我都知道他想干啥。他的河南话比我还说得地道。我们做了几十年的好邻居,几十年的好兄弟,我们现在就像一家人,逢年过节都一起过,不分彼此。两个月前,我的儿子回来,还和他一起过古尔邦节呢。”吴永平笑着说。

左邻右舍都是一家人

受访时,哈木拉提一会儿说汉语,一会儿跟外孙说维吾尔语,一会儿又和同来的乡镇干部说起了锡伯语,尤其是说汉语时,还带着明显的河南口音。他说,他们一家人都能说维吾尔、哈萨克、锡伯、汉四种语言。“在这里生活了一辈子,左邻右舍都和一家人似的,语言当然不能是障碍。”他说,“要是和左邻右舍聊天,我的河南腔和他们一样地道。”

哈木拉提介绍情况时,他的妻子古哈尔·吾麦尔正带着孙子在院子里和街坊邻居们跳着舞蹈,接连跳了两三曲后,大家纷纷走进屋子,不到三十平方米的客厅里,两排沙发上挤着十五六位街坊,屋里的气氛很温暖。古哈尔给大家倒着热气腾腾的奶茶,街坊们吃着桌子上放着的各种干果和水果,毫不拘谨,俨然在自己家一样自在。

中午2时,古哈尔端了一摞热乎乎的锡伯大饼。“尝尝,这是我刚烤的。”古哈尔说,“锡伯大饼是我跟前面巷道的锡伯族姐姐学的,我都做了十几年了。”大家纷纷拿起饼子品尝起来,无论从外形、火候,还是味道上,古哈尔的锡伯大饼都和正宗的一般无二,从语言到饮食,民族融合体现在这个家庭的方方面面。

古哈尔说,他们一家都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每年都要承包200多亩地。平时,丈夫和孩子们忙地里的活儿,她则在家养殖牛、羊、鸡等,打理一家人的生活。“有时需要出门了,就跟邻居打个招呼,请他们帮忙看一下房子,喂一下牛啊鸡的,一点问题都没有。有时候他们需要出门了,也请我们看房子,给他们的孩子管个饭啊啥的。都是住了几十年的邻居,相互照应很正常。”古哈尔笑着说。

我们都有汉族名字

采访期间,哈木拉提搬出了不少荣誉证书,“优秀共产党员”“先进生产者”“五好文明家庭”“民族团结模范”……这些年他获的奖励可真不少!

“在我们这儿,知道我叫哈木拉提的人不多,但一说‘革命’这个汉族名字,大家都知道。”哈木拉提说,因为自己的名字太长,叫着不顺口,上学时一位老师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大家也就“革命”“革命”地叫开了。

“不光我有汉族名字,连我的妻子也有,乡亲们叫‘古哈尔’觉得不顺口,就给她取了个‘桂花’的名字。桂花就桂花吧,也挺好听的。”哈木拉提笑呵呵地介绍。

哈木拉提一口地道的河南口音。他曾开玩笑地对一个外来人说“俺是淮阳的”,对方居然信以为真。因为口音地道,他的“假河南”身份骗过了很多“真河南”人,说起这些往事,哈木拉提诙谐的言语中不无得意。(文/刘东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