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2017首页>网上直播>

11月2日吉林举行2017年度第二期“吉林省人才新闻厅”暨辽源市“服务创新转型发展‘152人才集聚工程’”政策新闻发布会

发布时间:2017-11-17 13:15:48  |  来源:吉林省  |  作者:   |  责任编辑:孙宇



吉林省委外宣办于2017年11月2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省政务大厅新闻发布厅召开新闻发布会,请辽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海波介绍了辽源市《服务创新转型发展“152人才集聚工程”》有关情况,出席发布会的还有辽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刘丛一,辽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铭武,他们一并回答了记者提问。新华社、香港大公报、香港商报、吉林电视台、吉林人民广播电台、吉林日报、中国吉林网等16家媒体的20余名记者参会。吉林省委外宣办新闻发布处处长杨红军主持了本场新闻发布会。

杨红军:

各位记者:

大家上午好!欢迎参加省委外宣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今年,省委组织部设立了“吉林省人才发布厅”,就是要把人才工作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加快推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今天是“吉林省人才发布厅”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我们很高兴的邀请到了辽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于海波同志,他将为大家详细介绍辽源市《服务创新转型发展“152人才集聚工程”》的有关情况,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辽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人社局局长刘丛一同志,辽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范铭武同志,他们将一并回答记者提问,请各媒体给予充分关注。首先,请于海波部长介绍情况。

于海波: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

很高兴在党的十九大刚刚胜利闭幕的喜人时刻,在这里同大家见面和交流。首先,我代表中共辽源市委、市政府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对辽源各项事业发展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

刚才,大家通过观看宣传片,对辽源市的人才工作概况有了一个初步了解,对辽源市的整体概貌也有一个初步印象。应该说,我们辽源文化底蕴丰厚,不仅是满清的重要发祥地,更是梅花鹿之乡、中国琵琶之乡、农民画和满族剪纸艺术之乡;我们辽源创新氛围浓厚,作为国家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的转型试点市,全国首批“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传统优势产业推陈出新、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我们辽源区位优势明显,是吉林省中部创新转型核心区的重要支点,两小时经济圈内有长春、沈阳两大省会城市,“三环四纵六横”路网体系初具规模;我们辽源发展环境优越,连续五年获得全国见义勇为城市奖,群众安全感满意度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市区空气优良天数连续三年保持在310天以上,在全省放管服满意度测评中位列第一名。我们辽源民风厚重淳朴,团结包容、和谐干事、务实坚韧的辽源人正用实际行动演绎着“因煤而立、因煤而兴、创新转型、科学发展”的华彩乐章。所有这些,都是我们辽源赢得未来发展最大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治国经邦,人才为急。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寄希望于人才,也迫切需要人才。近年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较好,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连年位居全省前列,对各类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如:我市的利源精制、麦达斯铝业、元隆达、金翼蛋品等重点企业正处在产业扩张、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对掌握高新技术、企业经营管理经验丰富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可以说是求贤若渴、极为迫切。虽然我们敞开怀抱、招贤聚才,吸引了一批人才落户辽源,但仍远远满足不了加快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使命、新要求;面对当前竞相发展的新形势、新挑战;面对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的新常态、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新任务、新目标,我们感到急需制定出台一系列集聚人才、激励人才、用好人才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全力助推辽源创新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指出“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省委书记巴音朝鲁同志站在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要“让人才成为推动吉林振兴发展的有力支撑”。我们市委书记吴兰同志也多次强调:“要围绕‘人才兴市’战略,扎实抓好人才队伍建设,为辽源创新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撑。”

为了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省委关于人才工作重要部署要求落到实处,我们遵循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机制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省委、省政府“一个意见、一个计划、四个办法”(“一个意见”,即《关于进一步激发人才活力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一个计划”,即《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五年计划(2017—2022)》;“四个办法”,即《中共吉林省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实施办法》《吉林省重大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支持计划实施办法》《吉林省科技项目研发人才团队协调服务办法》《吉林省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表彰办法》)的有关规定,制定出台了《服务创新转型发展“152人才集聚工程”》以及《“百名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硕博500人才引进计划”》、《“千名大学生进基层行动计划”》等“1+3”引才政策文件。“152人才集聚工程”的主要内容是:计划5年内引进100名两院院士等国家级专家和享有较高声誉、在各自学科和技术领域内起骨干核心作用的省内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500名具有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高素质人才;2000名服务企业、社区、乡村基层一线的大学生优秀人才。

“152人才集聚工程”的启动实施,就是要把中央的顶层设计和省委的决策部署与加快辽源创新转型发展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加快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针对性较强、并且行之有效的聚才引智政策,广泛吸纳域外人才到辽源创新创业。通过加大政策支持和人才服务力度,确保人才能够来得了、留得住、用得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人才工作格局,切实集聚起加快辽源创新转型发展的强大合力。

各位来宾,各位媒体朋友:

人才者,求之者愈出。辽源是一座充满生机和希望的转型城市,也是一片惜才爱才、重才敬才的深情沃土。我们真诚地期待和欢迎各界有识之士前来辽源创新创业,谋求发展!我们更愿意竭尽所能,为各类人才搭建最佳的成长平台、打造最优的政策环境、提供最好的服务保障。

我们坚信:四海英杰、八方才俊一定能在辽源各显身手、大有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梦想!

下面,欢迎记者朋友们提问。

杨红军:

下面是记者提问时间。哪位记者要提问请举手示意,在提问前请先介绍一下自己所代表的媒体机构。

1.吉林日报:于部长,您好,我是吉林日报的记者。刚才听您提到对辽源籍本地人才也将制定出台一系列的回引政策,能否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于海波:好的。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我的感受。我虽然到辽源工作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却被辽源秀美恬适的自然环境、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和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所深深感染。我刚才说过,辽源这个地方真的是“人杰地灵”。在龙山脚下,辽河岸边,走出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有科研院所的高级专家,也有资深艺术家和国家一级运动员;有高级军官,也有高校教授和企业高管,他们都是辽源人的骄傲!我们真诚地希望他们事业发展得更好,也热切希望他们能常回家看看,了解一下家乡的发展变化,为辽源的发展尽一份力量。

所以说,我们辽源籍域外人才资源是十分丰富的。我们研究制定辽源籍人才回引政策的初衷,就是想通过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举措,把辽源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学子及外出务工技能人才作为主要回引对象,发挥“亲情、乡情、友情”的情感纽带作用和“血缘、地缘、业缘”的社会网络功能,通过直接引进和柔性引进的方式,加强关爱和服务,鼓励和促进在外辽源籍优秀人才带项目、带技术、带成果、带资金回辽投资兴业、创新创业、回乡就业,通过辽源籍人才回引、智力回归、技术回流,促进在外辽源籍人才资源优势更好地转化为辽源本土的发展优势。

具体的实施方案已经初步形成,待正式文件制定下发之后,也会考虑通过省人才新闻发布厅等平台进行发布和推介。

“152人才集聚工程”注重对外招才引智,“辽源籍域外人才关爱服务工程”侧重对内凝心聚力,两者一内一外,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构建了具有辽源特色的聚才引才政策体系,也必将为辽源创新转型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把辽源打造成为人才创新创业的高地、创造财富的乐园、施展抱负的沃土。

聚才引智、筑梦辽源。让我们共同携手,在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新征程中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2.香港商报:于部长您好。我是香港商报的记者。这次辽源市制定出台的“152人才集聚工程”等1+3引才政策,在总体方案设计上有哪些具体的考虑?您能否为我们做一个简要的解读?谢谢!

于海波:好,我来说一下。从现实情况来看,一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其核心和根本就是人才。为此,我们在制定出台“152人才集聚工程”等“1+3”引才政策文件时,充分考虑到辽源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把我市急需紧缺的高端人才、硕博人才和大学生人才作为主要对象,进一步明确了引进域外人才的总体规划架构:在引才对象上,重点面向两院院士等国家级专家,在有关领域起骨干核心作用的省内外专家等高端人才;全日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等专业技术人才;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35周岁以下的大学生人才,全面开展聚才引才工作。在引才方式上,灵活采取各种不同方式,有针对性地引进各类人才:高端人才采取主体引进、平台引进、载体引进和项目建设引进等方式引进;硕博人才采取公开招考、“绿色通道”等方式引进;服务基层大学生采取招聘录用、选派调任、市场推动、自主创业等方式引进。在激励政策上,针对引进高端人才、硕博人才、大学生人才的实际需要,统筹制定了31条针对性较强的具体政策和服务措施(其中针对高端人才的激励政策11条,针对硕博人才的12条,针对大学生人才的8条)。在经费保障上,计划五年内累计投入2780万元,用于各类人才的引进和服务工作。以上方案的出台既有利于进一步打造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包容的招才引智政策体系,又将为辽源创新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在这里,我还要补充一点。我们除了注重制定域外人才的引进政策外,还把辽源籍人才的回引作为下步工作的重点。近期,我们正在结合辽源实际,面向辽源籍专业技术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校学子及外出务工技能人才,制定出台《辽源籍人才关爱服务工程实施方案》《辽源籍高校学子关爱服务工程实施方案》,研究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支持政策和回引措施,目的就在于吸引更多辽源籍优秀人才回辽投资兴业、创新创业、返乡就业,共同推动辽源创新转型发展。目前,初步方案已经形成,近日也将正式出台。

3.吉林人民广播电台:我是省电台记者。我想请问范部长,在“1+3”实施方案中明确的若干引才政策中,有哪些体现了辽源特色?请为我们简要说明一下,谢谢。

范铭武:应该说,多年的实践证明,人才政策的效果如何,关键取决于政策的含金量高不高、针对性强不强、对人才的吸引力够不够。因此,我们在研究制定“1+3”引才方案的时候,就把重点放在增加引才政策的含金量上面,力争用最大的诚意,最务实的举措,吸引各类人才聚集到辽源,让他们来的心安,干的有劲儿,放开手脚的创新创业。比如: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我市实际工作超过3-6个月以上的,分别给予3-6万元的补贴,我们还为其提供免费的人才公寓,服务期满且有意愿落户辽源的一次性给予15万元购房补贴;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为其争取100万元的扶持资金;发放“高端人才一卡通”,享受公办健身场馆费用减免、市区免费交通、手机话费限额赠送、三甲医院免费体检等服务。对于引进的硕博人才,在辽工作期间年度考核优秀的,享受每月500-1000元津贴;免费入住市人才公寓,在辽工作满5年并落户辽源,可一次性领取5-8万元住房补贴;优秀硕博人才可被授予“五一”劳动奖章,享受体检、疗养、域外培训、劳模荣誉金等相应待遇;成绩突出并符合任职资格的,可提拔到领导岗位任职。对于引进的服务基层大学生人才,被确定为年度“优秀”的,可领取每月200元津贴,并享受三甲以上医院的免费体检;连续5年评为优秀的,可享受一次性购房补贴5万元;特别优秀并符合调任条件的,可调任到行政机关任职。

同时,为了让各类人才在辽源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我们在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等方面都出台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举措,让他们在辽源安心工作、幸福生活。

4.记者:刘局长您好,我想向您了解一下,辽源市人社局围绕落实“152人才集聚工程”各项引才政策,针对硕博人才和服务基层大学生的引进,将采取什么样的具体措施?

刘丛一:首先,我想说一下,辽源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服务创新转型发展“152人才集聚工程”,是对全市未来5年人才工作的总体规划,是加快集聚各类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推进创新转型发展的有力举措,目标非常明确,措施非常着实,引才聚才政策的含金量也非常高。我们作为全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将结合人社部门的工作职能,不遗余力地协同配合,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针对硕博人才的引进,我们将依据政策规定,使用不少于300个行政(事业)编制,面向国内知名高校硕博人才进行招录和招聘,以此来储备一批执政骨干,作为后备力量。在具体措施上进一步畅通事业单位引才“绿色通道”,采取聘任制的方式,精心组织、按需引进一批高技能人才和急需紧缺的硕博人才。同时,鼓励相关企业开发有利于发挥硕博人才管理和技术特长的岗位,力争5年内,引进200名我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要岗位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针对服务基层大学生的引进,我们将结合政府购买基层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开发就业岗位,精准引进急需人才。一是加大招聘力度。每年计划设置80个左右社区大学生岗位面向各高校进行招录。在落实省“选调生”“三支一扶”计划基础上,每年再增设20个乡村大学生岗位。二是积极选派调任。市直部门新录用大学生没有基层经历的,原则上安排到乡(镇)、社区和村锻炼一年。被事业单位聘用的大学生,符合调任条件并自愿调到基层工作的按照有关政策及时调任。三是人才市场引进。发挥人才市场在引进、协调、交流方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开展“环东北”人才招聘、用人单位供需见面会、校园招聘会等方式,计划每年引进300名以上大学毕业生。四是鼓励自主创业。支持大学生到基层创办企业、从事个体经营或以资金入股、技术参股等方式加入各类经济组织。并在创业担保贷款、社会保险补贴、创业补助、创业资金项目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杨红军:

今天的发布会的到此结束,谢谢大家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