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2016首页> 舆情关注

环保舆情:生活垃圾分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发布时间: 2017-05-12 11:16:53  |  来源: 人民网-舆情频道  |  作者: 张焕  |  责任编辑: 曾志

    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

    近日,国家发改委会同住建部发布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到2020年年底,46个城市将先行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

    人只要生活就会产生垃圾,垃圾围城的危害无须赘述。垃圾分类综合利用能有效冲抵垃圾产量,实际操作却收效甚微。

    垃圾分类是一项系统工作,靠运动式倡导无法解决。目前,许多人缺乏分类丢弃习惯,分类标准模糊,运输和处理基本“大杂烩”,有可能打击人们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我们曾有过垃圾分类回收的经验。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人们精细到将金属牙膏皮、酒瓶盖、玻璃瓶等分类积攒起来卖废品。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使人们失去了整理并卖废品的动力,很多废品收购点不再回收,环卫部门要多投入人力来填补垃圾分类的缺口。

    过去的这些做法是不富裕时期的无奈之举,但其中的精细分类回收仍有借鉴意义。目前在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尚未形成习惯、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的情况下,确需采取引导而非强制执行的方式推行垃圾分类。在引导的同时也应完善垃圾收费等相关机制,以激励与约束居民自觉进行分类。

    习惯非常重要,习惯的养成需要过程,需要全流程的配合,要让公众看到实效。《实施方案》制定了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的目标、垃圾分类的类别、激励机制等内容,开始侧重习惯养成,期待其发挥长效作用,使生态文明建设更进一步。

    疏堵结合实现人文管理

    最近,在火爆网络的居庸关“花海列车”照片拍摄地--京张铁路关沟段,大批游客慕名前来赏花拍照。但是,不少游客观景时的不文明行为导致“花海列车”屡被逼停,加之春季正是护林防火的重点时段,当地村民只好封堵了进村上山的路口。

    《铁路法》规定,禁止在铁路线路上行走、坐卧,铁路旁边也会设置警示语。侵入线路、拆卸防护网首先是一种违法行为,对自身以及车上旅客生命安全、铁路运输安全不负责任。这与此前翻越动物园围墙被老虎咬死、跳轨赶火车被挤在站台缝隙的事件类似,都是对规则的漠视,发生伤亡事故不仅自己和亲友痛苦,还很难得到舆论同情。

    其次,尽管文明出游意识有了很大进步,但仍需倡导。这些不文明游客多少有些跟风和法不责众的心态,事件虽然发生在居庸关,但很多景点都面临游客一多,不文明行为就会放大出现的问题。景点作为公共空间,其境遇反映着文明程度。

    有关部门正考虑变“堵”为“疏”。当地将建设观景廊道,明年花期时摄影爱好者就可以在廊道上自由拍摄。此举确保了铁路运输安全,又减少了对当地村民正常生活的干扰,确保了拍摄者的人身安全,还能省去管理者和游客的“拉锯战”,值得借鉴。俗话说,最美的风景在路上,不妨在路上多设置一些观景点,体现管理上的人文关怀。

    设立“委屈奖”人们也要多些宽容

    公交司机与乘客发生纠纷时该怎么办?如果是乘客无理取闹,甚至无故辱骂殴打自己,又该怎么办?近日,福建泉州公交公司首次设立100元“委屈奖”,对处理纠纷时表现出较高职业道德的司机表示安慰和支持,促进建立更加和谐的司乘关系。

    “委屈奖”不乏先例,一线服务人员更容易“受委屈”,有的确实是服务不到位,还有的是发生误会或是乘客苛刻。服务人员忍气吞声往往是出于尽快化解矛盾的考虑,为这样的员工做适当的精神补偿,实属恰当。这还提醒人们,服务行业的人也是凡人,也有自己的情绪,应多一份宽容与理解,不再让他们“躺着中枪”。

    另外,这类冲突,折射出服务水平与被服务者期待仍有一定的差距。乘客要宽容,相关单位也不能仅靠“委屈奖”,让矛盾在忍耐中化解,还需提高服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