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地方传真

内蒙古生态环境改善让沙尘暴“爽约”

发布时间: 2017-03-29 09:47:25  |  来源: 新华社  |  作者: 李仁虎 殷耀 于嘉  |  责任编辑: 张钰

沙尘漫天、狂风怒吼是往年二三月间内蒙古常见的天气,然而记者近日在风沙源之一的腾格里沙漠和科尔沁沙地采访发现,今年以来,“大漠风尘日色昏”的景象不见踪影,生态环境的改善让沙尘暴“爽约”了。

西靠腾格里沙漠的巴彦浩特镇,一湾绿水映蓝天,轻风拂面春意柔。从小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范晓钟说,以往立春过后,扬沙天气和沙尘暴往往接踵而至,大风吹来,满天飞沙,能见度不足30米。即使在室内,空气中的土腥味也令人窒息。

阿拉善盟林业局副局长王新民说,阿拉善是京津风沙源中线策源地,分布着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当地多年来采取围栏封育、飞播造林、人工造林等方式治沙,1200多万亩沙地披上了绿装。

驱车行驶在腾格里沙漠东缘的公路上,蓝天白云下放眼遥望,沙拐枣、花棒、白刺等沙生植物在风中摇曳,绵延起伏,筑起防沙固沙的屏障。

“上世纪90年代,沙尘暴最多的一年刮了90多场。沙尘遮天蔽日,下午4点昏暗如夜。”走在巴彦浩特镇清爽的三月天里,范晓钟的心情像春天一样,“现在,人们不再担心沙尘暴之害了。”

阿拉善盟林业局监测和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多年生态建设,巴丹吉林、乌兰布和、腾格里三大沙漠形成多条长数百公里、宽数公里至20多公里的锁边林带,缚住了沙漠肆虐的步伐,流沙趋于固定,风沙明显减少。

在科尔沁沙地西缘,新修的图哈穿沙公路伸向沙漠腹地。两旁的黄柳、柠条长成1米多高,相互簇拥,一望无际。这里是京津风沙源东线策源地,素有“八百里浩瀚沙海”之称。2009年以来,翁牛特旗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采取开通穿沙公路进行切割治理的方式,修建8条穿沙公路,总里程达218公里,治沙造林490余万亩。

“以前的老房子被沙子埋掉了。前些年一到春天,推门就是沙子。”翁牛特旗乌兰敖都嘎查88岁的乌力吉指着白白的墙壁和干净的地砖说,“现在风沙越来越少了。”

据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统计,总面积约5.7万平方公里的科尔沁沙地,治理面积达1.7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约25%。

在有着“生命禁区”之称的阿拉善大漠戈壁里,其重要的湿地东、西居延海分别干枯十余年和几十年。2003年,国家进行了注水治理。现在,东居延海湖面稳定在40平方公里;西居延海湖在2016年也大面积过水。目前,世界仅存的三大胡杨林之一、生长在东、西居延海周边的胡杨林面积由16年前的39万亩,增加到目前的44万亩。

京津风沙源东线和中线两大策源地,近年来沙尘逐年减少。据气象部门统计,阿拉善生态治理初期,1987年至1999年间,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年均沙尘暴发生次数为5.85次。而2011年至2015年间,年均沙尘暴发生次数减少为3.5次。

“2003年前后,内蒙古一年要刮十几次沙尘暴。最近两年,每年只有两三次。今年,还没有看到它的踪迹。”内蒙古林业厅治沙造林处处长郝永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