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炎炎,外卖小哥不愁自己多热多晒多渴,反而为送的冷饮到顾客手中还是冰的高兴骄傲;公交司机不为自己能不能吹到空调懊恼,却担心乘客是否感到舒适……这就是自信而淡定的敬业精神。我们要关注的、致敬的正是这些平凡的职业“守卫者”。
公交司机解决冷热不均不怕晌午烈日
这个夏天,市公交集团44路外环司机苏师傅和所有司乘人员将在凉爽的车厢里为乘客提供服务。用苏师傅的话说,家人再也不用担心他盛夏午后出车运营了。
分区空调 司机的夏天不再难熬
原来,今年2月份,44路外环成为二环路上最早更换双层纯电动公交车的线路。更换新车后,44路外环不仅和本市绝大部分公交车一样有了空调设备,还比普通空调公交车增加了“分区空调”功能。苏师傅说,按照规定,5月1日起,当车厢内温度达到26℃时,可以根据乘客需求适时开启空调设备。“大部分公交车虽然有空调,但有时候车内老年乘客居多,怕吹,不想开空调,所以我们就不能开。我们公交司机坐在最前面,太阳直接照着,特别热,胳膊晒黑、晒伤都是常有的事儿。还有的时候,车内乘客怕热,空调得一直开着,胳膊、肩膀被空调直吹着,经常疼,也受不了。”苏师傅说。现在,44路外环换新车了,不但有空调了,还解决了这一冷热不均的问题。
“司机驾驶室和车厢内的空调是分开控制的,这对我们公交司机来说实在是个福音。”苏师傅感慨地说。
昔日冰块贴脸 开出两站背湿透
不过,在44路外环更换新车之前是没有空调的,对于苏师傅而言寒冬盛夏是最难熬的。“一到夏天,一进车里,就跟进入蒸笼一样,一般车开出一两站地,这后背就全湿透了。车队为给我们司机、乘务员防暑降温,专门准备了绿豆汤、冰水、冰棍儿什么的,我们举着那冰棍、冰块往脸上一贴——嘿!那叫一个舒服。不过,舒服劲儿没一会儿就过去了。”苏师傅说,以前,不堵车的情况下,跑一圈下来需要1个多小时,堵车的话就得两三个小时,一直要在车里闷着。
昨天高温天气,苏师傅正好赶上午后1点左右出车,天气十分闷热,但苏师傅笑着说:“家人再也不用担心我夏天晌午出车了。好多老乘客也都说,‘这44路可是凉快、舒服多了。’换车后,感觉乘客都比以前多了好些。”
高温天加密发车 缩短候车时间
北京晨报记者昨日了解到,一个月前,本市所有空调公交车的空调设备都已提前检修完毕,5月1日起,各线路就已根据乘客需求陆续、适时开启了空调制冷。极个别车辆可能因临时故障不能开启,公交部门也会抓紧维修。
市公交集团向北京晨报记者表示,高温天气,公交将增加运力,加密发车,最大限度缩短乘客候车时间,同时,一些有条件的公交场站、线路会提前进站,让乘客进入凉爽的车厢内候车。
外卖小哥一天喝十瓶水“省了”上厕所
连续几天的“烧烤”模式,让不少人变“懒”了,昨天,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近日外卖平台订单数量激增,送餐员的工作量也随之大幅增加,他们是烈日下的“骑士”,每天湿透几身工服,只为将餐品送到顾客手中。
高温催热外卖单量翻倍
“出门一身汗,出去吃都嫌热,同事们都靠订外卖解决。”刚接到外卖的林女士告诉记者。由于近日气温高升,在朝阳区万达广场附近写字楼里的大多上班族都会选择用订外卖来解决午饭问题。记者看到,中午饭点时分,几乎每栋楼下都停满了送餐车,送餐小哥争分夺秒地楼上楼下狂奔着。
随后,记者又走访了附近的餐馆发现,入夏以来,酷暑为餐厅普遍带来了“好生意”。“接到的订单比来店里的客人还要多。”一家中餐馆老板王先生称,连日来的高温,虽然使进店消费的顾客明显减少,但网络下单明显增多。“每天差不多能超过50单,店员都快忙得脚不着地,更别说那些送餐员了”。
水喝下都被汗蒸发掉了
正午时分,饿了么外卖小哥王峰正马不停蹄地穿梭在没有树阴的写字楼间,等待客人取餐时,他抽空摘下了蓝色的头盔吹吹风,头发犹如刚洗过的,满脸大汗,他边擦边对记者说,入夏以来,天天都忙得不可开交,而且天气越热越忙。“这两天一天能送40单,是平时的一倍。”尽管酷暑难耐,王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点冷饮的顾客越来越多,但放保温箱就会变热融化,所以必须用最快速度送到顾客手里。”他拍拍胸脯说,只要是他送的冷饮,送达顾客手中都还是冰的。
说到防暑诀窍,他指着车把上安的迷你风扇笑着说,“除了这个,还得戴上可以遮住胳膊的薄手套,要不肯定晒成两个色。”王峰介绍,酷暑下,为了维持身体正常,最好的方法便是“多喝水”,每天他都要足足喝上十瓶水,而奔波了一天竟然没上一次厕所。“不是因为没时间,而是根本不用,喝下去的水分都被汗水蒸发了。”他说,正因如此,他的工服总是湿了干,干了又湿。“只要每位顾客都能给一个好评,我就知足了,再热的天也不觉得辛苦”。
记者手记致敬高温下的一丝不苟
对一些职业来说,今年的夏天看来无疑要更难熬。交警、民警、送餐员、快递员、环卫工……他们必须比去年提前一个月迎来烈日下的炙烤,并且这样的日子未来几个月只会越来越多。
或许,有人会嫌媒体一到高温天、暴雪天,就要本能去关注那些被迫仍要露天工作的职业,“什么工种都不容易,干嘛非要盯着那么几个领域送温暖呀?”然而,并非所有职业都要面临体力耐力的极限考验,更确切地说,媒体关注的是极限考验下仍执着维系的敬业精神。
谁愿意在“烧烤”模式下上街“日光浴”?但如果一些行业也忙着去防晒避暑了,这座城市恐怕就真要“中暑”了。而采访中,记者更在意的是,热浪下的劳动者们,并不是在抱怨着入错行、在烦躁地看着表、在找机会偷个懒,而是平静地忙碌着,仿佛一切都是简单的日常。送餐小哥儿夸耀着自己送的冷饮从来不会化,执勤的女警救助中暑老人跑得飞快,交警唯一苦恼的是汗水太刺眼睛影响工作。他们没有在酷暑中蔫头耷脑地混日子,而是满头大汗地一丝不苟。
采访中,难免会很心疼他们。记者跟随采访,至多也就是一个来小时,他们则要忙碌八个小时甚至更长。这次采访,也涨了点知识——原来,即便一天喝十瓶八瓶矿泉水,只要流的汗够多,连厕所都不用上了。所以,回到开头,真心不是媒体一到高温天就矫情,而是这些高温下仍在平凡奉献的劳动者们值得媒体去关注、去致敬。当然,对咱普通市民来说,或许也一样有自己的感谢方式。比如,送餐小哥儿来了,多说一句辛苦啦,即便送餐晚了也给人个好评。手头儿的空水瓶、纸巾别随意就往大街上一扔,又比如,不小心违法被交警查了,别光顾埋怨自己倒霉,多给个笑脸配合下人家工作,大热天的,都不容易,互相体谅下吧。
(本版撰文 北京晨报记者 曹晶瑞 郭丹 本版摄影 首席摄影记者 蔡代征 北京晨报记者 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