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在历史长河中只是弹指一挥间。但对于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简称“邮储银行”)来说,这十年却是一段极不寻常的历程。十年来,邮储银行始终坚守服务“三农”、服务小微、服务社区的战略定位,植根于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积极应对多重挑战,加速发展转型升级,完成了储汇机构向现代大型上市银行的华丽转身,正在向“最受信赖、最具价值的一流大型零售银行”迈进。
在邮储银行成立10周年,上市周年之际,就在十九大会议期间,本刊特别采访了邮储银行吕家进行长,请他谈谈邮储银行的第一个“十年”和未来之路。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行长吕家进
匠心独具解难题
邮储银行成立于2007年,是中国最年轻的大型商业银行,但年轻的邮储银行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前身可追溯到1919年开办的邮政储金局。
1986年,邮政储蓄恢复开办。时值我国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经济建设急需资金。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要求,邮政储蓄将吸收的资金全额交存中国人民银行作为基础货币,通过再贷款的形式发放给四大银行,由四大银行发放贷款支持经济建设。“邮政储蓄发挥了网点众多的优势,在利用遍布全国的网络吸收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国家重点项目建设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吕家进说。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推进,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007年3月,根据国务院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安排,在改革原有邮政储蓄管理体制的基础上,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正式成立。“在确定成立邮储银行后,我们就面临着市场定位的问题。”吕家进回忆道,“当时中国银行业已发展得比较充分,中国不缺银行,尤其不缺普通的商业银行。这就意味着邮储银行要有自身特色,邮储银行需要围绕国民经济发展,特别是针对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发挥重要作用。”对于邮储银行的独特定位,吕家进熟练地背诵出来:“依托邮政网络,坚持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城市社区的市场定位,与其他商业银行形成良好互补,支持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然而,邮储银行在成立之初就面临着诸多考验。2007年成立之前,邮储有21年“只存不贷”的发展历史,邮政储蓄带有很强的政策性。而改制后,邮储银行是按照《商业银行法》注册设立的金融机构,这个性质就必然强调其经营活动的商业性。如何实现由储汇机构向商业银行的转型,又如何同时兼顾好国家的政策性任务与银行的商业性活动?这是摆在甫一成立的邮储银行眼前的难题。“在邮储银行成立之初,很多人没有信心,我们受到了来自外部的异样眼光和内部员工对邮储银行发展前景的质疑。”吕家进深有感触,他将这些质疑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这支传统上只做储汇(储蓄、汇兑)的队伍能否办好商业银行?第二,邮政储蓄过去定位于准银行金融机构,如何在服务国民经济薄弱环节的同时实现经营活动的商业性?第三,现代商业银行需要强大的IT支撑,邮储银行能否负担起这么大的IT投入?第四,长期的邮政文化是否与商业银行文化兼容?这是摆在邮储人面前一道难解的“数学题”。那么,如何破解这道难题呢?
邮储银行的转型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产物,要寻求转型的破题之道,也应当从改革创新处着手。邮储银行的破题之道正是“勤于探索、勇于实践”的改革创新精神的真实写照。
“人才强行”之路。邮储银行秉持“人力资源是核心资源”的理念,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行”之路,把人才发展纳入全行战略发展的总体布局,通过培养全行范围内的员工“学习文化”,打造一流的专业队伍。“队伍建设是转型发展的重要因素。”吕家进介绍道。一是加强全员培训。总行每年都对省、市、县的领导干部进行管理团队培训,通过周末学习和工作日夜间培训的方式,聘请国内知名学者和其他机构有实战经验的专家讲课,不断提升干部队伍的专业化水平。二是利用网络培训。邮储银行建立了强大的网络培训系统,充分利用最新的互联网技术将电视视频系统接入到每个网点,避免了信息漏损,提高了培训质量。三是丰富培训方式。通过上下交流、内外交流、干中学等方式,充分调动员工学习积极性,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分层分类多渠道培训员工千万人次,员工知识结构持续优化,专业水平不断提升。在抓好内部培训提升的同时,邮储银行坚持“严格标准,宁缺毋滥;广纳贤才,人尽其用”的原则,通过“千人大招聘”等社会招聘引进了万余名高层次、专家型人才,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自营+代理”运营模式。“自营+代理”模式突破了《商业银行法》的常规条款,是一个大胆的创新。吕家进说,模式的产生基于大量的基层调研,广泛听取各部委意见,努力争取国家有关部门的理解,是唯一能对城乡网点做到“全覆盖”的低成本解决方案。正是得益于这个创新,邮储银行才在短时间内拥有了一张覆盖全国的网络,并解决了基层营业网点运营成本高的问题。也正是得益于这个创新,邮储银行才真正地在广大的农村地区扎下根来,成为一些地区当地唯一的金融服务机构,打通了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总之,“自营+代理”的模式创新既解决了普惠金融需要,又降低了运营成本,改变了过去我国的县域金融机构由于业务量小、运营成本高而导致的运营难以为继、最终不得不撤出的尴尬局面,实现了普惠金融的商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了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水平。
分布式架构核心系统。构建大型银行核心系统是商业银行信息化的重点。业界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基本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采用大型主机、集中式架构。其优点在于成熟可靠,缺点是技术掌握在国外供应商手中,难于满足自主可控的需要,同时主要技术被大型机供应商所垄断,缺乏有效竞争,IT投入居高不下。另一类是基于开放式的平台、采用分布式的架构,通过组建小型机集群或PC服务器集群。这种架构具有成本低廉、易扩展、自主可控等优势,但也有比较难攻克的技术难题。由于在全球范围内没有可以借鉴的、与邮储银行业务量相当的成功案例,为确定所采用的核心系统,邮储银行经过充分论证和不断探索,结合自身信息化历史包袱小、具有后发优势的实际情况,做出了采用分布式集群技术来构建核心银行业务系统的大胆决策。这一举措大大降低了IT成本投入,打破了国外大型机在我国金融核心领域的垄断地位,为大型银行基础平台选型开辟了新路,也为国家实现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安全战略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银行是经营风险的机构,银行的风险文化是其企业文化的重中之重。邮政系统是进行实物传递的行业,邮政系统特有的“准军事化”“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等特点,形成了全局观强、时限性强和纪律严明的独特的邮政文化。在邮储银行向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这些优秀的邮政文化与银行文化融合形成了邮储银行的独具一格的管理文化。员工的全局观、准军事化管理和很强的执行力,不仅形成了邮储银行审慎稳健的风险偏好,确立了邮储银行“风险管理人人有责、风险管理创造价值”的风险文化,还为邮储银行打上了特殊的印记,成为了邮储银行区别于其他银行的重要标志。
邮储银行这十年的发展成就是对当初质疑的最好回应。十年来,邮储银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2012~2016年,邮储银行资产规模、存款余额、贷款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13.95%、11.83%、25.05%。截至2017年6月末,邮储银行资产规模8.54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74.25%;存款余额7.81万亿元,较2012末增长67.54%;贷款总额3.34万亿元,较2012年末增长171.30%。在英国《银行家》杂志发布的“2017年全球银行1000强排名”中,邮储银行按2016年末总资产位居第21位。在《福布斯》发布的“2017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上,邮储银行位列第55位。更为重要的是邮储银行在业务飞速发展的同时,始终保持了优异的资产质量,截至2017年6月末,邮储银行不良贷款率为0.82%,仅为银行业平均值的一半左右;拨备覆盖率达288.65%,远优于行业平均水平。
“邮储银行十年的发展历程就是这道‘数学题’的完美答案,十年磨一剑,凤凰涅 已重生!”吕家进如是说。
体制改革打基础
“过去的十年是储汇机构向商业银行转型的十年。这十年也可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第一个五年里,邮储银行完成了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的组建,实现了‘形似’;第二个五年里,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邮储银行完成了向全国性大型商业银行的转型,实现了‘神似’。”吕家进表示。
2012年1月21日,经国务院同意并经银监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有限责任公司依法整体变更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从此,邮储银行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在公司治理、组织机构、产品体系、激励机制、人才队伍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有特色、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2012年股份制改造完成后,邮储银行发展的速度、质量、效益、服务水平都得到了极大改善,员工自豪,社会地位和影响快速提升。然后,快速的发展就面临着资本的补充。邮储银行以往主要依靠盈利进行内源性补充资本,但这样的内源性补充资本方式显然已无法满足邮储银行高速发展的需要。因此,开辟新的资本补充渠道自然而然地被提上了日程。自2013年起,邮储银行向国家有关部委提出深化改革的新思路,确定稳步推进“股改—引战—上市”三步走计划中的引战、上市两个步骤。
高瞻远瞩引“战投”。坦率地说,在2015年全球投资者看衰中国经济和中国银行业之时,邮储银行引进战略投资者的工作在开始之时并不被看好。然而,后来超级豪华的战略投资者队伍让人非常羡慕。其实,邮储银行在引进战略投资者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成功地利用了后发优势。更为关键的是吕家进行长所说的“很明确的一条是,引入的战略投资者必须对邮储银行今后的发展发挥重要的战略支持作用。”
第一,为发展资产管理业务引入瑞银集团。十八大后“四个全面”战略的实施,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施,为邮储银行带来重大的发展机遇。中国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将会培育出更多的社会中等收入阶层,邮储银行零售客户的财富增长已成为必然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居民财富日益多元化,邮储银行需要对财富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战略投资者。由此,邮储银行确定引入该领域内的一流机构——瑞银。
第二,为提升风控能力攀上摩根大通。邮储银行是个年轻的银行,没有经历过多个经济周期的考验,需要在风险管理上有丰富管理经验的机构协助。摩根大通历史悠久,历经经济周期考验。此外,摩根大通屡屡能成为危机中的受益者,并通过不断的并购壮大自身,其风险管理理念、风险管理方式将对邮储银行在完善风控方面大有裨益。
第三,为应对金融科技牵手星展和“两马”。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金融科技是银行未来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邮储银行将金融科技领域较强的金融机构与科技公司列为潜在的战略投资者。在外资“战投”中,星展银行面向国际,在服务移动端用户方面有独到经验。在国内机构中,邮储银行将战略投资者锁定了马化腾的腾讯和马云的蚂蚁金服,原因是淘宝与腾讯一直与邮储银行有非常密切的合作,同时在未来的合作过程中还能带来交叉营销的机会,实现互利共赢。
第四,为发展绿色金融寻求国际金融公司支持。绿色金融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潮流。中国未来的发展必然伴随着绿色环保产业的蓬勃兴盛。“其实,早在引入战略投资者之前,邮储银行已经确定了发展绿色金融的战略规划。”吕家进坦言,“为此,邮储银行也在‘引战’时锁定了在绿色发展领域的先行者。”在实现绿色发展、推进绿色金融方面,国际金融公司(IFC)有着丰富的经验和严格的国际标准,其与邮储银行在“三农”、小微、环保等领域的经营理念不谋而合,“引战”的成功会带来巨大的正向溢出效应。
此外,邮储银行为实现交叉营销引入了中国人寿和中国电信。遵循这样的思路,邮储银行于2015年12月成功引入10家战略投资者,包括6家国际知名金融机构:瑞银集团、摩根大通、星展银行、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FMPL(淡马锡全资子公司)、国际金融公司;两家大型国有企业:中国人寿、中国电信;两家互联网企业:蚂蚁金服、腾讯。引进战略投资者资金达到451亿元,成为中国金融企业单次规模最大的私募股权融资,创下了新的纪录。
“实践证明,战略投资者的作用非常大。邮储银行不仅是在引资金、引资源、引机制,也是在引技术、引智力、引活力。”吕家进强调,邮储银行在战略合作上既注重眼前,也未雨绸缪,注重战略投资者对邮储银行未来发展的作用,邮储银行在进行引战时已经为接下来的上市布局做好了准备。
稳妥有序谋上市。成功完成“引战”后,邮储银行随即迈向了“三步走”的最后一个步骤——上市。2016年2月18日,邮储银行正式启动上市工作,向政府有关部门递交了申请。“政府各有关部门全力支持,以良好的专业水平,为邮储银行提供了特别高效的服务。一行三会、财政部、发改委、港澳办、法制办等有关部门两轮会签文件,体现了国家部委对邮储银行的关怀和支持。”据吕家进介绍,当时邮储银行上市时仍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美国总统选举、美联储加息、国内股市波动等,都需要纳入通盘考虑。经过慎重的分析研究,邮储银行决定采用分步推进的方式,决定先登陆H股。
确定上市方案后,邮储银行决定将上市日期定为2016年9月28日。“当时为确定上市日期,我们都承受了很大压力。邮储银行在9月28日完成上市的决定其实是个艰难的抉择。”吕家进回忆道,“确定上市日期后,行里对筹备上市的工作倒排时间,紧锣密鼓,稳妥有序,全力推进上市工作。”
2016年9月28日,邮储银行成功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邮储银行“三步走”的最后一步终于落地,最终完成了储汇机构向大型上市银行的“华丽转身”。邮储银行上市共募集591.5亿港元,是两年来全球最大的IPO,发行定价较同业保持了较高的溢价,并获得了大量国际知名机构投资者的追捧。邮储银行的上市,国际化程度高、规模大、定价高,在国际上树立了中国银行业的新形象。2017年9月28日,邮储银行在上市一周年之际,境外优先股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此次邮储银行发行的72.5亿美元境外优先股,是迄今为止亚洲最大的金融机构优先股发行,进一步提升了邮储银行的国际影响力。
普惠金融显特色
邮储银行成立之时,国有大型银行除农行外基本上完成了改制上市工作。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商行以及农村信用社系统在改革中呈现出巨大的活力。另一方面,金融监管越来越精细化和专业化,以资本充足率要求为核心的审慎监管成为银行业必须要面对的硬约束。
此时,邮储银行要想获得良好发展,一方面要完善产品线,打造涵盖零售业务、公司业务、国际金融、金融市场、资产管理、投资银行等在内的现代银行业务格局,另一方面要强化风险管理和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但最关键的是要明确战略定位,这个定位就是一流大型零售银行,客户定位就是“一大一小”,“大”就是利用资金优势,服务于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小”就是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和城市社区,走普惠金融发展之路。
毫不懈怠服务“三农”。中央一号文件已连续14次聚焦“三农”,11次对邮政储蓄、邮储银行服务“三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邮储银行拥有包括近4万家网点、15万个助农取款点、10万多台自助设备在内的实体网络,覆盖了中国近99%的县域农村地区。邮储银行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形成了农户贷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款、涉农商户贷款、县域涉农小微企业贷款和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等五条产品线,实现了对所有涉农市场主体的全覆盖。针对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抵押担保难的瓶颈,邮储银行积极打造“银政”“银协”“银企”“银保”“银担”合作平台,联合政府、协会、农业龙头企业、保险公司和政策性担保公司,共同破解融资困局。2016年9月8日,邮储银行成立三农金融事业部,围绕“三农”、扶贫等服务重点,打造专业化的为农服务体系,全面提升“三农”金融服务能力。截至2017年6月末,邮储银行涉农贷款余额突破1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为36%,高于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水平10.8个百分点。
“邮储银行是一家不带‘农’字,专注为‘三农’提供高效金融服务的大型商业银行。”吕家进说。
积极有力支持小微。近年来,邮储银行大力服务创新创业型小微企业,以差异化发展战略,努力打造一流小微金融服务。邮储银行始终注重行业研究,对目标行业加大精准营销、持续发力,通过行业区域趋势分析和跟踪,扩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提升防控系统性风控的能力。同时,邮储银行持续深化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建设,推动经营机构下沉。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大对在西藏、青海、新疆等在内的金融薄弱地区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自2013年起,邮储银行就持续开发侧重轻资产创新型小微企业、基于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分析的信用类贷款产品,并整合自身金融产品,力求精准服务科技型“双创”企业。截至2017年6月末,邮储银行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6885亿元,帮助大量小微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科技创新践行普惠。邮储银行充分发挥网络、资金和专业优势,着力打造一个平台、构建两类场景、拓展多维渠道,在普惠金融产业模式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邮储银行积极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持续推进作业自主化、营销批量化、风控系统化。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深入挖掘农村电商和中小客户群体需求,构建了“互联网金融+”的普惠金融服务平台。同时,邮储银行依托大数据和云平台技术,建立了风控模型和自动化的授信审批,实现电商平台客户和中小微客户从贷款申请、授信到支用、还款全过程在线完成,先后推出适合不同客户群体的多款网贷新产品,形成了“互联网金融+农村电商”和“互联网金融+消费”的发展模式,即将推出“互联网金融+跨境电商”和“互联网金融+速递物流”等新模式,全面深化普惠金融服务能力。
服务国家重点战略。邮储银行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发挥资金规模优势,做好国家重点投资专项和重大工程的金融支持,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重点经济战略。2013年以来,邮储银行在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签约的借款合同金额达6500多亿元,贷款余额2500亿元,有力支持了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转型升级。同时,邮储银行积极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认真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积极构建新型银企关系,服务企业多元化金融需求,帮助企业降杠杆。在推动“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过程中,邮储银行坚持“有保有控”政策,不搞一刀切,对于生产能力先进、市场竞争力较强、有发展前景但暂时困难的支柱型企业,继续给予支持,不在其困难时抽贷、压贷。同时严格限制过剩产能行业,积极支持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截至2017年6月末,绿色信贷余额130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6%,高于全行贷款增速37个百分点。“补短板”过程中,邮储银行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贷款余额较上年末增长165%。
不忘初心向未来
展望下一个十年,邮储银行将深入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发展。吕家进说,“邮储银行将向实现打造‘最受信赖、最具价值的一流大型零售银行’的‘邮储梦’迈进。”为此,邮储银行将不忘初心,抓住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新机遇,切实做好‘三农’、小微和社区金融服务,继续做好普惠金融,抓好绿色金融发展。”
“‘普之城乡,惠之于民’原本就是邮储银行的立行之本,践行普惠金融一直以来也是邮储银行工作的重中之重。”吕家进说,“新时代赋予了普惠金融新的内涵,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践行普惠金融也就是解决好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题中应有之义。邮储银行也将保持定力、不忘初心,一如既往地切实推进普惠金融工作。”
升级农村金融服务。邮储银行自2007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依托邮政网络,采用独特的“自营+代理”模式,致力于农村金融服务。十年来,邮储银行在服务“三农”方面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实现了商业可持续发展。“邮储银行过去的‘三农’金融服务主要集中于农户金融服务,产品主要是小额信贷。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三农’金融服务将侧重于农业金融服务。”吕家进说。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三区、三园和一体”建设,优化农村的产业结构,推动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农业现代化。随着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等制度体系逐步完善,我国将朝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管理的现代农业体系迈进。“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既对服务‘三农’的金融机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也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吕家进分析道。当前我国农村的产业化进程一是打破了城乡空间壁垒,实现了城乡一体化;二是打破了人才壁垒,促进了城乡人才流动;三是打破了产业壁垒,一、二、三产业将呈现出融合发展的趋势。这将使得‘三农’金融服务由过去农户小额服务转变为农业规模金融服务;由单点服务向产业链金融服务转化;由单一化金融服务向多元化金融服务转化。
“未来邮储银行将主动变革,顺应趋势,认真贯彻落实十九大的乡村振兴战略。”吕家进介绍,一是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支持。完善支持农业主体的金融产品体系。二是继续推进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逐步完善包括审批、核算、激励机制的完整体系,进一步打造专业服务“三农”的独立团队。
创新小微金融服务。“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要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未来,邮储银行在服务小微方面将加快调整,围绕着新兴产业、新兴经济做好小微金融服务。”吕家进对此有清醒明确的考虑。
吕家进说,未来邮储银行将大力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队伍专业化、客户开发综合化、贷后管理集约化的“三化”建设工作。同时,响应国家支持小企业创新的号召,整合金融产品,精准服务科技型“双创”企业。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轻资产、高成长的特点,完善科技型中小企业授信业务管理办法,将科技型企业特有的知识产权纳入风险额度测算范围,利用信用、抵押、质押、保证等多种担保方式,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综合授信支持,着力缓解小微企业无抵押、融资难的痛点。
同时,邮储银行将持续深化小微企业特色支行建设,推动经营机构下沉。拟在2020年前,充分发挥网络优势,依托各级中小企业主管部门政策支持,建设600家小微企业特色支行,打造一流小微金融服务。
强化绿色金融服务。“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发展绿色金融、推进绿色发展,对于邮储银行这样一家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而言,发展绿色金融既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战略部署和监管要求的需要,是落实绿色银行战略定位、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与社会形象的内在要求,也是主动防范化解信贷环境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的必然选择。”吕家进说。
2013年以来,邮储银行向绿色信贷领域累计投放资金2000多亿元,有力支持了绿色经济发展。截至2017年6月末,邮储银行绿色信贷不良率为零。吕家进说,邮储银行今后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将持续完善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优先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和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严格限制“两高一剩”行业客户和项目授信;大力推进低碳绿色运营,制定能源管理规定和绿色采购指南,构建绿色供应链;围绕绿色交通运输、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绿色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领域,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不断做大做强绿色金融。
吕家进强调,邮储银行将始终认真履行社会责任,坚持以战略规划为指引,组织管理为保障,政策制度为基础,金融产品为抓手,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政策制度,完善业务流程与管理工具,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做出自身的亮点,打造有大型零售商业银行特色的绿色银行。
“邮储银行‘十年磨一剑’实现了转型,展望下一个十年,邮储银行将坚守战略定位,紧紧抓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主线,秉持服务国家战略、勇于担当的大局意识,基于自身的资源禀赋特点和优势,不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水平,不断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吕家进坚定地说。