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地方传真>

“景阳打虎”:一个毛南族山村的脱贫攻坚战

发布时间:2017-03-21 09:20:42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作者:周竞红  |  责任编辑:张钰

在我国,武松打虎的故事众所周知,名为“景阳”的村落也不少。但是,深藏于桂西北部大石山区的景阳村并不知名。这个由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所辖的行政村,面积仅有27平方公里,140多户村民都是毛南族。他们居住在大山深处的22个垌场,形成13个村民小组。那里耕地稀缺,村民们所能利用的大多是零星的石缝地,主要种植玉米、红薯和大豆等,作物产量十分有限。

长期以来,贫困成为景阳村生存发展的最大“拦路虎”。2009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5153元,而景阳村人均纯收入仅为1256元。2016年,景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共有56户、149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2.5%。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就医难等实情,处处制约着景阳村人改善生活的步伐。

为改变景阳村贫穷落后的面貌,从上级政府、定点扶贫单位、爱心企业、精准扶贫工作组到村“两委”会一班人及村民,都在努力寻找“伏虎之策”。

创新思路,发展林下养殖业

谭道远是带动景阳村脱贫致富的核心人物。初中毕业后,他回村当上了村小代课教师。2005年,他当选为村干部。至今,他担任过两届村委会副主任和两届村委会主任。

谭道远团结村“两委”一班人找项目、募资金,为村里修路、修水柜、改造危房,帮助生活困难的群众。在探索中,他们找到了适于本村环境和资源特征的产业发展方向——林下养殖业,即利用景阳村宽广的林下闲置空间,放养山猪、土鸡等。经过几年发展,山猪养殖已成为景阳村林下养殖的主打产品之一。2013年,全村销售山猪368头,实现收入97万元,人均增收947元。

2015年,谭道远和村“两委”班子决定成立合作社和养殖场,发动贫困群众入股发展以山猪为主的生态养殖。随后,环江景阳山猪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并注册了生态养殖品牌,全村有30多户加入合作社。村里建起山猪繁殖基地3个,生态养殖示范点10多个。由此,景阳村摸索出了自己的发展模式,即“村两委带动+合作社统管+产品统销”的山猪养殖产业体系。村“两委”一班人每人负责联系4户困难户,同时积极想办法带动全村发展,成为推动本村脱困的主要组织依托。

林下养殖业的发展,也吸引了9名在外打工的村民回乡搞起林下养殖业。目前,全村存栏山猪2400多头,山羊2000只,菜牛250头,土鸡近8000羽。合作社通过统一提供养殖技术、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确保了生态养殖产品的绿色、生态、安全,产品销售价格比市场同类产品高出2.5倍以上。

多方施策,“打虎”还需“组合拳”

景阳村“打虎”解困,离不开与之结对帮扶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公安厅交警总队。自2012年景阳村被列为全区3000个扶贫开发整村推进贫困村之一以来,结合“万名民警下乡住村”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广西交警总队全体交警同景阳村21名贫困户及五保户、困难党员结成了帮扶对象。

广西交警总队机关党委副书记黄晓红作为首任驻村第一书记,将改善基础设施、支持产业发展作为工作重点。第二任驻村第一书记伍朝飞,更是自号“伍留香”,主动为环江绿色产品代言。在结对帮扶过程中,交警总队为当地争取到了各类帮扶资金200多万元,帮助景阳村建起村公共活动中心,解决了村委办公大楼及配套设施装修费用,捐赠了一大批办公设备和办公用品。

随着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工作的展开,环江县委老干部局全体干部职工及下南乡政府、乡林业站、乡文广站等,也都参与到与该村贫困户结对帮扶中来。

据了解,长期以来,导致景阳村贫困之“虎”打而不死的原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差、人口文化素质低、产业发展不足、主要劳动力缺乏技术特长等。村里贫困户困难程度之深,非短期内可以舒解。

“接下来,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已经形成的脱贫致富模式。”谭道远表示,目前,全村林下空间养殖利用率仅为30%,林下养殖产业化发展仍有很大空间。

而在驻村第一书记伍朝飞看来,只有多方施策,长期坚持,内动力与外驱力形成合力,才可能取得“打虎”的良效。同时,要进一步挖掘村落自然环境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以进一步拓宽全村解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