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千年侗锦重走“青春”之路

发布时间: 2017-03-29 08:41:15  |  来源: 三湘都市报  |  作者: 周莉  |  责任编辑: 张钰

让精彩设计变成生活用品,让文化创意成为生活方式。近日,记者从首届湖南文创大赛组委会获悉,大赛目前已完成作品征集、初审和产品实物转化,终审将于4月中旬在长沙举行。

本次大赛以“创·造·生活”为主题,设立文博创意产品、非遗创意产品与旅游创意产品三大征集方向,旨在征集一批具有湖南特色、极富市场开发价值的文创产品。

本次大赛共收到《苗韵》、《蝶》、《郁灯》等非遗类作品1154件。

一支以“梭说”为名的侗锦系列文创产品,凭借纯手工纺织的全棉、亚麻围巾,简单实用的侗锦水波纹包包吸引了专家评审团的注意。

传承两千余年侗锦濒临灭绝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锦”古称“纶织”,是侗族女性通过母女和近亲代代相传的纯手工编织品,主要用于湘、桂、黔三省(区)毗邻地侗族人民的日常生活当中,至今有逾2000年历史。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是侗锦的重要产地。

作为侗锦技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通道牙屯堡镇枫香村党支部书记粟田梅12岁开始随母研习侗锦,15岁已能独立完成整经、穿扣等系列编织工序和技术,16岁掌握复杂的“八十八纱”纺织技术,是当地远近闻名的“巧织娘”。

粟田梅告诉记者,由于工艺复杂,全靠人工编织,成本高,回报少等原因,年轻人多外出打工,不愿潜心学习织艺,侗锦面临传承困难的问题。

闺房“侗锦”遇上文创设计

2009年,侗族阿妹杨苗随着湖南大学社会创新实践项目“新通道”回到家乡,率领着成员找到粟田梅,开始对侗锦进行资料收集、调研。2014年,“梭说”从“新通道”社会创新实践中成功孵化,同年,“梭说”为粟田梅带来国际设计师的创新设计,在双方联手合作下,侗锦开始产品化加工、生产、销售。

几年时间内,侗锦这传承近2000年的传统手工艺作品由衣裙、被面等织物逐渐转化为现代都市不可缺失的包包、围巾、腰带、相机带等日常用品。“团队设计正在努力创新,后期陆续会有其他款式的围巾、电脑包、手提包、床品套件、抱枕系列、车饰套件等产品推出。”

由于民族手工艺原创产品开发成本相当高,因而产品价格相对较高。杨苗向记者透露,围巾作为侗锦系列销售最好的产品之一,去年零售量只有3000余条,线上店更是仅有几十余条销量。“很少人了解侗锦编织的过程,目前产品受众相对较小。”

“市场开发时,要注重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特质和文化技艺,不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的个性魅力和文化价值。”本次大赛专家“智库”成员、湖南师范大学视觉传达系主任吴尚君教授指出,“非遗”文创要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核心技术的真实性,坚持在生产中保护,在提高中保护,实现可持续的“非遗”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