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委员眼中的中国民族文化故事

发布时间: 2017-03-09 13:02:30  |  来源: 人民政协网  |  作者: 王瑞芳  |  责任编辑: 王瑞芳

“高高的乌蒙山,美丽的水西女,爱唱着水西谣,等待着回家的人。古老的幕俄格,出征的男人们,爱唱着水西谣,想起了梦中的她。走过了千万里路哦,唱过了千万支歌,抵不上唱一句思念的水西谣……”

3月2日,在深圳举行的《多彩贵州风》巡演活动,彝族歌手奥杰阿格的《水西谣》听醉了国内外嘉宾。

音乐无界,艺术无界,文化无界。

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说,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民族音乐是中国音乐的基础,是我们血液里面的东西。”全国政协委员、著名蒙古族歌唱家腾格尔说,我们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发展的政策帮扶力度,让中国音乐走向世界,成为联结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历史深处走来的精灵

“充分利用人口较少民族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民族史诗、音乐舞蹈等文化资源,鼓励创作人口较少民族文化题材广播影视节目。”

2016年12月24日,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征集珍贵民族文物,对濒危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保护,加强濒危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精心实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

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民族文化传承发展,这也是政协关心的重要方面。

3月3日,在回答记者关于“政协委员在提振文化自信方面能做些什么”问题时,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新闻发言人王国庆介绍,2016年全国政协开展的91项视察调研活动中,至少有21项与文化文艺有关。

2017年,全国政协已经安排围绕“坚持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调研,还要召开专题协商会。

民族文化就像从历史深处走来的精灵,魅力无穷。伴随中国经济日益全球化,以及“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国际合作不断向前发展,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升级的过程中,中国文化也必然要走向世界舞台。

其中,充满独特个性的民族文化,还未实现走向世界的任务,就已经开始面临困扰。

市场方面。全国政协委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郑福田发现,一些非遗文化传承人在知识产权转变成经济价值时并未真正受益。“内蒙古就有一些非遗项目,被域外的公司、企业抢注商标。这种现象,不在少数。”

传播方面。腾格尔发现,我国音乐家中,郎朗、马友友等在国际上已经有足够的名气,但他们演奏的大部分音乐都是外国作品,中国作品只占5%左右。“有些人用中国乐器演奏外国音乐,就以为走向世界了。”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

如何更好地保护好、发展好,让这个文化精灵得到更多人的喜爱,参加今年全国两会的委员们动了不少脑筋。

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是一个比较集中的话题。

全国政协委员茸芭莘的建议是,为人口较少少数民族设立单独的国家非遗申报通道。

由国家民委、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民银行、国务院扶贫办共同颁发的《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将“人口较少民族”界定为“全国总人口在30万以下的民族”,由“十一五”时期的22个民族扩大至28个,新增了景颇、达斡尔、柯尔克孜、锡伯、仫佬、土等6个民族。

这些民族的特点是,人口较少,很多只有语言没有文字,文化靠口口相传,非常不稳定。

郑福田对草原文化有深厚的情感。有一个故事对他触动很大。

2005年11月2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中蒙两国联合申报的蒙古族长调民歌为第三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当年,84岁的蒙古族长调歌王哈扎布辞世。

2016年初,内蒙古艺术研究所为了纪念申遗成功10周年和怀念哈扎布,特地排演了蒙古剧《长调歌王哈扎布》。

但遗憾在是,他们发现哈扎布生前演唱的300多首长调名曲,大部分都没有留存资料,甚至没有一张完整唱片。

因此,郑福田在不同场合一直呼吁,以改革思维整体统筹、构建少数民族非遗保护新格局。

比如,审议少数民族地区申报的项目时,充分考虑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和心理期待,增加精通该民族文化的专家学者作评委;完善法律制度,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模式,全力保护国家的“文化黄金”。

讲好中国文化故事,民族文化承担的责任正在不断加大。

政府工作报告在讲到“扎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特别提出要“加强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交流合作”。

“中华民族文化体系内部的多样化,是许多地区、国家和民族都无法比拟的。这种文化上的魅力,有时比直接的经济项目合作更有效,更容易打动人。”全国政协委员、浙江省丽水市中医医院院长雷后兴说,讲好民族文化故事、讲好民族大团结故事,就相当于打开了一扇窗、一道门,并且逐渐成为中外文化、经贸交流的一个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